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8·19”講話中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是傳播中國聲音的前提,傳播好中國聲音才能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需要,更關系到中國與其他國家形成合作共贏關系的需要。讓世界認識中國認可中國,也是為了實現中國夢,帶領其他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要想講好中國故事,要深入分析其中的利害及現實困難,加強有關重大理論和技術問題研究,優化創新傳播路徑和手段,使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關鍵詞】 中國故事;對外傳播;對內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G23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0-0120-03
講好中國故事有內外兩個現實原因,一方面外國人對中國存在著很多的誤解、誤讀以及誤判,雖然這其中不乏惡意詆毀者,但有一些也是由于外國人對于舊中國的一些刻板印象導致的,這嚴重影響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與他國的合作等很多方面。另一方面也應看到,講好中國故事是一項由國家政府主導,企業和個人參與的全民事業,是一個需要從戰略思想到具體行動各方面統籌謀劃、協同推進的系統工程。講好中國故事有益于中國形象的樹立,著眼當代中國發展實際,面向未來中國發展需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要求,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研究,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一、講好中國故事所面臨的挑戰
有外國學者指出,“國家形象對當代中國來說是最為根本的問題,假如把這個問題解決好了,那么許多其他困惑和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國家形象問題是中國當前最為棘手的問題,國家形象在某種意義上將決定中國改革發展的前途和命運”。但由于歷史原因,中國曾長期缺乏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且由于經濟上的落后,導致中國在國際上缺乏話語權。雖然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質的飛越,人民的精神文化日益豐富,但想改觀外國人對中國的形象依然困難重重。所以講好中國故事,樹立國際形象面臨著諸多挑戰。
(一)在強大的國家地位、弱勢的信息地位的不平衡中溝通世界。中國從幾千年前的四大文明古國起到現如今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鴉片戰爭后,中國長期落后于西方,但到了21世紀更是在各個方面都產生了突飛猛進的地步,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這使得眾多西方國家為之忌憚。由于中國在國際話語權方面長期劣勢于西方國家,故西方國家通過自己的話語權優勢對中國進行大肆抹黑。如何能在強大的國家地位與弱勢的信息地位之間尋求平衡,如何能有效地通過信息傳播影響他國政府群眾,是當前中國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在國際文化傳播能力較弱的情況下講述中國故事。跨文化傳播能力弱的內因是傳播內容缺乏感染力,傳播途徑不夠創新,傳播語言表述不當等。外因包括他國對中國的制約,國際上對中國的不認可等。加之很多國家對中國的認識停留在表面,還沒有深入了解就被惡意抹黑中國的個別國家報道的價值觀思想先入為主,種種原因導致中國在國際上的傳播受到很大阻礙。
(三)在不占據優勢的互聯網世界塑造國家影響力。美國掌握互聯網技術的核心,使得很多國家對美國有依賴。而在互聯網的信息共享的背景下每個人都有充分話語權,又滋生了“互聯網主權”不應掌握在一國手中的聲音,尤其是在全球化、全球信息安全、國際互聯網治理的背景下,這種聲音變得越發聲勢浩大。講好中國故事既要看到機遇也要看到挑戰,故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應該注重內容的選取,傳播受眾和途徑的選取。
二、跨國講述中國故事的方法
考慮傳播的受眾群體,即社會文化背景、知識閱歷、接受習慣等;傳播內容的特性,也就是故事主要的內容是什么、運用什么描寫手法來講述的;傳播的途徑,是需要用互聯網這類快傳播媒介還是書籍報紙這種媒介等。從實踐的角度看,用普通大眾的視角講故事,以藝術的方式講故事,用傳播對象的思維講故事,借助技術手段講故事,應該是講好中國故事最為有效的基本方法。
(一)走進基層生活講述中國故事:例如通過普通民眾的視角來講述他們的故事,成長過程、人生經歷等方面來記錄他們經歷過的趣事困難感悟,以特色化的手法描繪真實生動曲折的個人故事,講述他們的喜怒哀樂性格品行,或將各行各業人的故事拼接成更加豐滿的故事。借此展現人間煙火氣、人生百態,又能讓別國的人看到真實的中國社會。可以將其拍成微視頻、紀錄片、圖文并茂的小冊子都是可行的辦法。
(二)借助互聯網媒介講述中國故事:平面媒體、廣播電視、中國文化都是很好的傳播媒介。平面媒體通常指報紙雜志這類通過單一視覺來傳達信息的平臺,可以將傳達的內容做細節的處理,例如采用小說化的手法,圖文并用,制作成漫畫的形式。廣播電視指能夠同時傳播圖像聲音或視頻的媒介,可以采取紀錄片的形式或街頭采訪的形式來呈現,也能體現其真實性。中國文化包括文學、繪畫、音樂等內容,可以展現民間特有的舞蹈音樂等,利用文字書寫出來,用畫筆畫下來,用攝像機記錄下來進行傳播。可以建立自己的傳播平臺,在延伸成數個子平臺,設置多個國家語言版本的故事。也可借助他國平臺來進行傳播,好故事只有搭配好方法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互聯網媒體必須要保證事件的真實性與及時性。
(三)以受眾思維講述中國故事:一是本國人用他們的口吻來講述中國故事,前提是講述者本著公平公正的態度,用不帶有偏見的心態和話語來講述,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能夠還原故事本身的情節主線;二是用他國的母語來講述中國故事,這對翻譯專業的學生有很大的考驗,需要在措辭上平易近人、風趣幽默,符合當地的社會風氣制度,需要把好故事翻譯成該國喜歡看并能產生思考的內容,還需要對該國的風土人情、地理、歷史等等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確保不出錯;三是用受種者的思維來講述中國故事;四是采用他國本土的傳播媒介來講述中國故事,也就是最受當地人歡迎的使用最頻繁的媒介來進行傳播,這樣就會受眾廣,傳播快。
要講真實的好故事,會令人接受和信服。故事的真實性很重要,但是講話的方式也很重要,如果用不好、說不到點子上,就不會取得好的效果。把國內的故事講給外國人聽的時候,就運用國外喜聞樂見的方式去闡述這個故事,把握好重點。
三、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內容選取
要想講好中國故事可能會面臨政治制度的不認可,文化價值觀念的沖突,傳播渠道的受限,語言交流障礙等問題。要盡可能選取外國人不排斥的內容進行講述,通過故事內容引起興趣,已達到傳播的目的。
(一)講普通大眾的故事:世界上90%的人都是普通人,因此普通人的故事更能打動普通人,從普通人的視角來講解他在中國社會中是如何生存的。可以組合各行各業的人的故事,挑選在中國這個社會中生存對他們影響或記憶深刻的幾件事,也可以介紹普通人的普通一生來記錄。講述大眾是怎么為了美好生活而奮斗的,無數平凡的個體形象組合成了一個國家,而國家的形象則是個人的縮影。
(二)講弱勢群體的故事:主要體現殘疾人群體如何自強不息、自力更生,貧困人口如何頑強拼搏擺脫貧困。其次是體現出他們在中國這片土地,國家社會政府等是如何幫扶他們,為他們謀利益的。將中國對弱勢群體的幫扶政策穿插在其中講述,可在文章的最后批注解釋該項政策,不能濃墨重彩,以免適得其反。也可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將其拍成系列片、微電影等,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感受,更能留有深刻印象。
(三)講保護環境的故事:環境是每個人觸手可及的事,可以將保護環境上升到個人、國家更可以上升到全球。尤其是在全球變暖、臭氧層空洞等一系列事件下,關切到每個人的生存,與個人息息相關,要抓住這一點,講述中國對環境保護做出的貢獻。舉例說明在中國發生破壞環境事件時是如何采取行動,并有哪些法律制約,會產生一定的說服力和吸引力。也可將其上升到教育層面,講述中國的社會、學校以及父母等是如何教育孩子從小養成保護環境的習慣的,從一開始的不重視,到現在對環境保護做出的各種努力,都是值得人們去撰寫和講述的。
(四)講道德修養的故事:講述道德故事有它自身的優勢,也可稱其為最具親和力的故事,一個有親和力的人會讓人如沐春風,而描述善人善舉則更易觸動讀者的內心。可以講述中國是如何幫助或回饋其他國家、講述政府是如何幫助殘障和貧困家庭、講述公益組織對社會的貢獻、個人是怎么通過舉手之勞的溫情幫助他人。這類具有觸動力且真實的故事是跨文化傳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講災難故事: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發生時總會帶來一定的傷亡和離別,而在災難面前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內心深處的真善美。正如在河南洪水面前,有無數的人民子弟兵沖在一線不知疲勞的救援,那么多社會青壯年一次次踏進沒過胸膛的深水中救下婦女小孩,而其他人也在盡自己的力量給那些無名英雄送吃送喝詢問冷暖,更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多個省份及愛心人士主動攜帶物資前去支援。在災難面前能展現人性的光輝,也更能體會到祖國同胞心連心的情感。講述這類故事能夠使他人聯想到自身或自己國家,從而產生共鳴。
(六)講民主法制故事:西方國家大談自由平等民主,在此外衣下做出的不平等不民主的事早已昭然若揭,而中國講述的民主法治故事要深入到鄉村自治與選舉,鄉鎮社區的治理,由點到線再到面,以個案的方式影射中國法治的發展與進步,講述遇到的困難、犯過的錯誤是怎么解決的以及取得的成就,都要涉及才能有真實感。
(七)講國產品牌的故事:一個有名氣的品牌在國際社會中總是能代表一個國家,不論是好名氣還是不好的名氣都能影響他人對該國家的印象。講述這些品牌是如何一步步壯大起來,講好其中暗含的人文情懷、家國情懷等。這不僅可以提高中國的知名度,還可以帶動該品牌的銷量。中國需要挖掘出能夠代表中國形象的品牌,例如能夠代表中國的茶文化、紡織、京劇、華為等,都可以大力宣傳。同時以開放的心態吸收其他國家優秀的文化要素,探索中國文化與全球化之間的“最大公約數”,用創新的表達手段進行國際傳播。
(八)講旅游的故事:跨國旅游人群每年都在遞增,美景美食是人們無法抗拒的事,中國的美食美景極為豐富,例如北京的長城天安門、山東的曲阜三孔、江蘇的蘇州園林等。這類故事是大家最不排斥的故事,吸引國際友人前來實地觀賞中國,帶來視覺的享受,因為規避了文化偏見和政治沖突,所以更易接受。
這些故事都起源于中國從而面向他國,它不大肆訴說中國價值觀、中國制度等,而是換一種柔和的方式向別人講述中國,將中國的精神文化觀念等暗含其中,避開了與他國的政治偏見、文化種族沖突等,換了一種大眾樂于接受的內容。只要受眾接受了這些故事,那么也就接受了其中的道理。
四、對內講好中國故事的內容選取
在國內要想講好中國故事,應該在輿論導向、服務發展、價值觀傳播等核心職責方面下足功夫,保證國人團結一心。
(一)針對疑點熱點講故事,有效引導輿論:在思想多元、價值多元的時代,互聯網走在了時代的前沿,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做出其正面積極的影響。對于社會上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要及時給予正面的回應,有關部門要及時采取行動;勇于在人民群眾面前回應那些人民一直關心的問題,不隱瞞、不造假,客觀真實的反映。提供大家可以相互交流、信息共享的平臺,針對突出問題、潛在問題,有關部門要及時做出反應,引導好正確的價值觀,制定解決策略及時采取行動,讓人民看到過程看到結果。
(二)圍繞改革發展講故事,增強向心力:一是媒體應客觀公正地講述改革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遇到的瓶頸,走過的彎路,哪些已經解決哪些沒有解決,取得的成果等,都要公開透明地講出來;二是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全面闡釋改革開放的新理念,對人民群眾不懂的地方要仔細講解;三是濃墨重彩地描繪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講述每個小人物對改革發展做出的點滴貢獻,講述每個點滴貢獻匯聚而成的偉大進程;四是生動形象地講述改革發展的實踐成果,講述這些成果匯集了多少前人的成果,有多么的來之不易,又將惠及多少后人,這無不令人心生觸動;五是滿懷激情地講述改革發展所創造的美好生活,披荊斬棘換來的美好生活。這每一個過程都透露著希望,每個希望都能增強信心,從而增強對祖國的信心。
(三)著眼道德觀念講故事,提供精神支撐:大眾媒介要及時講述每個公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熱愛祖國的故事,講述各個階層的人幫助他人、愛護環境、舍己為人的故事,講述每個恪守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個人品德的好人好事。講述正面故事,弘揚正能量,同時對負面的故事也要勇于披露,以便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領。講述這些故事體現出來的品德,使國家更有凝聚力。
五、結語
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向世界還原一個真實的中國,很多國家的人民對中國的認識是碎片化的認識,聽到幾件中國做的好事就大力支持中國,聽到幾件中國做得不好的事又會全盤否定。而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認清中國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潛伏的危機,其次是把碎片化的認識變完整。中國有世界人口大國、發展中國家、新興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等諸多身份,當這些身份重疊在一起時,容易讓他人眼花繚亂,所以需要講述一個完整真實的中國故事,將中國的歷史、國情、制度、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呈現出來,做得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遇到的困難以及怎么解決和尚未解決的都要呈現出來。
新時代,我國已將國際傳播力競爭納入國家戰略層面,這就需要借助軍事、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進講好中國故事。要充分利用“一帶一路”、上海經濟合作組織、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以中國故事來促進各個國家間的合作,促成全球信息與傳播體系的建立。需要指出的是,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各個主體的參與,只依靠外宣部門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政府、社會及個人的充分合作。電影、文學、藝術等也是強有力的宣傳渠道,從各個方面講好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徐占忱.講好中國故事的現實困難與破解之策[J].社會主義研究,2014,(03):20-26.
[2]喬舒亞·庫珀·雷默.外國人眼中的中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8.
[3]蘇仁先.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選擇[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02):43-45.
[4]李成.“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四個轉向[J].中國記者,2016,(05):27-29.
[5]楚樹龍.“中國故事”與中國的國際形象[J].現代國際關系,2015,(09):37-42+66.
[6]涂凌波,覃思.講好中國故事的他國經驗與本土創新[J].電視研究,2016,(10):51-53.
[7]史安斌,王曦.從“現實政治”到“觀念政治”——論國家戰略傳播的道義感召力[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4,(24):16-25.
[8]鄒廣文,寧全榮.當代中國文化形態及其走向[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2,(04):108-113.
作者簡介:
王海霞,女,漢族,山東淄博人,青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思政)。
301550190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