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揚
摘要:伴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更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初中教學情況,尤其是在當前更加強調素質教育的教學背景下,最為核心的教學目的已經變成了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在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可以借助史料研究,以此來培養自己學習歷史知識和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階段歷史課程進行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重要作用,隨后針對現階段的教學活動開展情況提出了改進措施,希望本文的內容對下一階段初中歷史教學活動的開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實證;素質教育
正文:在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歷史教師一定要結合素質教育的教學要求,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質這既是在素質教育大環境下,對于初中歷史教師所提出的全新要求,也是幫助初中學生掌握探究歷史問題方法的主要途徑。基于此,在下一階段教學活動開展時,歷史教師首先要明確歷史教學的重要性,接著要基于當前教學活動的實際開展情況,調整教學方案和教學內容,通過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幫助。
一、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重要意義
1.1有利于滿足時代發展要求
就現階段的歷史教學領域來說,國外的歷史教師更加注重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提升,希望能夠通過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分析水平為學生未來研究歷史問題提供幫助。英國的教育部門曾經明確地提出了歷史課程的培養標準是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和分析資料的能力,以此來完成獨立學習、獨立探究的最終目的。美國的學者則認為,初中歷史教學應當培養學生準確分辨各類不同文獻資料的能力,可以針對現有問題提出自己更具針對性的認知和看法,通過對于文獻資料的解釋以佐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如果從世界角度進行歷史學術研究的話,更多的探究項目要求學者能夠基于史料實證素養進行材料分析,而這項能力的培養也是我國當前在進行歷史學科教學過程中所獲缺的。
1.2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雖然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仍舊有部分教師和學校領導認為,史料實證素養和學生的學習成績沒有關系,但是通過事實證明,我國中小學生的分析歷史問題和研究歷史問題的能力低于國外同齡學生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較弱。就歷史學科的學習過程而言,我國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都與國外的同齡學生存在差距,而出現這些差距和學習問題的核心原因,也是基于學生本身的史料實證理念缺乏所導致的。如果學生能夠擁有足夠的史料時政素養,那么在歷史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就可以運用更具有辯證性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針對一些歷史知識也可以更加系統的進行整理,最為直接體現就是學生的歷史成績會出現較之前來說比較大的提升。
二、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質的教學措施
2.1注重提高自身能力和綜合素質
就初中教學階段來說,學生的絕大多數學習習慣和學習理念都是受到教師的直接影響,歷史學科也是如此。在現階段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不單單是教學活動的推動者,更是學生培養自身學習理念和養成學習方式的引導者。但是受到各種外界因素及自身的影響,當前絕大多數教師依舊沒有對史料實證素養的重要性有正確的認識。如果深入探究該問題出現的原因,依舊是傳統應試教育理念所帶來的影響。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下一階段教學活動開展時,首先要轉變教學理念,結合當前素質教育的教學要求,重視史料實證素養教學的重要性,從自身入手,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以此來滿足當下歷史教學的教學要求。
2.2通過教材教學培養學生的實料實證素養
教材教學雖然說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但是當前的絕大多數教師在運用教材完成教學任務時,對于教材的理解都不夠充分。教材作為教學知識的最主要載體,是在教學活動開展時學生掌握知識的最主要途徑,也是培養自身史料實證素養的最主要方式。因此,在當前的教學改革過程中,教材修訂也成為了受到更多學者和教師所重視的環節。與其他的教材不同,歷史教材必須緊跟當前時代發展變化,結合當前的時事政治進行教材的調整。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時,一定要著重分析教材中的內容,結合教材中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進行教學環節的設置,這對于學生掌握史料文獻資料是非常有幫助的。
2.3通過生動史料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與其他的教學任務的開展不同,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并不是通過某一節課或者某兩節課就可以完成的,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培養是需要教師在每堂課中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地進行。絕大多數中學生不喜歡研究史料文獻的主要原因也是史料文獻大多都為文字記載,與其他的視頻資料和音效資料相比,史料文獻資料過于枯燥,過于乏味。但是要想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教師就需要從史料入手,通過更為靈活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提高探究史料和文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是史料本身來說,無論是世界發展歷史,還是我國的發展歷史,其中都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知識,無論是偉人事件還是藝術杰作,這些東西既是歷史發展遺留下來的珍貴記錄,更是當時歷史的真實寫照。比如說教師在講授我國歷史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相關知識時,就可以將一部分史料知識滲透在教學內容當中。絕大多數學生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能夠開創貞觀盛世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唐太宗本人知人善用。如果教師直接將這個結論告訴學生,那么在學生的心中,唐太宗依然是存在于歷史史書上的一行文字。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立體的了解李世民,了解貞觀盛世,教師可以將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利用魏征和李世民的故事來證實李世民能夠開創貞觀盛世的核心原因就是他本人的知人善用。通過這種更具趣味性的教學活動,將存在于書本上的史料和文獻與現在教材中的史實進行聯系,在加深學生印象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結束語:總的來說,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對于學生本身的成長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有利于培養更符合當下時代背景所需的專業人才。為此,在下一階段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時,教師應當從教材入手,分析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通過更具趣味化的方式將史料、文獻和史實進行整合,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推動我國的初中歷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陳天清.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意識[J].名師在線,2020(35):60-61.
[2]莊華觀.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J].當代家庭教育,2019(34):106.
312050190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