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剛
【摘? ? 要】在傳統媒體融合轉型過程中,副刊版面的融合程度和新聞版面相比略顯遲滯。新聞媒體要充分認識到副刊內容在融媒體平臺中的特殊作用,并結合融媒體時代的傳播規律,采取恰當的方式將這些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利用、傳播,為媒體內容建設和品牌建設助力。
【關鍵詞】副刊;融媒體;轉型;媒體融合
一、融媒體時代副刊版面的作用
報紙上的副刊類版面,可以分為廣義上的副刊和狹義上的副刊。廣義上的副刊是指除要聞版面之外所有的版面,包括思想類、文藝類、知識類等各類版面。而狹義的副刊,僅僅指的是文藝作品類版面。和承擔新聞發布功能的要聞版面相比,副刊有著相對獨立的屬性。當然,任何報紙上的副刊必然是和報紙本身的定位、屬性、功能密切關聯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可以視為要聞版面的延續,獨立性不是絕對的。
副刊版面因為對新聞時效性的要求遠低于要聞版面,看似不應受到強調快速傳遞信息的網絡媒體的沖擊。但這種時滯性,真的為副刊版面提供了某種超然于時代潮流的保護嗎?事實恰恰相反,在紙媒紛紛進行融合轉型改革的今天,為了降低運營成本而壓縮版面時,首當其沖被壓縮的往往正是副刊版面。出現這一情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眾多紙媒必須通過要聞版面來實現自身所固有的基本職能,從而為自身的存續提供基本的依據。如行業類報紙必須通過報道本行業的要聞大事,起到在行業內傳遞信息的作用,而地方性、都市類報紙則必須通過對在本地有著重大影響的新聞事件的報道,來保持在當地的影響力和受關注度。另一方面,有的紙媒運營者認為,副刊版面的傳統受眾,如今可以從各種網絡資源中獲得感興趣的內容,而不必依賴于報紙副刊。紙媒副刊內容的量和質,與網絡資源相比都缺乏優勢。在網絡世界中,無論哪一種原屬于副刊版面的內容,幾乎都是可以即時無限獲取的。那么,如果我們承認這種觀點有其合理性的話,是否就意味著在融媒體時代,副刊已經沒有任何存在的空間了?實際上,如果我們從副刊類版面的歷史、功能,以及融媒體對傳統紙媒在內容上的承接性等視角出發加以分析后就會發現,即使是電子閱讀已經成為主流閱讀方式的今天,報紙的副刊類版面內容仍然大有潛力可挖,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我們應該看到,當前仍然處于紙質媒體、新媒體并存的階段,所謂融媒體,仍然強調的是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之間的相互融合,而不是傳統媒體被取代。無論是行業類還是都市類紙媒都是如此,副刊版面的延續也就有了天然的土壤。
其次,即使是已經融媒體化的新聞媒體,在微博、微信、客戶端、抖音、學習強國等新興的傳播平臺上,其內容也并非完全被要聞類、資訊類內容所壟斷。從增加用戶粘性,優化用戶體驗的角度考慮,媒體運營主體必然要在信息發布之外,以更多形態的豐富內容來擴大其傳播范圍。對此,已經有學者對融媒體時代新聞機構的職能進行了深入分析,“(新聞機構的)核心職責之一是宣傳和溝通,向用戶提供信息服務與內容服務,而這些用戶日益卷入媒介化生存的狀態,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他們已經嚴重地依賴手機去完成各種任務,參與各種活動,嚴重地依賴互聯網企業提供的各種服務和新媒體提供的各種信息。”[1]
這里所提及的與“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關的信息,就包括眾多副刊類內容。盡管因為閱讀平臺的不同,這類內容本身以及表述風格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其深層的副刊屬性仍然存在。以全國各地政務微博和主流媒體微博而言,除了本地要聞,仍然普遍大量發布涉及本地歷史、文化、美食、旅游等領域的內容,這類內容顯然是和原有的紙媒副刊息息相關的。在此不妨以《青島日報》官方微博為例,對地方性報紙的融媒體平臺進行觀察分析。該微博在2021年12月1日發布的內容中,既包括《青島市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學習班開班》等時政要聞,也包括《考工記之工匠說|青島中加特總工程師宋承林:技術立企 打破“傳統”》等人物通訊,以及《全國每4分鐘新發現1人感染艾滋病!關于艾滋你知道多少?》等知識性副刊版面內容,該微博當天還多次發布了“你現在的付出,都會是一種沉淀,它們會默默鋪路,只為讓你成為更好的人。晚安!”這類文學性較強的精短文字,彰顯著傳統的副刊版面內容的延續性。
除了地方性報紙的融媒體平臺,副刊性內容的這一特征同樣出現在行業類媒體矩陣中。以《中國旅游報》微信公眾號為例,該公眾號2021年11月30日共發布4條內容,其中僅《世界旅游組織:復蘇“緩慢”且“脆弱”!全球旅游業今年或損失2萬億美元》屬于時效性較強的行業新聞,《2021年最后一個月,新一波景區福利在等你》為資訊匯編,《風口還是噱頭?當旅游遇上元宇宙……》為行業評論,《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義寧鎮:第一面軍旗的誕生》為歷史、地理資料匯編,后面這三條推送內容同樣有著副刊類的服務和資料屬性。另外,手機客戶端也是紙媒在融媒體時代的重要形態。而副刊版面所刊發的內容,也常常是客戶端的重要內容之一,它直接影響著該客戶端的整體品質。
副刊內容是必不可少的調味劑,如果將紙媒副刊內容加以網絡化改編,完全可以為各種新興媒體形態提供海量的優質內容,增強可讀性、休閑性、思想性等。
二、融媒體環境下副刊版面的發展策略
由上可見,媒體應該充分認識到,無論閱讀平臺如何變化,副刊類內容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生存空間。傳統紙媒的副刊采編人員,應該采取更加積極的心態挖掘資源,并在傳播、包裝的形式上進行創新,以更加適應新興媒體傳播特征和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使融媒體化的媒體平臺能夠提供給讀者更加豐富的內容、更具環繞性和沉浸感的信息接受體驗。
“互聯網語境下的新聞敘事生產,不僅要考慮其信息含量,還要考慮情感含量和觀點含量……在各種技術的支持下,敘事者有著更加豐富的素材和敘事符號進行敘事。”[2]這種改變,直接關系著所在新聞機構的融媒體化過程是否順利,直接關系著該融媒體矩陣是否能夠提供給讀者優質的閱讀體驗,這就需要新聞媒體管理者、運營者和副刊內容采編人員具備至少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意識:
首先,在采編思維上,要強化用戶導向意識,“融媒體強調各方資源的匯聚,以互聯網用戶與數據為核心,形成產品的開放生產加工、非線性發布等功能。”[3]應該說,在傳統媒體上,副刊類版面本來就更加強調面向讀者服務讀者,而不是像剛性的要聞版面那樣,以傳播重要資訊為要務。各種曾經常見于紙媒上的“讀者來信”之類欄目,幾乎可以視為如今的融媒體上各種旨在為讀者提供交互式體驗的設計的前身。在當前的融媒體環境下,受眾的選擇面空前廣泛,單位時間內需要處理的信息空前豐富,這就更加需要副刊類版面采編人員有效掌握讀者需求,以讀者視角去調整版面內容、優化內容傳播方式。有些傳統紙媒的報道和主管單位的職能密切相關,帶有準公文的性質,枯燥乏味,對讀者體驗缺乏足夠重視。在融媒體時代,這些媒體要勇于調整姿態,強化服務意識,更積極主動地面向用戶,確立更符合融媒體傳播規律的新型采編模式。
其次,在采編工作機制上,要建立更具對話屬性的工作機制,擅于借鑒采用融媒體的技術優勢進行優化、提升。“通過多樣化的渠道,采取易為受眾接受的方式與受眾溝通,在了解受眾對報道的知曉度的基礎上,嘗試理清受眾的信息需求,并為下一步傳播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據。對話的第一要務是平等,媒體要擺脫以往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通過合理構造對話渠道,慎重選擇對話形式來營造對話氛圍。”[4]副刊采編人員要對所傳播的內容及其反響給予及時關注,還要對更廣泛的公共媒體平臺上的相關話題、相關內容保持關注。也就是說,融媒體時代的副刊采編人員應充分認識到,不僅新聞需要時效性,副刊類內容同樣如此。單純的資料性內容很容易就被網絡上的海量資訊所淹沒,新聞性內容和副刊類內容必須進行有效融合搭配、互相借力,前者通過后者對內容進行深化,后者通過前者增強時效性和受關注度,從而滿足讀者的多元閱讀需求,給讀者帶來多層次的閱讀體驗,最終形成合力,增強媒體的品牌影響力。例如,《深圳商報》推出的新媒體產品“讀創”,除了傳播新聞資訊外,還在科技板塊集合了創新創業故事,在視頻板塊集合了微紀錄片、系列紀錄片、VR酷炫視頻等內容,憑借多樣態、高品質的原創性內容和科學的內容搭建方式、差異化的內容呈現方式,為該新媒體產品建立品牌、擴大受眾群體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在采編人員配備上,媒體要注重吸收新鮮血液,畢竟,在融媒體時代,采編人員如果只掌握傳統、單一的技能,已不能適應媒體融合發展語境下全方位、立體化地獲取和傳播新聞的需要,媒體需要大量引進閱讀市場調研、數據綜合分析、軟件開發應用等領域人才。同時鼓勵采編人員更新、改進知識結構,在采編、發布流程中引入制作人思維。融媒體時代,在紙媒和新媒體平臺中發布各類副刊類內容,需要兼顧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運行規律和傳播特點,這就要求采編人員跳出具體版塊的思維局限,站在媒體品牌建設的高度,建立樞紐意識,將制作人思維滲透到流程各環節,充分吸納相關內容,通過多渠道的傳播途徑,將信息傳遞給讀者。
對于傳統紙媒副刊的創作隊伍,要充分鼓勵他們結合當下的傳播規律和讀者需要,實現知識結構、創作風格上的調整、更新。融媒體的副刊編輯同樣也要與時俱進,以更加優質、更具網絡屬性的內容和形式,來增加用戶粘性。畢竟更符合融媒體時代讀者需求的內容,最終需要更具備網絡思維的作者來進行創作。例如,《文匯報》早在2004年4月17日的“科技文摘”專刊就刊發了《虛擬世界的“硬幣”》一文,講述了網絡時代虛擬支付技術的發展態勢,通過對科技前沿信息的關注,滿足了讀者對新技術的求知欲,也體現了媒體對可能會對社會生活各方面產生影響的各項技術發展趨勢的洞察力。如果把這種前瞻性保持下去,貫徹到副刊內容編輯制作的方方面面,必然會對媒體的品牌建設起到積極有效的推動作用。
同時,我們還應當注意到,在融媒體時代,副刊類內容固然也要順應媒體融合的趨勢進行調整,但是其屬性和新聞內容仍然存在明顯區分。新聞機構在媒體轉型的過程中,要認識到某些轉型要素對于副刊類內容來說并不完全適用,不應以“一刀切”的方式和態度,對副刊版面的編輯方式和編輯流程進行削足適履式的調整。比如全員參與、全員報道是新聞單位融媒體轉型過程中的一個趨勢和方向,“融媒體報道調動人人參與到報道中設置議題,交互評論,共同完成報道拼圖。”[5]但是,這一趨勢更多地指向媒體中負責新聞報道方面的采編人員。而對于傳統紙媒的副刊內容而言,對編輯環節的側重,一向遠遠超過新聞采訪。副刊編輯仍然要更多強調對資源的發掘和整合編輯。單純希望實現媒體內部的全員“打通”,其實是忽略了副刊類內容的特殊性。
新聞采集和新聞制作的分離也是媒體的一個重要轉型方向,“新型智能新聞的生產主體與傳播主體存在分離的情況,對應的融媒體報道也存在著生產主體(技術創設主體)與傳播主體分離的情形。”[6]對于副刊類內容而言,固然也需要針對融媒體傳播特征進行必要調整,但內容制作的策略、方式還是應當圍繞新聞機構的整體定位和編輯的思路進行。這是因為副刊類內容本身就是編輯在媒體整體運營方針之下所主導的資源整合的結果,包裝、制作固然重要,但應當圍繞內容本身的品質來進行。
如果對副刊類內容也過度強調其外部包裝制作形態,忽視了對內容品質的要求,使得內容的制作、發布脫離了編輯的思路,甚至以制作、發布的需要來操縱編輯對內容的取舍整合,其直接結果就是編輯功能的弱化,并將進一步導致內容的空洞化、淺表化。同時應當看到,和新聞資訊相比,副刊類內容能夠有效為受眾提供廣泛的知識型、資料型內容,如果能夠通過對受眾需求的精準分析和深入挖掘,及時掌握受眾偏好,完全有可能以較低的成本建立起可觀的受眾黏性,最終幫助新聞機構有效地實現價值變現。
注釋:
[1][2]華進.網絡新聞敘事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257,69.
[3][5][6]袁豐雪,仇玲,周海寧,張成良.融媒體時代新聞采訪與寫作[M].北京:新華出版社,2020:342,347.
[4]郭琪.融媒體語境下的新聞傳播理論探索[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20:68.
(作者:中國藝術報理論副刊部主任)
責編:項賢勇
3561500589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