張時來 許暢暢
摘要:在現代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人們物質生活需求得到了極大地滿足,不過,在另一方面,城市建設及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導致生態環境受到一定的影響與破壞,由此而產生霧霾、固體垃圾、水污染等現象,阻礙著社會整體的進步與發展;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有關部門需要加強綠色設計思潮的應用,對城市公共環境設施進行優化改進,將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理念與可持續發展理念要求進行融合,科學選擇設計形式、材料、工藝及能源等,促進城市服務水平與城市形象的提高與發展,為現代城市建設及社會發展等方面奠定堅實的基礎。下面主要對綠色設計思潮對現代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的啟示進行分析探究。
關鍵詞:綠色設計;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設計
一、綠色設計思潮與現代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的具體概述
(一)綠色設計思潮的概述
通常情況下,設計主要是在對某一問題進行規劃、設想之后,借助某種手段方式,以視覺藝術形式進行表達的活動;所謂設計思潮主要是指部分人群在一定的時間段中,對一個共同事物進行設計,且設計方案存在共同的特征,將其歸類為同一流派或思想,這一類潮流能夠對人們設計活動造成較大程度的影響,例如工藝美術運動、后現代主義、新藝術運動等[1]。
而綠色設計思潮主要是受社會條件及歷史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其主要是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充分、全面、綜合性的分析思考,創新設計思想形成的設計潮流,在實際工作中,設計人員需要在最大程度上減少能源、材料的使用量,提高物品及組合構件的利用率,并嚴格管控污染物質與氣體的排放量,促進公共環境設施及城市整體的可持續發展,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舒適健康且安全的生活環境。
(二)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概述
在城市建設及運轉過程中,公共設施在城市公共設計領域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對城市居民提供某種服務功能,同時,公共設施承擔著居民與城市空間聯系的媒介,并對城市環境進行優化與改善,且隨著城市建設發展水平的提高,為了滿足城市居民日益更新的活動需求,有關部門需要組織人員,不斷豐富公共設施的功能與類型,在保障其公共性核心特性不變的同時,調整其外觀等特點,進一步提高城市服務整體水平與質量。
而在部分城市建設過程中,由于傳統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城市景觀與環境設施設計建設過程中缺乏足夠的協調性,部分環境設施存在審美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缺陷,對城市環境與建設等方面造成極大的影響,為此,有關部門需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設計方案進行調整與創新完善,并遵循相應的原則,保障公共環境設施正常穩定的運轉與發展下去,為城市建設發揮自身的價值作用。
(三)城市公共設施的常見類型
在現代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公共設施主要是對城市居民提供服務,優化城市形象及提升居民幸福指數等功能,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與用途,其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分別是:1.象征性;該類公共設施屬于城市的名片,承擔著體現城市形象的作用,其自身需要具備一定的象征意義,充分體現出該座城市特有的文化與歷史氣息;2.公共性;該類設施主要是對老人、孩童及部分障礙人群等提供服務,設計人員需要事先對不同人群的不同立場進行思考分析,對設計方案進行優化完善,避免由于服務對象單一而影響設施的正常運轉;3.功能性;作為城市規劃管理部門為居民提供服務的基礎設施,設計人員需要確保其具備功能性特點,為不同人群提供相應的服務,并根據城市建設、社會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等條件的變化,不斷豐富公共設施的功能,保障城市整體運轉的穩定性;4.生態性;生態環境作為城市建設及社會發展的重要環節,如果生態環境出現破壞,將會對人們身體健康及社會整體發展水平造成極大影響;為此,在對城市公共設施進行設計時,生態性公共設施占據著關鍵性的位置,對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充分保障;5.造型性;公共設施作為體現城市形象的重要環節,還會對城市居民審美方面造成影響,為此,設計人員需要加強造型性公共設施的設計應用,促進城市整體形象的提高與發展[2]。
二、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的常見問題
(一)設施形式過于單調
經過對大量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調查發現,相當一部分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設計形式過于單調,設計形式簡單,實用性不足,例如告示牌、指示牌的信息傳遞量較少,無法為人們進行有效的指引,候車亭缺乏健全的配套設施,無法滿足候車人群的需要,由此而對城市整體形象造成不良影響。
(二)人性化設計內容缺乏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性化標準在各行各業發展過程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不過,在部分城市公共華景設施設計時,部分設計人員自身思想理念較為傳統,其沒有對人們在戶外的生存活動進行充分關注,且對部分特殊人群存在忽視,由此導致公共設施缺乏人性化內容,需要服務的居民無法便利、安全的使用這些設施,進而影響公共設施應用、發展及城市整體的建設發展。
(三)個性化設計水平較低
由于不同城市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人文歷史、民族宗教及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對公共環境設施進行設計時需要保持充分的個性化,以順應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習慣,為其工作、生活及城市整體發展提供充分的促進作用;而在部分城市建設過程中,其設計人員缺乏足夠的創新性,在對公共環境設施進行設計時,大多是照搬其他城市的設計方式,且材料、色彩及造型等方面都有著極高的相似性,無法體現出城市獨特的文化與個性特點,且無法滿足城市居民工作生活的環境需求,阻礙著城市后期的進步與發展。
(四)人們環境意識不足
同時,公共環境設施作為體現城市環境的重要環節,其承擔著美化城市、為城市居民提供服務等功能,不過,在部分城市中,由于人們缺乏足夠的環境意識,導致城市內部大量廣告燈箱、座椅、垃圾桶及站牌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部分道路井蓋會受到不法分子的偷盜,為居民出行安全帶來極大威脅,由此導致人們日常生活出現極大地不便,同時對城市整體形象造成不良影響。
(五)設施選擇與安放缺乏合理性
在對公共環境設施進行設置安放時,需要由政府部門與規劃管理部門相互配合,制定詳細的安放方案與流程等,保障安放過程的規范性與合理性;而在部分城市公共環境設施選擇與安放過程中,規劃管理部門過于注重建筑工程方面的設計施工,認為環境設施屬于建筑工程的附屬,在對公共環境設施進行設計與設置時,存在隨意性,沒有制定規范方案,由此導致部分城市道路存在擁擠、雜亂等現象,既無法保障道路通行的順暢,還會影響城市生態建設水平的提高[3]。
(六)公共設施管理缺乏統一性
除此之外,在現代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設計過程中,其還會存在公共設施管理統一性不足等問題,其主要是由于現代城市公共環境設施涵蓋了郵政、環衛、電力、園林及工商等領域,設施類型較多,不同的設施需要專業部門進行管理,而部分設施的利用率較低,而部分公共設施與數個部門有著聯系,由于這些部門之間缺乏聯系溝通,無法進行協調與統一規劃管理,由此導致部分公共設施運轉缺乏維護保障,影響著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便捷性。
三、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設計需要遵循的原則
(一)功能性原則
在城市建設運轉過程中,公共環境設施主要承擔為城市居民提供服務的功能,滿足其日常生活的需要,為此,規劃管理部門在對公共設施進行設計時需要遵循功能性原則,在保障其充分滿足人們活動需求的同時,對人們日常行為方式進行調整與改變,提高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舒適性與便捷性,為城市整體發展打下優良的基礎。
(二)地域性原則
由于不同城市所在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人為水文、民族與歷史文化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為了避免設施形式單一影響城市形象與發展水平的提高,設計人員需要遵循地域性原則,充分考慮當地所在環境的因素,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將環境設施由傳統功能載體向藝術品進行轉變與過渡,促進環境設施與城市整體活力的提高,進一步提高城市整體發展水平。
(三)安全性原則
公共環境設施作為城市建設運轉的重要環節,其與人們日常生活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如果部分公共設施存在質量與安全隱患時,將會對居民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威脅,例如部分用電設施的觸電隱患、照明設施的眩光隱患、攀爬設施的高度隱患等;為了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設計人員需要遵循安全性原則,并根據政府部門頒布的安全管理與保障機制,明確由于管理力度不足導致安全事故問題,有關部門需要付出的賠償標準,對居民日常活動的安全性提供充分保障,同時促進城市健康穩定的運轉與發展下去。
(四)文化性原則
同時,文化性原則在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設計過程中同樣屬于常見原則之一,在實際工作中,設計人員可以為公共設施賦予文化功能,其中主要以硬文化功能與軟文化功能為主,所謂硬文化功能主要指借助某種形式對歷史、文化及某種理念進行闡釋,例如帶有特殊符號標志的建筑或雕塑;而軟文化功能主要是指以肉眼不可見的形式傳遞文化內涵,例如音樂設施;在另一方面,設計人員還可以加強帶有鄉土特色民間文化的應用,充分展現出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個性化與創新化,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城市建設發展水平[4]。
四、綠色設計思潮對現代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的啟示與應用
(一)外觀設計方面
當前時期,為了加強綠色設計思潮對現代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的啟示與應用,有關部門首先需要加強其在公共設施外觀設計方面的應用;在這一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堅持綠色設計理念,減少公共設施外觀的厚度;例如在對垃圾桶進行設計時,設計人員可以根據折扇理念,保障垃圾桶的輕便與靈活性,對城市空間進行節約處理。
(二)材料選擇方面
眾所周知,在任何一項工程施工建設過程中都占據著關鍵性的位置,決定著工程建設的水平與質量;而在對城市公共設施進行設計制造時,相關材料同樣屬于關鍵環節,同時為了順應綠色設計理念的要求,設計人員需要盡量選擇無毒無害的材料,并使用可回收的材料,提高材料利用率,避免材料消耗過多并產生大量浪費現象;而當部分公共設施使用時間較長時,有關部門需要組織人員進行回收,將存在利用價值的結構拆除,融入其他設施中,進一步提高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綠色化與環保性水平。
(三)工藝流程方面
通常情況下,在對城市公共環境設施進行設計制造時,科學合理的工藝流程能夠有效提高設計制造及安裝的效率,降低材料浪費等現象出現的概率;為此,在實際工作中,設計人員需要遵循綠色設計理念要求,加強工藝流程的科學選擇與創新,減少安裝等過程的時間,以此來促進城市內部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
(四)節能環保方面
除了以上內容之外,為了加強綠色設計思潮對現代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的啟示與應用,有關部門還需要加強其在節能環保方面的應用,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設計人員首先可以選擇光能、風能、水能及地熱能等清潔型能源,對傳統能源進行替換,減少污染物質的產生,在提高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綠色化水平的同時,促使社會由傳統資源消耗型向環境友好型進行轉變,保障社會整體的健康發展[5]。
總結:綜上所述,隨著人們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綠色生態環保理念在社會運轉過程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公共設施作為城市建設運轉的重要環節,影響著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便捷性;為此,在日常工作中,有關部門需要順應綠色設計思潮的要去,加強綠色環保理念與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的融合,減少資源與材料的消耗,提高城市整體可持續發展水平,同時推動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發展。
參考文獻:
[1]欒博,丁戎,王鑫,祝明建.城市綠色基礎設施韌性設計范式轉型探索[J].景觀設計學,2020,8(06):94-105.
[2]張泉,彭筱雪,白冬梅.韌性理念下社區綠色基礎設施功能提升策略研究[J].建筑經濟,2020,41(S1):262-265.
[3]張小燕,楊先藝,洪銘.時·空·境角度下的城市公共環境設施可持續性設計研究[J].設計藝術研究,2020,10(03):52-55.
[4]黃娜,石鐵矛,石羽,李春林,胡遠滿.綠色基礎設施的生態及社會功能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21,41(20):7946-7954.
[5]孫遠赫,胡紋,劉蔚丹.綠色基礎設施為先導的城市空間建構模式研究[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21,36(04):113-118.
作者簡介:張時來(1979—?)男,碩士,講師,安徽建筑大學藝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許暢暢(1981—?)女,碩士,副教授,安徽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安徽建筑大學2020年度省級質量工程項目(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0kcszyjxm056
2.2020年度安徽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人文社科):傳統古村落數字化保護研究——以歙縣?黃賓虹故居為例,項目編號:SK2020JD10
3.安徽省教育廳高等學校振興計劃,“傳承徽文化?.?弘揚價值觀”名師工作室項目,項目編號:Szzgjh1-2-2018-11
248750170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