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卓穎 李俊
王榮生教授在《閱讀教學設計》一書中寫道,“閱讀教學內容的確定性體現在教學環節,體現在教學流程,體現在教學重點。但這又不是僵硬的確定性,它蘊含著生成性”。也就是說閱讀教學內容是在“生成”中“確定”的,要把握好“確定性”和“生成性”,彈性進行閱讀教學內容設計。
(一)教學內容的確定性
語文教學作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其教學內容應有一定的確定性。這種確定性可以從課程標準、課文、學情三個方面來認識。
第1,從課程的角度來看,課程標準是確定的,具體的教學內容要以課程標準為準則。課程是課程標準的基礎,課程標準是對課程做質的規定性。語文課程標準是語文課程計劃中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是課程計劃的展開。它規定了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任務,知識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也是衡量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為了有效地達成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語文教學目標,教學設計要求教師以確定的語文課程標準為準則,正確把握教學內容。
第2,從教材的角度來看,課文是確定的,具體的教學內容要以課文為基礎。課文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 憑借”。葉圣陶先生曾說:“知識不能憑空得到,習慣不能憑空養成,必須有所憑借。那憑借就是國文教本”。每篇課文都是作者在他所處的特定語境中,為了表達特定的交流意圖,為了達到特定的交際目的,而采用特定的言語方式來表情達意的。它們被編入語文教材,按照一定的原則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單元、一個年級、一個學段的教材內容主體,必然有其存在的意義。教學內容設計要著眼課文全局,讓學生貼近課文,與課文親密接觸,走進課文世界,從“文”的不同側面觀照課文,對課文要點進行宏觀的理解和把握。此外,課文還包括助讀系統,有單元導語、預習提示、課文注釋、思考探究、積累拓展,這些都可以幫助教師確定教學內容。
第3,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學生群體是確定的,具體的語文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學情。教學內容設計除了依靠課程標準和課文,也要在學生“最近發展區”上進行開發,以學生的學情為基礎。首先,學情分析不能停留于表象,要通過觀察、詢問、調查,深入了解學生已經學過并掌握的內容、學生尚缺乏的知識、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等。明白哪些內容適合學生當前水平,哪些不適合;哪些課文雖然理解稍有難度,但是思想獨特,學生也能接受;哪些課文表面上看起來淺顯易懂,實則蘊含著深刻的內涵,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其次,分析本節課的重難點。哪些是學生比較容易讀懂的?哪些是學生學起來比較困難的?哪些是學生會產生分歧的地方?針對具體的課文,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的預設來進行備課。最后,合理分配教學內容。一堂語文課課時總時長是固定的,對學生已經學會了、掌握的知識略講,對學生理解有難度的地方詳講,幫助學生在這節課中學到和掌握更多的知識,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挖掘學生的潛能。這樣才能了解到真正的學情,讓教學有的放矢。
(二)教學內容的生成性
課堂教學雖然是有目的、有規劃的活動,但教學也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包含了許多的不確定因素,這些“不確定”都與學生的生成性活動和教師的情境性教學息息相關。
1.學生活動的動態性
課堂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成,雖然教師的“教”在課前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但是面對的是“具有獨立個性,擁有創新精神,能自我構建,自我發展的人”,還是會在教學中生成各種各樣的預想不到的“插曲”。面對這些“插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跟著學生的課堂反應、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學生的個性化思維來選擇既適應學生當前思維素質狀況,又有利于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的教學內容,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效果,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學生的積極性影響著教師的教學內容。現在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提供信息的渠道不再單一,學生之間可以交流和探討,師生之間也可以進行交流,使學生有了自主的時間與空間,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性。也因此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甚至老師從沒想到過的問題,這就對我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要花更多的精力備課,而且還要補充很多知識,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這也給老師施加了壓力,這都迫使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把自己的教學內容設計的更加完美。
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影響著教學內容。學生是具有獨立個性的人,每個學生的思維都不同,其文本解讀自然也不盡相同。教師教學所面對的是個性化思維的學生,具有不確定性,這就要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給予必要的引導。從而使課堂順暢起來,也有利于語文教學的不斷生成。
2.教學情境的動態性
教學情境是一種充分利用形象,創設氛圍,將教學內容與情景高度結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智力水平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創設情境性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場景,可以讓學生在這個場景下,利用課文中的文字闡述,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聯想,從而產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欲望,進而形成生成性的思維活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及時捕捉課堂上“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促使學生激發生成自己獨特的體驗。
創設一個民主、開放、自由的教學情境。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目的不是制造一個活躍、熱鬧的課堂,而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使課堂不斷的生成,學生不斷發展。因而,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該創設一個民主、開放、自由的教學情境,并根據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情況,靈活使用課文,讓學生既能深入理解課文,又能有所延伸、拓展,并且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使教學更具生成性。
創設一個充滿設問的情境。教學情境形式多樣,教師也應該創設一個充滿設問的情境,其中特別要強調的是問題情境和問題意識。因此,教師應及時捕捉課堂上動態生成的教學信息與資源,并對文本的理解向縱深延伸,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激發學生生成自己獨特的體驗,從而促進教師生成性教學。
綜上所述,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不僅要在課前根據課標、課文、學情來進行教學內容的預設,也要從思想上接受預設之外的學生的主動生成,并要能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增加教學內容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