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興敏

馬玙,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醫生、著名呼吸內科、結核病學專家。她的一生都奔波在治療重癥肺部感染性疾病的道路上,為全國呼吸性疾病防治特別是結核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曾榮獲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最美防癆人”、首都十大健康衛士、“結核病防治時代楷模”等榮譽稱號。2021年11月5日,馬玙被授予“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從1955年到2021年,馬玙見證了中國結核病防治事業的建立和發展,她用一輩子詮釋著“一生為病人服務”的初心。
1932年2月,馬玙出生于江蘇如皋。她從小便立下志愿,要做一名醫生,用醫術為國人治病。帶著這樣的信念,1955年,她從江蘇醫學院醫療系(現南京醫科大學)畢業,來到中央結核病研究所,開啟了她治病救人的征程,這一干就是66年。
從臨床大夫到科主任,從主任醫師到享譽國內外結核病學界的權威專家,漫長的從醫生涯中,馬玙“濟世救人、服務患者”的初心始終沒有動搖過。
在缺衣少糧的年代,蚊蟲叮咬、嚴寒酷暑、設備老舊、藥品短缺等不利條件讓馬玙的行醫路異常坎坷。下鄉做篩查,她要背著X光機跋山涉水好幾天;給農民看病,也常遇到拿不出藥費的患者。但是,這樣艱苦的環境和具有傳染性的工作沒有嚇退她。
在看診時,她常隨身帶著一個藥箱,方便隨時為患者開藥。有一次她開完藥,老鄉消失半個小時之后才又回來。她才知道,他去自己家的雞窩里撿了雞蛋拿出去換錢給她,這件事深深觸動了馬玙。她和醫療隊的隊員把自己的零錢都裝在藥箱里,碰到實在湊不夠藥費的患者,就用這份錢幫忙墊付。
年輕時,為了減輕患者的負擔,達到更好的療效,馬玙創新用藥辦法,早上4點半就要為患者操作用藥。和患者同睡在病房里的馬玙,半夜聽到患者們說:“咱們輕一些,讓馬醫生多睡一會兒。”
“每當聽到這些,我心里都會涌起一股暖流。我很感動!”“做一名醫生,我其實很幸運。”馬玙對身邊的人和事常懷感恩之心,感恩組織派自己出國進修,感恩患者和自己互相配合。也正是懷抱著這樣的心態,馬玙一路走來,帶著關愛患者的信念,收獲著感動,不停地鉆研學習創新,她說:“做一名愛患助患的醫生是我一生的追求。”
在馬玙看來,醫生最大的敵人是冷漠,最有效的處方是關愛。醫生的一點點關愛,就可能改變患者的一生。
盡管年事已高,馬玙對患者還是很周到。一個放大鏡、一根小教鞭,是馬玙出診必備的工具。一是為了看胸片,不放過任何病癥的蛛絲馬跡;二是為了方便給病人解釋病情,讓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結核病患者中很多人家庭負擔重,馬玙千方百計地為他們節省開支,讓病人少花錢、多辦事,盡可能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每次聽診前,馬玙會用手把聽診器捂熱;聽完前胸聽后背時,她會自己走到患者背后。每次給老年患者做完檢查,她總要扶著對方下了診查床再去開處方,生怕患者不注意摔了……
半個多世紀過來,這些細微到有點兒瑣碎的行醫習慣對她而言,再普通不過。馬玙認為,醫患之間最重要的就是“平等”二字,她說:“病人是弱勢群體,做醫生的不能高高在上。醫生只有堅持平等待人的原則,才能給病人以尊嚴。”
曾經有一位病人在右下肺發現病灶,來到北京胸科醫院求治。馬玙覺得不太像結核,需要觀察一段時間。然而,病人看過門診便離開了,她想通知他來復診卻找不到人。情急之下,馬玙發動醫生、護士和其他病人一起尋找這位病人。后來,病人被確診為肺癌,因治療及時,患者的預后效果非常好。病人家屬感動地說:“只知道病人找大夫,大夫找病人還是頭一回聽說。”
馬玙堅信,做醫生必須具備精湛的醫術,這樣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醫生。因此,多年來她每天都堅持學習,無論是臨床還是基礎,無論是本專業還是其他專業,她都多有涉獵。在耄耋之年,馬玙還經常參加國內學術會議,了解前沿信息。她說:“雖說我們是專科醫生,但病人可能伴發各種其他疾病,所以我們要不斷學習,如此方能更好地服務患者。”
一輩子扎根結核病醫療臨床第一線,并持續開展相關基礎研究,但馬玙并不滿足于此。她說希望趁著身體硬朗還能再“補上一課”,即加深對結核病流行病學的了解。驅使她持續前行的不是榮譽和頭銜,而是一位醫學專家對我國結核病防控的那份責任。
“生活上簡單點,做人低調點,精神追求多一點。”這是馬玙對自己的要求,但對學生,她卻嚴格而溫暖。
“學習上是良師,生活上是慈母。”一位學生這樣評價她。這位學生讀博士研究生時,經濟不寬裕,盡管當時馬玙收入也不高,但她每月都從工資中拿出一部分貼補他和其他同學。逢年過節時,更不會忘了遠離家鄉的孩子們。“馬老師就像母親一樣,時刻關心著我們。至今回想起來,依然感恩在懷。”學生們感激地說。
在北京胸科醫院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副主任潘麗萍眼里,馬玙總是愛操心。學生遇到困難、受到挫折時,也是馬玙最操心的時候。她總是主動找他們談心,引導他們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幫助他們走出沮喪情緒。
她要求學生們“做事之前先做人”,正是這句質樸卻耐人尋味的話,激勵了許多人勇敢面對挑戰而前進。
多年來,她培養了碩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4名,還和其他導師聯合培養了很多碩士和博士。她的很多學生已經成為全國各大醫院結核專業領域的骨干和學科帶頭人,而年輕的醫生們似乎都得到了她的真傳——對患者細致又耐心。
“曾經有人對我說,我今年90歲了,應該退休享受生活了。我認為,做大夫的責任就是診斷正確、治療有效。我想,當我的能力讓我的付出越來越少的時候,就是我退休的年齡。長江后浪推前浪,這是不可抗拒的,我們的事業一定是向前進的,最終也一定能夠戰勝結核病!2021年是我們黨的百歲華誕,作為一名退休黨員,一名老衛生工作者,時刻聽候黨的召喚!”馬玙說。
(摘自《中國婦女報》)(責任編輯 辛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