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玲
(安徽省馬鞍山市山南小學 安徽 馬鞍 243000)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深知小學畢業班語文閱讀教學是要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學會思考、學會提升、學會創新中與下一階段的語文學習自然銜接,那樣的語文閱讀教學一定是語文的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課程目標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思維的發展與提升,作為語文“核心素養”它不是由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在問題情境中借助解決問題的實踐培育起來的。
在學生閱讀教學中遇到的難點,如果單刀直入能幫助學生很好地解決課文重點疑難,就有了直觀的思維提升。在語文的實際教學中,我們很難將其中的一種思維或品質單獨拿出來訓練,只能做一些側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造。”發現問題,是思維的第一步,解答問題,是思維的第二步。本文將結合六年級畢業班語文課程實例,就“思維發展與提升”在畢業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施策略提出一點建議。
以閱讀文本為范例,擴寬了學生思維的廣度,發掘了學生思維的深度,改變了學生思維的方式。
以統編版六年級下冊《魯濱遜漂流記》為例。很多人都知道它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經典之作,在英國文學史與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閱讀這部作品,學生不僅能隨主人公一起游歷,還能跟隨主人公一起成長,體驗成長的歡樂和艱辛。
學習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內容”。其基本閱讀邏輯是:了解作品主要內容——把握人物形象——表達感受和體會。教學設計時,引導學生交流最吸引自己的情節,以及對主人公魯濱遜的看法。再看人物心態的變化:苦悶失望——智慧應對——積極樂觀。教學時老師對魯濱遜心態發生變化做總結,板書魯濱遜心態變化圖。學生把握了基本內容后,出示了表格讓學生填寫,幫助學生梳理魯濱遜遇到的困難和解決的辦法。同時引導學生說說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煩惱,也用表格的方式分別寫出來。

表1 好處與壞處對照表
教材編排時選編了名著梗概,幫助學生了解了整本書內容,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留意描寫人物的句子,立體多元地評價人物,讓學生認識到要像魯濱遜那樣辯證思考,積極樂觀。
每一種文體都有自己基本的閱讀邏輯,根據這種文體邏輯思維,整體性地閱讀,關聯整本書內容,可以既快又整體性把握文章。這不僅對于提高閱讀能力有益,更對于邏輯思維的提高大有幫助。
辯證思考性閱讀與一般性閱讀不同,目的是為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基于文本的辯證性思考,是需要在靜靜地閱讀后提出自己獨特的看法,教師在指導六年級學生閱讀時,需要告訴學生,不要被文本表面的敘述所左右,一方面需要結合上下文綜合分析,另一方面還需要多和別人討論,多查閱資料。
2.1 運用關聯詞辯證思考。大家都很熟悉統編版六年級課本中的《為人民服務》中第三自然段,圍繞“不怕批評”這個中心意思,毛主席是怎樣表達自己的觀點的,(以下是課堂實錄片段)體會議論的嚴密:
師:在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體會到毛主席圍繞“為人民服務”的觀點,把幾個方面的意思像層層剝筍一樣,一層一層講得非常清楚。其實,毛主席在講其中一個方面的時候,同樣把意思講得非常清楚、準確和全面,句與句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比如第三自然段。請同學們默讀,深入地想一想,再和同桌討論討論。(生默讀,思考,討論。)
生:我覺得這段話就是圍繞一個意思來說的:我們怎樣對待別人的批評。
師:那么毛主席認為應該“怎樣對待別人的批評”,他是怎樣一層一層講清楚的呢?
生:這段話共有六句。第一句講我們如果有了缺點,不怕別人批評指出的原因——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第二句講不管什么人向我們指出都行,革命隊伍內部的人也好,黨外人士也好,敵人也好,都可以指出我們的缺點。
師:這六句話,圍繞“怎樣對待別人的批評”展開,層次非常清楚。
生:我還發現毛主席用了好幾組關聯詞語,讓意思表達非常完整和嚴密。
師:在第三自然段中,毛主席用了哪些關聯詞語呢?請同學們把這些關聯詞語標出來。(學生默讀,標注關聯詞。)
生:我發現毛主席用了這些關聯詞語:因為……所以……;如果……就……;不管……都……;只要……就……就……
師:同學們,抓住這些關聯詞語,我們一起讀讀這段話,注意體會這段話議論的嚴密。(學生齊讀第三自然段。)
學生需要把握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觀點的。一處是練習第三題,初步感受恰當的關聯詞可以讓意思表達得更加完整和嚴密。隨后思考:能否將這些句子的順序打亂?體會到這四個句子都是緊扣“不怕批評”這個中心意思來寫的,第一句指出不怕別人批評指出我們的缺點;第二句指出不怕任何人批評;第三句指出我們接受任何人的正確批評;第四句明確了正確批評的標準。內容越來越具體,逐層深入地闡明了正確對待批評的問題。(思維導圖)
2.2 學會分類辯證思考。學生學會根據事件和事物的內容屬性來進行分類思考,提煉抓住關鍵詞句思考,在《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疑問中,學生學習知道論證中用實例“現象——問題——真理”具體從幾個方面,分類別去思考,更加有利于高段學生的邏輯思維。學生的思維清晰了,語言的表達就會有條理有邏輯了。
通過語文教學提升學生思維的完整性,這是基于語文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學生閱讀一篇文章,之后需要梳理文章的整體結構,此時就需要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人物關系式的,也可是事件發展順序式的,也可以是其他形式。學生對文章結構的整體梳理,也就是思維不斷完善的過程。
2.3 學會變通辯證思考。思維的變通力是指不同分類或不同方式的思維。語文學習中從某種思維轉換到另一種思維的能力,或是以一種不同的新方法去看一個問題。即要能適應小學語文課文里的各種狀況,同時不要以僵化的方式去看問題。其實語文學習中的許多問題是不能用一種思維方式來解決或是只有一種答案的。在執教六年級語文《宇宙生命之謎》時,課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說“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類一直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謎”,可以讓學生先說說自己的理解。有的同學認為地球之外不存在生命,就這一問題聯系本單元學習的重點,我讓學生舉手表明自己的具體觀點,然后把相同觀點的同學編到一組,讓學生根據這篇課文和在課前搜集了解的資料,充分論證自己的觀點再展開激烈的辯論。這樣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未來的好奇心。
除科學類文章外,文本語言的字面意思和要表達的意圖有很大的關系,就需要辯證性思考的參與才能準確把握語句。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對于語句的研讀就要引導學生調動思維,力求全面地結合人物身份、事件發展等語境因素。小學高年段是學生逐漸發展抽象思維的階段,以《為人民服務》、《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樣淺顯的議論文入手,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唐代詩人李賀《馬詩》(統編版六年級下冊)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這句詩極為簡潔,卻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從理性角度分析來說,似乎沒有什么好說的,不過是一個平面(大漠),一個鉤(月)。我們最好讓學生把詩句轉化為腦海中的形象,只要努力地轉化就能體會邊塞戰場的景色。因為平面是沒有盡頭的,而燕山月還是彎鉤向上的,就形成了立體的、無盡的空間。
(學生的賞析: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是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
借助古詩思維導圖,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廣度,以下為六年級學生的古詩思維導圖:

圖3 《詠物詩》思維導圖

圖4 《竹石》思維導圖
讓學生也可以按照表格來賞析,把古詩賞析作為一個整體來看,注重語文要素之間的承接遞進,為學生思維和語言的提升服務。
古詩學習時讀中悟美、悟情,強化古詩詞句的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古詩和轍押韻,字數、句數整齊、均衡。誦讀起來瑯瑯上口,自然而然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練美,一字一詞包含著極豐富的內容。引導學生誦讀辛棄疾《清平樂·村居》時,學生跟此首詞中滿頭白發的老人對話:您覺得幸福嗎?假如幾個兒子站在您面前,您會對他們各說些什么呢?這樣,督促學生用現代的觀點去想象,大大增強了閱讀興趣,既學習了文言知識,增強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豈不是一舉多得的語文運用實踐活動!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理,既閃耀著美的光彩,又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既抓住“亦畫、亦情、亦理”的特點,又引發學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華。
再舉一個散文的例子。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將自己的“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和浩瀚的大海對比,引導學生想象出“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無聲無影,感受時光的匆匆流逝,給人強烈的形象感。(以下為班級學生的仿寫)
片段1:心里默默算著,已經有四千多日子悄然地,一話不說的就從我身旁溜走。像一陣風吹過頭發,像一輪夕陽從天落下……我的日子消逝在歡樂中,悲傷中,哀愁中,難過中,時間飛跑著,懵懵懂懂的我也跟著追跑,但始終追不上它的腳步……
片段2:這流水般的日子里,六年光陰仿佛彈指一揮間;在這美麗而寬闊的校園里我又何曾做過什么有意義的事情?一千八百多日子一晃而過,多少有些惋惜。過去的日子如細雨,融進了大地,我要好好學習,不要讓這時光白浪費了!
小學畢業班的學生都應該有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教材編排了文言文和古詩詞的誦讀,我們在教學古詩文、散文的賞析課時,一定不能忽視借助形象思維來進行意境美的創造。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全面到來,互聯網+對課堂教學產生深刻影響,打開了課堂教學思維,也革新了課堂教學思路。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信息化作用,開啟真正的智慧課堂、智能課堂。語文學科承載著我國傳統文化教學,本身就兼具著傳統文化教學的意義,不僅是一門功課,且語文學科特質反饋出,需要通過課外的大量閱讀積累來完成。此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建構起師生間的課內外互動的通道,如對學生預習環節做以優化,使學生可以在自主閱讀文章后,去做以一些簡單的在線任務,而教師也能獲取學生自主閱讀的反饋。借以信息化平臺,將學生的學習做以互動和探究,以此完成學習任務,鼓勵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日常的思考與互動中。除此之外,在組織開展日常教學工作中,通過信息化能夠帶來心得思路,如組織開展直播授課、在線授課等形式,再如引入一些直播課程,幫助學生更好地去學習和完成任務,以此帶來豐富的體驗。
小學階段的古典名著的學習,學生閱讀古典名著,如果興趣盎然,就是成功;味同嚼蠟便是失敗。學生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迫切需要的就是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因此,我們可以運用視頻音頻制作技術,創設情境,渲染氣氛,讓學生從中認識經典人物,品味精彩故事,產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
4.1 利用影視資源,開啟閱讀之門。中國古代四大古典名著都被拍攝成為電視劇,電視臺也曾經播放過。這種由古典名著拍攝的電視劇激發閱讀作品的現象給我們有益的啟示:古典名著的教學可以借助影視激起學生閱讀名著的愿望。影視資源集圖文聲像于一體,而處于少年的小學生對強烈感官刺激非常敏感。影視資源正契合了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對于入選小學語文的古典名著中的故事大多都已拍攝過電視劇,本年級組的老師們利用視頻處理軟件,截取影視資源中與課文關聯度很高的片段,用來輔助古典名著的教學資源,激發了小學生學習古典名著的興趣。如:教學《景陽岡》時,將電視劇中的武松上岡、喝酒、打虎、下岡等片段編輯合成后,將武松打虎的驚險刺激,一連串行云流水的動作播放出來,這樣的課中播放,迅速引起了同學們的閱讀興趣。
4.2 利用MTV資源,營造閱讀氛圍。古典名著教學中選取與故事情境相契合的音樂可以渲染環境氣氛、勾勒時代背景。精心選取這樣的旋律調整學生的情緒,拉近學生與名著的距離,將學生帶進作品。如:《猴王出世》教學第二課時,分析石猴的性格特點,用音頻視頻處理軟件,將電視劇的插曲《猴哥》MTV部分切取后循環播放,課前在教室里播放,音樂中那跌宕起伏的旋律,自然地將學生引向水簾洞,穿越時空走向花果山那一快活逍遙的仙境。
以信息化引導和豐富課堂,也將閱讀文章等內容也可以借此做以豐富和順應,如學生的學習和互動,帶來更為豐富的體驗,為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無論是陌生字詞的教學,還是閱讀文章的解讀,都可以通過智能化的方式去實現,以此達成對知識的優化與學習,促成日常教學工作的趣味、深度開展,實現對教學工作的革新。
在智慧課堂之下,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也需要開啟多元評價,以適應于教學工作的革新。智慧課堂之下,課堂中將更多的聽到學生的聲音,減少教師的主觀臆斷。在組織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師生互評、學生自主評價、小組互評等多種形式,以完成評價。在對評價內容及維度的把握上,教師可以設定多緯度評價,如學生課堂表現、參與情況、知識掌握情況等,不同角度,多個方面的評價,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其中,實現日常教學工作的完成與突破,更為積極地完成學習任務。在組織教學工作中,教師與學生處于一個平等交流、積極互動的狀態,避免教師一言堂。對于閱讀文章的理解,也不再拘泥于“標準答案”,而是百花齊放,鼓勵思考,聽到學生的聲音,再將這些“反饋”融入到教學中,實現教學工作的優化與進一步的創新發展,全面推動教學工作的展開。
策略:在整體視野下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和利用。
部編版教材的編寫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閱讀單元,每個單元語文學習的目標都十分清晰。要在整冊視野下和單元視野下對教材進行開發,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有整體意識,要明確這本書的教學目標是什么,整個單元的學習目標是什么?例如口語交際,從口語交際編排中可以看出,教材通過目標分解,細化落實,幫助學生在循序漸進中提升能力。
思維能力的提升與發展同母語習得一樣都具有自發性。那么身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助推”,讓其成長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讓學生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上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通過訓練形成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我們更加要有任務意識,“將抽象的學習內容轉化為有真實意義和目標的學習任務”,還有就是要有整合意識,思維和文本只有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真正鍛煉,才能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感受到思維的魅力所在,讓學生真正在語文課堂上學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