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宏
摘 要:語文的核心素養要求在建構和運用語言的基礎上,提升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強調學生通過學習語言的運用,能夠獲得幾種思維能力的發展,另外,還有思維品質的提升,其中包括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本文主要談的是批判性思維品質的重要性,以及在閱讀和寫作中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幾點建議和方法。
關鍵詞:思維能力 ?批判性 重要性 ?建議 方法
一、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
1. "批判性"是指富于洞察力、辨別力、判斷力,還有敏銳智慧的回顧性反思。“批判性”在哲學中也叫“斗爭性”,說的直白一些,即對現實保持一種質疑的態度。我認為在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用質疑的態度去讀書是非常重要的!
高中語文統編必修教材的18個任務群中,閱讀所占的比重很大,可見新教材對閱讀教學的重視。而傳統閱讀很被動,書上說什么,我們就認為是什么,在教學中我們很少會去質疑和批判印在書本上的文字。書本上的就是權威的、不用懷疑的,在這種填鴨式的閱讀中,一味的輸入,就會使人思想變懶,從而形成一種定式思維。而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創新,創新就要除舊,除舊就要批判。所以只有批判性的閱讀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符合教育的本質。
2.教育是強國的基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礎。我們要堅持“立德樹人”培育"全面發展"的人才,培育創新型人才。習近平總書記說“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創新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我們怎樣培育創造型人才呢?在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我們要守正創新,魯迅先生說繼承傳統文化我們要有眼光,運用腦髓,能辨別區分的“拿來”,這就是一種批判性思維。“拿來”以后我們不只是占有和使用,不能仗著“地大物博”就一味享用,總有一天會坐吃山空。我們要發展就要創新。破舊立新,在人類歷史中每一次都是很艱難的,更何況在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新舊更替更是頻繁。時代需要我們對就舊知識的不斷懷疑,否定,批判,只有批判才能發展,才能創新。所以學校教育中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就顯得格外重要。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甚至發展中國家委內瑞拉,都把“批判性思維”作為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世界高等教育會議”(巴黎,1998年10月5—9日)發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宣言:觀念與行動》,第一條的標題是“教育與培訓的使命:培養批評性和獨立的態度”。第五條“教育方式的革新: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中指出,高等教育機構必須教育學生,使其成為具有豐富知識和強烈上進心的公民。 我們應該認識到在生活和教育中開展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這種思維以及精神的培養使學生能夠批判地思考和分析問題,尋找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并承擔社會責任。批判性思維應該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我們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所以培養批判性思維意義重大。
二、在閱讀和寫作中培養批判性思維品質
我們又怎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呢?批判性思維就是具有批判精神的思維,是和盲從性思維相對立的。
在這里有必要再重新復習一下批判性的含義。批判的含義包括:①對錯誤的言論或行為加以否定,②對研究對象進行剖析(批)和判定(判)。
1.首先從第二個含義來談批判性思維在閱讀和寫作中是如何體現又是如何運用的。
閱讀文本就是理解文字,對文字的理解就是概念的“批”和“判”。文段的組成大部分都是概念性的詞語,我們在教學中首先還是要掃清不理解的字詞句。沒有概念的認識和判定就沒辦法繼續進行理解和閱讀。所以在閱讀中我們還是不能放松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學習。這也是語文核心素養的第一個要求,語言的建構和運用。高中階段語言文字的學習是一邊積累一邊運用,這里的“運用”我覺得朱光潛先生《咬文嚼字》一文里說的非常好,“咬文嚼字”......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文學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煉。”“咬文嚼字”完美的闡釋了在閱讀和寫作中什么是批判性思維。“推”好還是“敲“好,最終是為了表達最恰當的感情,但本質上“推敲”文字就是剖析和判定概念,就是判斷“推”和“敲”的含義。從寫作中的煉字到閱讀鑒賞中的換字,都是由概念到判斷到推理得出情感的過程,這個過程正是批判性思維的具體體現。
同時我們也得出運用批判性思維去閱讀和寫作的方法。那就是從語言文字含義入手,在閱讀中,推敲文字去理解作者原本的情感;在寫作中,錘煉語言、遣詞造句去表情達意。
接著從第一個含義來談通過訓練批判性思維來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就是懷疑精神、否定精神和肯定精神的統一。
我們再來了解批判性思維的特點:
①獨立性;不輕信他人。
②系統性;不以偏概全。
③求真性;不阿諛逢迎。
④反思性;不一勞永逸。
③開放性;不固執己見。
批判思維運用主要體現在閱讀和寫作中。我們通過批判性閱讀培養學生的批判性精神。就如前文所講,在閱讀中,不管是單篇還是群文,是整本或者是跨媒介;不管是論述類文本還是文學類文本,基于我們傳統的思維模式,還有我們與生俱來的惰性,形成的思維定式,很容易使我們習慣于全盤接受作者所傳達的一切,盲目的相信和不加懷疑的閱讀。這是一種淺顯的閱讀,一種被動的閱讀。
2.而批判性閱讀恰恰相反,它主動出擊,大膽質疑,對已有問題進行分析和反思。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在質疑和解疑中獲取更多的知識,探求知識的本源。例如xx老師展示《灰姑娘》群文閱讀一課時,有學生就質疑灰姑娘的鞋子既然是合腳的為什么會掉了呢?思之極恐……不管結論她還是不是那個單純而又善良的姑娘。我們覺得這位同學敢于質疑,他和別人不一樣,他是那樣的精彩。這種閱讀上的批判和推敲展現出的是學生的自信和個性,是不輕信他人的獨立;是不阿諛逢迎的求真;這就是批判的精神。“學海無涯而吾生有崖”,知識是學不完的,面對浩如煙海的書籍,光陸怪離的社會,我們如何辨別好壞,如何去偽存真,如何看清本質,方法很關鍵。或許我們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多數被遺忘,但思維方式永遠不會被忘。從長遠看,訓練批判性思維,培養批判精神要比海量刷題更重要。
批判性閱讀的訓練需要我們強化這種批判的意識。讀書須用意,但“盡信書不如無書”。知識也需要在實踐中去檢驗。“紙上得來終覺淺,”我們要帶領學生去求證,用學以致用來強化批判性思維的運用。
在閱讀中,凡事都要多問幾個為什么。當然這種質疑不是為了提問而提問,它是在全面系統掌握知識的基礎之上,聯系過生活,根據已有知識,進行的判斷,推理之后的質疑,通過批判來了解他們是否符合事實。所以語文學習不僅僅是課內更是課外,要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學習中應用,在應用中學習。
結束語:
總之,因為批判性思維,才有了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這些熠熠生輝的名字,才有了人類歷史的進步!批判性思維是我們應對生活中的各種錯覺、欺騙、迷信的唯一保證。好的教育就是意味著能夠給予學生以良好的批判性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武宏志.論批判性思維.[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1)
[2] 武宏志.何謂“批判性思維”?.[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24(4)
[3]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The Delphi Report:Research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pre-pared for the committee on pre-college philosoph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 ED 315-423) .Millbrae,CA: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