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夢茜 張莉


【摘? ? 要】《唐宮夜宴》的播出引發了觀眾的關注和討論,節目在人物、場景、舞蹈等文化符號的表達中均有創新,使觀眾有了置身博物館、文物活起來的神奇體驗。本文運用皮爾士符號三分法對《唐宮夜宴》的文化符號表達進行研究,認為運用民族化、傳統化的文化符號,并賦予其歷史文化和美學價值,有助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唐宮夜宴》;文化記憶;文化符號;皮爾士符號三分法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新疆各民族共同記憶與共有精神家園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號18XXW009)。
一、國潮風尚與文化符號
國潮風尚,是一種流行于青年人群之中的亞文化潮流,即以具有傳統文化性質的形式美學符號為追求的文化趨同意識。國潮風尚以表達“民族化”“傳統化”的形式美學為內核,但又無意盲目復古,而是不斷賦予傳統文化符號當下的文化和美學價值,是一次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復興。[1]
《唐宮夜宴》是2021年國潮風尚的經典代表,節目立足唐代特點,以國潮風尚為時代背景,通過對文物、舞蹈、音樂等文化符號的表達,打造了一場傳統文化的現代復興盛宴。節目在舞臺場景、人物造型、文物道具等方面都使用了大量的“民族化”“傳統化”文化符號,結合AR和5G技術的使用使觀眾既欣賞了活潑生動的舞蹈,又能在置身博物館的沉浸式體驗中一覽大唐盛世風采。節目在文化符號的表達中進行了多方面的創新,構建了觀眾的文化記憶,使觀眾產生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強調,文化是歷史沿襲下來的體現于象征符號的意義模式,人們通過文化符號進行溝通、延存和發展他們對生活的認知和態度。由此可見,文化符號就是在歷史選擇中沿襲下來的優秀文化所凝練成的意義和理念的載體以及外在表征。[2]
二、《唐宮夜宴》的文化符號表達
基于現代傳播環境的改變,媒介載體移動性、社交性、互動性使傳統文化的傳播產生新的表意方式和傳播手段,文化符號意義的流轉和再創造也呈現新的邏輯自洽形式,并融入符號學的機制。在碎片化時代,文化符號傳播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的有效途徑。[3]
在符號學研究者皮爾士看來,符號的豐富性就在于圖象、指示、象征成分的有機結合。這一觀點對生活在電視時代的我們尤其重要。影視符號的特點是非語言符號大量使用,攝影、剪輯、鏡頭移動、照明、音響等等,都具有模仿或者指示的功能。皮爾士的三元符號模式為我們分析當代生活中各種符號現象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4]
因此,本文選用皮爾士的符號三分法對《唐宮夜宴》的文化符號表達進行研究。皮爾士將符號區分為三種:肖像、指標和象征。跟肖像和指標相比,符號學研究更加注重關注象征符號,這種符號攜帶了更多的歷史和社會含義,人們需要學習才能夠理解它的意義。[5]
(一)肖像符
皮爾士認為肖像是一種現實生活的再現,可以是視覺上的相似,也可以是感覺上的相似。在《唐宮夜宴》中,場景符號和人物符號都是肖像符。
1.場景符號
場景指的是舞蹈、電影等藝術作品中的場面。《唐宮夜宴》運用先進的AR和5G技術共同為觀眾打造了沉浸式觀賞場景,《唐宮夜宴》中,舞臺像是一個陳列著眾多文物的博物館,其背景是我國古代名畫,如遼寧省博物館的《簪花仕女圖》、現存于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搗練圖》、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明皇幸蜀圖》、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圖》、日本熱海美術館中我國唐代的《樹下美人圖》等。AR場景使文物陳列于舞者周圍,古代名畫與文物是博物館中的真實再現,場景符號為觀眾打造了置身博物館的沉浸式體驗。視覺與感覺上的相似,讓舞臺成為了既能連接古今、又能變換時空的藝術舞臺。
2.人物符號
人物符號可以構建舞蹈藝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舞蹈作品中,通常會使用人物符號來演繹某個或者某類人物,人物符號中可以被直觀看到的是體態、造型、服裝、表情等。
《唐宮夜宴》中的舞者形象取自唐三彩侍女陶俑的形象。舞者們的服飾由紅、綠、黃三種色彩構成,豐富艷麗。舞者們身穿唐代齊胸孺衫裙,裙子從胸部以上開始,一直長及腳踝處,胸部附近有長長的絲帶,腰間并不會有任何束縛裝飾,著裝相對奢華飄逸,展現了唐代女子的自信以及唐代人對生活自由開放的態度。
唐代以胖為美,舞者在服裝選用上也還原了這一點,為了能夠高度匹配,舞者們穿的服裝都是專門定制的塞了海綿的連體衣,使舞者的身材更加圓潤;口中塞棉花使腮幫鼓起,視覺上更加有唐代風韻。舞者們頭發高高梳起挽成發髻、眉毛纖細、眼部周圍用粉紅色暈染、蝴蝶唇妝、嘴部兩側和眉心均有紅點,體態與妝容是唐代流行的女性面部妝容的再現。
(二)指標符
皮爾士認為,指標是由于兩個事物存在因果關系而引起的聯想,不必相似。當我們看到指標時,便能夠聯想到它背后的意義。在《唐宮夜宴》里,舞臺背景中出現的壁畫、文物以及舞者們的舞蹈動作均是指標。
1.文物符號
提到文物符號,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文物本身,其次它還具有特殊作用,即可以指代背后的深刻含義和故事,因此,當人們看到一件文物,很容易產生相關聯想。
《唐宮夜宴》中的背景是用我國古代名畫作為壁紙,每一幅名畫背后,都能讓觀眾產生聯想。如《簪花仕女圖》,這幅畫是唐代畫家周昉的經典之作,畫家用橫幅畫作描繪了一群在庭院中游玩的貴族婦女。若只看畫中貴婦與侍女的體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云鬢花顏金步搖”“回眸一笑百媚生”等詩歌名句。貴婦們在庭院中賞花散步,與寵物狗嬉戲玩鬧。一切看似悠然自得的背后,卻指示著更深層次的含義。安史之亂后,高層想要粉飾太平,從此大興宴會游玩,所以在《簪花仕女圖》中,每個人物的動作都沒有太大起伏,卻更能凸顯人物閑適生活背后所隱藏的空虛與對現實生活的倦怠之感。
在《唐宮夜宴》中,出現了許多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文物,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其中蓮鶴方壺的出現,指示著鄭子嬰的故事。除此之外,一些觀眾還會聯想到中國文物找回與保存的不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為保護國寶免遭劫掠、破壞,“新鄭彝器”幾經輾轉,費盡周折得以保存,它讓觀眾聯想到那段歷史,銘記于心并決心為國家富強而努力。
文物“婦好鴞尊”紋飾精巧,設計實用,這件酒器的主人是商王武丁之妻婦好,觀賞這件文物,有文化歷史背景知識的觀眾便會聯想起背后的故事內涵,婦好與武丁是一對志同道合的夫妻,婦好曾參與國家大事,帶兵打仗,協助丈夫立下汗馬功勞。看到婦好鴞尊,會聯想到女性也要堅強勇敢,為自己、家庭甚至國家贏得榮譽。
《唐宮夜宴》運用AR技術將陳列在博物館中的文物“空投”到節目現場,讓觀眾近距離接觸文物,從而產生了解文物背后故事的興趣,有助于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2.舞蹈符號
舞蹈符號指的是舞蹈、影視作品中的動作,舞蹈是人體動作的藝術,通過舞蹈符號,可以構建舞蹈形象。中國舞蹈一代宗師吳曉邦先生認為:“舞蹈表情有剛柔粗細、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之分, 人的感情都是在這十二個字的對比中進行的。” [6]
《唐宮夜宴》不僅受到國內觀眾的喜愛,在國際上也被廣泛關注。其中貼近生活的舞蹈動作與生動活潑的表情不可不提。《唐宮夜宴》中技巧性、難度高的專業舞蹈動作很少,取而代之的是來源于生活的戲劇性、生活化的動作。這些舞蹈動作讓沒有舞蹈基礎的觀眾也能欣賞和理解舞蹈表達的故事含義。
兩位少女嬉戲打鬧不慎將笛子掉落,少女迅速彎腰撿起并心疼地擦拭,而后跟隨隊伍小步快速前進,此時一名少女輕拍前面少女肩膀,待其回頭后,她身體前傾與對方竊竊私語,她們指著后面仿佛在講述剛剛發生的事情,接著她們好似嗔怪的樣子繼續往前走,整個過程生動地描繪出天真無邪的少女形象。
夜晚來臨,少女們發現一片池塘,她們紛紛將這片水作為鏡子整理自己的妝容,一位少女頑皮地撩起了水花,眾人立即仿佛被潑到水一般四散開來,生動地表現出了參加夜宴的少女們的頑皮可愛。這些動作都來源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因此讓觀眾們倍感親切,仿佛跨越千年,連通了古今。
舞者們頂胯、搖扇等來源于生活的舞蹈符號,通俗易懂的舞蹈動作和表情,讓觀眾能夠從節目中直觀、清晰地捕捉到舞者所傳遞出來的含義,更能讓觀眾與之共情。
(三)象征符
象征符是依賴社會約定俗成的關系而存在的符號。由此可見,象征符與指代物之間并沒有直接的聯系,需要靠社會的規約才能在符號之間產生聯系。《唐宮夜宴》中的色彩符號與音樂符號,首先給觀眾直觀的視覺與聽覺感受,其次由于規約的存在,實現了對觀眾文化記憶的建構。
1.色彩符號
在符號學中,色彩也是一種符號。我們看到某種顏色,首先是視覺上的反應,其次會因為我們過去的學習生活而聯想到它背后的象征意義,因此,色彩符號是一種象征符。
生活中的顏色無處不在,世界各地對于顏色的理解也有著不同的解釋。《唐宮夜宴》中紅色元素的出現讓觀眾很容易便能聯想到喜慶、熱鬧、幸福、熱情。春晚運用大量紅色,讓觀眾感受到了闔家團圓的幸福感。舞者們的唐三彩舞裙中,紅色背后的象征意義是吉祥如意,也暗含著大唐的盛世繁榮;黃色則代表好運,明亮的黃色給人一種無憂無慮的輕松感;綠色代表了生機和生命力。
2.聲音符號
在電子音樂創作的領域, “聲音符號” (Sound Symbol)也可理解為“作為符號的聲音” (Sound-as-Symbol) 。“它是指一種(試圖)理解電子音樂作品中聲音敘述性特征的觀點。這種敘述性是以聲音所包含的指示性內容和潛在的象征意義為基礎的。聲音符號的觀點與舍菲爾提出的還原聆聽形成對比。與此觀點相關的有聲音的隱喻、換喻功能等概念。”[7]
在舞蹈作品中, 音樂與舞蹈緊密結合, 沒有成功的韻就沒有完美的舞蹈, 而節奏正是它們結合的紐帶, 富有韻律美的舞蹈動作是建立在節奏的基礎之上的,而音樂的節奏又需要通過優美的舞蹈動作來形象地展現, 所以說, 正是節奏將舞蹈音樂與舞蹈動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使之成為一個優秀的舞蹈作品。顯然, 對于音樂、舞蹈這兩種表情藝術來講, 節奏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 舞蹈節奏在作品中起著“建構”的作用。[8]
在《唐宮夜宴》中,所配音樂就是一種聲音符號。《唐宮夜宴》中的音樂大致可以分為三段,音樂的起承轉合象征了故事的跌宕起伏。開場時,緊湊的音樂配以舞者們的俏皮動作,給人以詼諧緊張感,生動地刻畫出少女們初入宮的緊張與好奇;夜晚降臨,音樂逐漸緩慢,少女們的動作也輕柔起來,觀眾可以立刻體會到輕松感;隨著幾聲慷慨激昂的音樂,舞者們緊張起來,夜宴正式開始,整個場面也變得氣勢恢宏,體現出大唐盛世之繁榮。隨后音樂緩慢,舞者們也仿佛逐漸定格,至此,博物館奇妙夜完美收官。
結語
在國潮風尚盛行的當下,《唐宮夜宴》運用了場景、人物、舞蹈、聲音等文化符號。文化符號首先指的是觀眾能夠看到、感受到的內容,這些內容可以被觀眾欣賞,具有美學價值;其次更重要的是,文化符號能夠指代和象征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唐宮夜宴》運用民族化、傳統化的文化符號,結合AR和5G技術的使用,為觀眾帶來視聽盛宴,喚醒和重塑了觀眾的文化記憶,激發了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本文認為《唐宮夜宴》中文化符號的創新表達,有助于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注釋:
[1]王一冰.探索戲曲電影“國潮”文化共同體價值的新路徑——評粵劇電影《白蛇傳·情》[J].藝術評論,2021(09):91-102.
[2][3]尚媛媛.文化符號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傳播研究——以《國家寶藏》為例[J].傳播與版權,2021(10):46-49.
[4]丁而蘇.論皮爾士的符號三分法[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4(03):10-14.
[5]陳陽.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36
[6]王蓓蓓.舞蹈節奏與節奏感思考[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3):107-109.
[7]繆從軍.論舞蹈的節奏性[J].大眾文藝,2009(23):65-66.
[8]關鵬.聲音對象與聲音符號——論“幻聽音樂”聲音的理性感知與感性感知[J].黃鐘,2010(02):17-26.
(作者:寇夢茜,新疆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張莉,新疆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傳播學博士)
責編:周蕾
108250170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