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勇 王本昊
職教20條中明確提出要“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要優化教育結構,鼓勵中等職業學校開展職業啟蒙教育。職業教育一直為我國經濟建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各行各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也隨之擴大,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越來越凸顯。職業學校應該了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著眼于中職學生的職業精神培養,努力探索出一條適合中職學生發展的道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根”,它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和代代相傳提供了豐厚的雨露滋養,激勵著中華民族奮勇前行。
職業精神是指一個人對待職業、工作、社會的態度,蘊藏所從事職業的使命感、責任感、團隊合作精神、敬業精神和優良的職業道德等核心元素。本文依據中職學生發展需要,結合傳統文化視域下的中職生職業精神的培養,立足于“學校教育”,著眼于“優秀傳統文化素養”,定位在“實踐與探究”,尋求切實可行的實施途徑和策略方法,有效的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精神,向社會輸送合格的職業人。
關鍵字:傳統文化;職業素養;班級建設
一、傳統文化與德育工作模式相結合研究
1、寓傳統文化于各學科課堂教學之中。在專業課和文化課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我校開設國學課程,包括精讀論語、古文鑒賞、名篇朗誦、書法藝術等課程,讓學生在品讀經典中接受文化傳承,在誦讀與欣賞中感受文化的力量,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無形中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2、寓德育活動于規范的常規訓練之中。我校成立國學社團、太極拳社團、茶藝社團,在豐富學生業余生活的同時,也在訓練中提升學生的秩序意識、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和管理能力。國學社團定期舉行名篇誦讀比賽、硬筆書法大賽;太極拳社團每周訓練,學期末舉行大型的匯報演出。茶藝社團每周一次訓練,會在學校重大活動中作為開場節目表演。這些日常的訓練,幫助學生樹立了自我認同意識,并在比賽和表演中激發學生的斗志。德育部門還設立晨讀和午檢,并有專業老師為晨讀的內容做了系統化的安排,根據年級不同,確立不同的晨讀內容,并在期末對全校學生進行考核。
3、寓傳統文化于各項德育活動之中。通過課堂教學(傳統文化教學、職業指導、職業道德教育等)、常規訓練(3Q7S管理活動、道德實踐周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志愿者活動等),培養學生的職業思想意識、職業道德素質和職業行為習慣。我校語文教師制作公開課《將進酒》《工匠精神》和《士兵突擊》,他們淡化語文學科教學,將課堂內容與職業素養有機結合在一起,側重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
二、傳統文化與職業素養課程體系的構建,及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根據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研究、落實必須開設的系列課程。我校試驗班開設《職業道德與法律》《職業生涯規劃》《禮儀與人生》《古詩詞鑒賞》《書法》等,并能在教學內容(有用、樂學)、教學方式(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模擬教學)、教學環境(創設功能復合齊全、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緊密結合的教學環境)、課時比例(調整文化課和專業課、專業理論課與專業實訓課的比例)、教材應用(開發補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輔資料,研發適應新興產業、新職業和新崗位的校本教材)、教學手段(構建網絡學習平臺,創設生產服務模擬場景)等方面進行改革與創新,切實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職業素養。
三、傳統文化訓導模式研究
該模式側重于通過傳統文化的潛移默化作用來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需要營造一種特質校園文化,一個深厚的學校文化符號,有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我校的國學社團、太極拳社團、茶藝社團,都體現著積極向上、陽光健康、熱愛生活、敬重生命的生活理念;不計回報、生機勃勃、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的人生態度;不畏艱苦、勇于探索、奮斗搏擊、果決剛毅的思想精神。通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和行為文化等的建設,營造職業教育和創業創新的文化氛圍,培養學生開闊的心胸,吃苦耐勞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崇敬生命和敢學、敢做的健康情懷。
四、傳統文化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研究
我校利用每周三的第五節和第六節課,聘請學校的心理咨詢師,為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和心理輔導。該模式側重于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來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它兼有矯治、預防和發展的功能,但預防和發展重于矯治。通過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種途徑與方法,培養學生健康陽光、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
我校在了解企業的發展趨勢及現狀的基礎上,掌握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標準。根據企業用工需求,制定一套獨特的德育活動方案和班級建設方案。并通過社團活動和實驗班的教學,最大限度的調動雙方資源,形成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制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模式。我校完成立社團并正常運行,成立國學實驗班,并制定了實驗班可實施性教學計劃。打破了學科限制,模糊了學生與員工的身份,培養了學校用心,企業放心的現代化技術人才。并通過社團活動和實驗班的“特殊”教學,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在學生就業的時候實現了快速就業、穩定就業的新型就業模式;我校完成了心理咨詢室的建立并投入使用,很多學生接受了就業前的心理輔導,準確的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根據企業的要求進行自我打造,順利完成就業。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指導綱要》的通知 [EB/OL] .[2014-03-26].http://www.gov. 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2]林漢元 . 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職業精 神 [J]. 當代教研論
[3]楊艷秋.中職語文教學中職業精神滲透策略 研究——以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為例
[4]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 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EB/OL] .[2015-07-29]. 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moe_958/201508/ t20150817t20150817_200583.html
398550190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