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逸飛
摘要:本文從竹子的物理性質和精神象征兩方面入手,探討竹子作為一種原生的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在建筑空間營造上的表達手法。結合傳統竹構建筑的營造和當代竹構建筑創新的建筑語言以及竹子本身的自然屬性和文化符號探究竹構建筑在空間與場所環境的關系和文化意義。
關鍵詞:生態;竹構建筑;文化符號;傳承
引言
在我國正在進行地大量建筑營建中。鋼筋混凝土、水泥、玻璃等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占據了主要的地位。建設材料對自然生態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并且生產這些建筑材料所消耗的資源也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如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中尋求一種傳統的以及對環境友好的建筑材料迫在眉睫。竹子作為中國傳統建筑材料具有生長周期短、易加工、力學性能好等優良品質。并且竹子在中國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其所具有的精神象征對中國人對自然和空間的感受具有深遠的影響。結合傳統竹子建筑的建造方式。探究竹建筑在當代建筑中的建造方式和空間形態具有積極的意義。
1.竹子的建造應用
1.1竹子的傳統建造表達
在我國竹林分布較廣的南方竹材隨處都是便于就地取材。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制造了竹制的提水工具和竹筒提水灌溉工具。繁體字“篥”從字面意思上講就是竹木。中國古代的建筑和竹木密不可分。傳統的干欄式竹樓就是傳統建筑就地取材的典范。在我國西南地區廣泛流行。建筑結合當地的氣候特色和生活習慣。當地居民利用竹子的強度建造簡單的生活場所。竹構建筑在這里能夠很好的和當地的自然地理特點共融共生。傳統的竹子建筑都具有極強的地域性和鄉土性。是當地人民對自然的崇拜和利用。形成了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繼承。
1.2當代竹構建筑營造的繼承和創新
當代竹構建筑的營造主要是利用竹材的物理屬性和情感符號營造空間的氣氛,竹桿件的排列、疏密、高低都會對空間的界面產生不同的體驗。主要有應用竹竿構成空間維護面影響空間。應用竹竿的構成肌理影響空間。應用竹竿和光的關系產生空間趣味的變化等集中建構語言營造空間。
竹竿構成建筑空間的維護面是指用竹竿建造建筑的前面和屋面和地面。這種竹材包圍空間的建造使得建筑內部空間給人一種置身竹林的感覺。竹子的精神符號和文化滲透非常強烈。帶給人對自然生態的感受也更加直觀。如隈研吾的長城腳下的公社。建筑空間六面都是竹子制成的。建筑師在設計時首先考慮的是建造怎么表達中國的文化和傳統。因而建筑師運用竹子建構這所建筑,希望建筑能夠從自然環境中消失,建筑被竹子包圍,但是建筑師不想以一種表皮的表達發揮竹子的意境。因此建筑師創造了竹灌混凝土的結構設計。創新的手法增強了竹竿的剛度和強度,以達到建筑與環境最純粹的交融。
竹竿在圍成界面時排列形式有多種。平行排列。交織排列以及空間的錯位排列等都會與建筑室內外空間發生不同的聯系使得建筑營造不同的氣氛。平行排列是指竹竿在同一平面同一方向排列。通過控制竹竿排列的疏密產生有節奏的韻律營造空間的層次感。交織排列是竹竿在同一平面不同方向的排列組合。形成網狀的復雜的肌理。多應用于竹表皮和竹構的景觀構筑物中中。空間的錯位排列是指竹竿在不同平面交織。形成多維的竹構界面,竹竿與場地的關系更加多維,給人獨特的空間體驗。
2.竹構建筑的空間特性和意義
竹構建筑亞因其材料的獨特原生性和自然屬性使得其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文化寄托性。竹構空間更多的是強調其材質的運用在精神上的感染力。
2.1竹構建筑的地域性和文化表達
竹材本身就是一種地域性材料。當代混凝土建筑的大肆流行。越來越多原汁原味的鄉土建筑逐漸消失。研究竹構建筑的地域性表達具有極大的必要。竹構建筑的地域l生表達一是要與建筑場所相融合。二是要與當地的文化歷史相協調。建筑師創造建筑的原動力就是來源于對場所和環境的探究。竹構建筑與場所融合既可以通過建筑對環境的順從使得建筑消失在場所中。也可以創造建筑的超越形態使得竹構建筑以一種景觀的姿態融入環境中。
竹構建筑對文化的表達主要在于建筑對于地域和歷史真實的還原性,建筑的空間、光線、裝飾都是對當地文化的傳承和尊重。這種文化依托在建筑空間之外在竹飾品、竹器具等元素中都可以以一種符號的狀態呈現。“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竹是古老的藝術符號。出現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傳達人們的精神和情感寄托。除了一些室內外物質上的符號外。竹子在古典園林中也被應用廣泛。無論是江南精巧的私家園林還是北方龐大的皇家園林。竹子在其中傳達的文化意境源遠流長。
2.2竹構建筑的意義
竹構建筑在建筑的地域性表達和文化的傳承上有無法替代的作用。竹材的物理特性使其在現代不可再生建材中有獨特的優勢。竹子的可再生l生使得其具有積極的生態意義。探究竹構建筑的建造語言是綠色建筑中的一小部分。竹子的文化意義使其所代表的藝術符號在營造場所精神和文化內涵上意義深遠。
3.結論
竹子作為一種建筑材料在建筑營建中起到了結構和表皮的雙重作用。在建筑的空間營造中竹子不僅以建筑本體的姿態與場所環境發生對話,同時又可以以建筑室內外的小品、器物、景觀出現在空間氛圍的營造中。竹子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中國歷史文明中具有極大的認同感。在建筑中竹材的表達使得建筑與人有更多的精神和情感的交流。希望這些建筑空間與周圍場所。當地的文化環境和人民的情感交融方式對日后探究地域性建筑空間表達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