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茹
【摘? ? 要】面對突如其來的河南鄭州 “7·20”特大暴雨災害,河南廣電快速反應,小屏發力、大屏聯動,廣泛運用直播、數據可視化等特色報道形式,充分體現了新聞快一點、準一點、深一點,報道有溫度、思考有深度、追問有態度,用實際行動回答了災難性新聞怎么報道、主流媒體關鍵時刻如何引導輿論等問題。
【關鍵詞】災難性新聞;融合報道;輿論場;媒體角色
一、什么是災難性新聞報道
災難性新聞在內容上以報道災難性事件為主。災難性事件往往具有突發性、危害性、破壞性等特點,這也決定了與一般新聞報道相比,災難性新聞報道對時效性、準確性、適度性等要求更高。災難發生后,受眾對于各類災情信息、救援信息需求強烈。報道不慎容易引起居民恐慌,產生消極的社會影響,因此,及時、客觀、真實、合適地將災難性事件相關信息呈現推送給受眾,尤為重要。
2021年7月,河南遭遇極端強降雨侵襲,鄭州、新鄉等地降水量超記錄,城市內澇嚴重,防汛救災形勢嚴峻。地鐵站進水、列車停擺……這場突如其來的重大災難性事件,對新聞媒體而言是一場大考,考驗著媒體的反應速度、新聞敏感,更考驗著媒體的責任與擔當。河南廣播電視臺第一時間啟動防汛救災應急宣傳報道,組建全臺新聞指揮中心,建立全媒體運行機制,派出上百名記者奔赴一線,快速、及時、鮮活地報道全省汛情災情,防汛救災措施和效果,匯聚防汛救災的強大力量。
二、災難性新聞報道的功能
(一)政務信息發布和官民溝通的“關鍵中介”
突發的重大災難事件往往事出緊急,民眾容易陷入緊張焦慮之中。受災情況怎么樣、災情會持續多久……民眾心里的這些疑問,迫切需要權威回應。比如這次河南暴雨災害報道中,降雨范圍和強度、受災范圍、受災情況都是受眾最為關心也最需要的信息,這時就需要媒體及時跟進報道,發揮好政務信息發布和官民溝通的“關鍵中介”作用,傳達黨和政府的最新決策部署,為公眾提供準確有效的災情動態信息服務。面對暴雨災害,河南廣播電視臺快速反應,啟動突發事件應急報道機制,打通頻率頻道全天節目通道,以“應對強降雨天氣,河南廣電在行動”為主題,在小屏大屏同步推出多路直播,開設專題專欄,全媒體平臺聯通聯動,全方位、多視角、實時報道搶險救災最新進展,發布尋親、求助信息,及時準確回應群眾關切,為穩定民心、積聚力量發揮重要作用。
(二)對公眾進行信息預警、知識科普
災難來臨時,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應對災情,因此,天氣預報、科學自救、災害成因等信息對公眾而言都很重要。這時,就需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和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的作用,第一時間傳播防汛救災科普知識,引導公眾科學自救以及施救等。比如,河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事業部制作推出《河南暴雨到底有多大?為什么這么大?權威解讀》《暴雨來襲,這份避險自救攻略請收藏》等短視頻,科學解讀河南暴雨雨勢,對未來天氣狀況進行了預報,宣傳普及自救應急知識,提高居民自救以及施救能力。
(三)發揮情緒紓解的正向激勵
災難性事件往往事發突然,具有較大的破壞性和危害性,會給人民群眾造成生命威脅和經濟損失,而且容易讓人產生焦慮等情緒。因此,災難性新聞報道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及時報道黨和政府指示要求,為救援人員提供“動力源”,為災區秩序注入“穩定劑”,讓受災群眾吃下“定心丸”。[1]河南暴雨災情發生后,7月21日上午,河南廣電全媒體大小屏集中推送報道《習近平對防汛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要求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等,持續深入宣傳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河南全省各地落實落細各項防汛救災措施,引導社會輿論,穩定民心,凝聚力量,傳播正能量。
三、做好災難性新聞報道的原則
(一)準確、及時報道,滿足受眾知情權
面對汛情,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防汛抗洪搶險宣傳報道中,記者要高度關注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突出一個“快”字,從權威部門、權威渠道獲得第一手信息,及時發布;準確及時報道汛情、氣象、衛生、交通運輸等方面的信息;關注氣象變化和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宣傳普及預防、辨別、避險、自救等地質災害防治應急知識,提高人民群眾自救、互救能力;就強降雨可能對農業生產、建筑建設、水利工程等方面造成的影響及時進行提示。
(二)占據輿論場,引導輿論導向
在災難性新聞報道中,新聞記者要客觀、穩妥、真實、準確地報道災情,正確把握輿論導向,不過度渲染,不刻意炒作,不為了爭奪眼球造假新聞,不為追求速度放棄核實。只有準確無誤的信息和報道,才能有力幫助各級黨委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及時做好救災工作。
(三)遵循新聞倫理,切忌消費災難
在災難新聞報道中,一些媒體為了博眼球,全然不顧當事人的感受,以抓取現場慘烈的畫面達到吸引受眾關注的目的。這樣的報道方式違背了新聞倫理,容易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也容易損害媒體形象。在對災難性事件進行報道時,媒體記者應遵守新聞操守和倫理,堅持真實客觀、理性適度。
(四)注入人文關懷,讓悲觀者前行
突發災難性事件中,新聞媒體的報道活動要突出對人的生命、人的生存、人的尊嚴的關注。[2]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中,媒體不僅要關注事件本身,更要關注事件中的個體,在及時準確傳遞信息的同時,積極營造氛圍,做好輿論引導。災難性新聞報道也要注重故事化講述,捕捉暖心瞬間,注重挖掘細節,展示同舟共濟的擔當、守望相助的力量,生動呈現防汛救災英雄群像。
四、如何做好災難性新聞報道
對于災難性事件的報道,傳統媒體更具權威性和公信力,在引導輿論方面更有優勢。而新媒體平臺信息傳播更快速、更廣泛,公眾可以快速獲取信息并參與互動。這兩方面的優勢需要有效地加以組合利用。在河南災情發生后,河南廣播電視臺綜合發揮傳統媒體優勢,打造“電臺+新媒體”、“電視臺+新媒體”的融媒體矩陣,實現內容立體化傳播。綜合利用廣播、電視、網站、“兩微一端”等平臺,通過現場報道、圖片報道、短視頻等形式播發災情最新動態,還大量運用了直播、可視化圖表等融媒報道方式,對暴雨災害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化報道。
(一)現場直播直擊災情
在這次河南暴雨災害的報道中,河南廣電快速反應,把直播作為重量級、打頭陣的武器使用,以第一現場為媒體報道賦能。災情發生后,河南廣播電視臺啟動突發事件應急報道機制,打通頻率頻道全天節目通道,以新聞資訊、融媒體直播等方式,實時報道防汛救災動態,回應群眾關切,切實助力防汛救災。比如7月20日24點起,河南廣播電視臺的廣播頻率、電視頻道同步開啟24小時不間斷應急直播,在節目中滾動播報天氣變化、搶險救災動態、應急求助、安全出行提示、衛生防疫等群眾關注的信息,直播內容通過大象客戶端、微博、視頻號、抖音等平臺同步推送,形成立體強大的宣傳報道聲勢,以最快速度真實呈現河南省重大災情和防汛救災情況。
1、廣播端電視端開啟全天直播
7月20日24點,河南衛視、新聞頻道開啟24小時不間斷并機直播。同時,河南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經濟廣播打破兩套廣播頻率的節目常規,并機推出全天候直播節目《河南暴雨,我們在一起》,實時關注全省各地的雨情、汛情和防汛救災動態。在直播中,通過連線現場記者,第一時間讓受眾獲取災情信息、了解救援情況等;邀請氣象專家等作客直播間,解讀河南罕見暴雨成因、最新天氣變化情況,并與水利、應急等部門保持密切聯系,回應受眾關切。
2、多平臺同步推送實現破圈傳播
河南暴雨災情報道,河南廣播電視臺大小屏同步,廣播、電視端節目直播通過大象客戶端、微信、微博、視頻號、抖音、快手、頭條號等平臺同步推送。不斷更新、編發各地記者發回的防汛權威信息、救援情況、公共交通停運及恢復運營等信息。同時,河南廣電全媒體對“河南省防汛應急”新聞發布會進行直播,并對關鍵內容迅速進行拆條推送,推送《河南史上罕見暴雨已致25人死亡,7人失聯》《衛輝城區基本排除澇水》等多篇視頻新聞,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二)小視角、新視點、寬視域做好災難性報道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很多災難性事件都是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端首發。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和不斷升級,它在突發事件播報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一定程度彌補了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的滯后性。
1、小視角報道彰顯溫度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為災害事件報道提供了新契機,“兩微一端”等新媒體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數據解析、多樣化互動、全媒體融合報道等讓嚴肅的災害新聞變得“搶眼、有張力”起來。[3]隨著鄭州、鶴壁、新鄉多地汛情告急,7月20日,各省救援隊和解放軍、武警部隊等星夜逆行、集結鄭州,河南廣電短視頻平臺聚焦受災嚴重地區,通過“慢直播+短視頻”的形式直擊河南受災現場,形成了24小時汛情信息發布,為網民帶來及時、直觀和震撼人心的防汛救災報道。例如,河南廣播電視臺推出一批正能量充沛、感染力較強的短視頻作品,視頻內容有細節、有溫度、暖人心、聚民心。其中,新聞廣播視頻號推送的《人民子弟兵奮戰一夜席地而睡》的短視頻,記錄了人民子弟兵抗洪搶險的感人瞬間,視頻點擊量突破一億。
2、新視點報道立體呈現全貌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不斷升級,移動應用、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新形態被廣泛應用于新聞報道之中,信息以圖表、動畫、直播等形式呈現,大大提升了受眾獲取信息的效率。比如無人機拍攝的畫面能使受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好地滿足了受眾的信息需求。河南廣電記者深入受災嚴重的阜外華中心血管醫院,利用無人機航拍技術拍攝短視頻《航拍轉運現場:水上生命“航道”》,傳回阜外華中心血管醫院的受災情況,畫面震撼,極具沖擊力。
3、UGC、PGC、OGC融合生產寬視域報道
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尤其是位于災難中心的親歷者可以說是信息的第一手發布者。比如“7·20”鄭州暴雨當天,受眾最先獲取到的相關信息即來源于自媒體,發布第一手信息的不是專業記者,而是事件的親歷者——受困人員和市民。UGC(用戶原創內容)、PGC(專業生產內容)、OGC(職業生產內容)等生產模式共同發力,大大豐富了新聞的來源和內容、形式。但與此同時,處于信息大海中的受眾,更希望能獲取經過鑒別篩選的有效信息。在這方面,傳統媒體憑借專業優勢擁有強大的信息鑒別力和內容生產力,及時澄清不實信息。比如在這次河南暴雨事件中,出現了“鄭州進入特大自然災害一級戰備狀態”“河南鄭州常莊水庫爆破”等流言。大象新聞客戶端等官方媒體在線辟謠,及時遏制了謠言的擴散和傳播。
4、評論“發聲”引導輿論導向
關鍵時刻發出關鍵聲音,重大事件彰顯重大作用。作為主流媒體,在面對一些突發事件或者災難性事件時,要及時發聲,拿出高水平的評論,紓解民眾非理性情緒,及時搶占輿論的最高點。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新聞評論曾被貼上枯燥、說教的標簽,難以調動受眾的興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聞評論的效用。融媒體時代,新聞評論要積極打破僵硬的語言風格和說教模式,以“真、短、快、活、強”為文風,為新聞評論注入“新媒體網感”,讓“高大上”的評論變得“接地氣”“有人緣”,以共情引發受眾的共鳴。
在這次河南暴雨災害報道中,河南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河南新聞聯播》欄目推出系列融媒體評論《暴雨中的河南力量,真中!》《把“人民至上”書寫在防汛救災一線》《凡人英雄的“精神內核”》《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等,致敬暴雨中的救援人員、受困及自救群眾,點贊暴雨背后的河南力量、中國力量。評論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改以往時政評論說教式的語言風格,融入“圖、文、影、音”等要素,彰顯了特殊時期眾志成城、戰勝災情的信心和決心。河南衛視《新聞聯播》推出電視評論《大象時評丨大災無情而至 感動無處不在》致敬風雨中舍身救人的無名英雄,來自河北、陜西、湖北等7省馳援河南的消防救援隊伍,以及踴躍捐款捐物的愛心人士和企業,凝聚溫暖同行的強大力量。
(三)建設性新聞凸顯媒體責任
面對突發事件,積極向上的新聞報道可以有效紓解公眾的負面情緒,營造正向的社會輿論氛圍。相反,如果出現過多的負面信息容易壓抑公眾情緒,對公眾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導致社會輿論走向消極。所以,在面對突發事件尤其是一些突發的災難性事件時,媒體應該更多關注“建設性新聞”,秉持積極推動問題解決的理念。除了堅守新聞報道及時、客觀、真實的原則之外,也要開闊思路,推動新聞事件中問題的解決,形成良性循環生態圈,塑造媒體公信力。此次報道中,河南廣電充分發揮主流媒體擔當,在做好防汛救災報道的同時,積極發揮媒體“橋梁”“紐帶”作用,開啟“一鍵求助”服務,24小時服務熱線隨時接收求助信息,調動社會資源,合力救助幫扶。7月20日下午18:00左右,大象新聞新媒體端在微博平臺建立#河南暴雨互助#話題通道,收集匯總求助信息,第一時間反饋給相關部門,很多受困群眾得到及時救助。同時,河南廣播電視臺通過線上節目、線下活動等積極引導群眾開展自助、互助。比如河南廣電部分頻率頻道開啟暴雨專項捐助通道;河南廣電新聞事業部開展“幫市民找車”“為救援人員送熱飯”等活動;民生頻道、法治頻道、都市事業部等積極為新鄉、鄭州、衛輝、輝縣等受災嚴重地區搭建救災“橋梁”,凝聚起共克時艱的正能量。
注釋:
[1]李嘉卓.建設性新聞:社會治理的媒體擔當[J].新聞與寫作,2020(02).
[2]熊萍.主流媒體災害事件傳播難點與策略[J].青年記者,2017(35):41-42.
[3]李建峰.災難性新聞報道的媒體責任[J].今傳媒(學術版),2012(10):48-49.
(作者單位:河南廣播電視臺)
責編:項賢勇
3052500589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