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

當前,“雙減”已經成為基礎教育領域的一項重要工作。我認為,“雙減”意在優化學生成長成才環境,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社會的變化。有了這么好的政策支持,中小學校長可以將著力點放在建設學校良好的教育生態上,更好地實現辦人民滿意教育的目標。
著力建設“信任共同體”
毋庸置疑,在實際工作中,一些校長對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傷透腦筋,他們可能認為這是教師教學觀念存在偏差、工作消極應付、不能處理好師生關系使然。于是,有的校長千方百計加強對教師工作的監管和考核力度,想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教師們改進。
但如果校長總是把管理的主要精力放在“管人”上,那么教師很容易產生心理壓力和職業倦怠,還可能會出現同事關系不和的現象,一種無形的壓抑感讓教師的工作和生活變得沒有了激情,沒有了創造性。這提醒校長:你可以要求教師們去做一些事情,但你不可能強迫教師們以什么方式、什么態度去做這些事情,更不可能強迫一個人變成你所期待的樣子。
因此,學校管理最需要形成“信任共同體”。對教師而言,相信學生既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策略。相信學生能夠獨立學習,就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他們;相信學生有組織能力,就會把班級的事務交給他們;相信學生是善良的、積極向上的,就會多給他們提供改正錯誤的機會,將他們往正確的方向引導。
同時,校長也要信任教師,引領教師成長。一是人生價值的引領。校長要讓每位教師感受到,來到學校不僅僅是為了生存和工作,更是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二是專業素養的引領。校長要讓學校領導班子成員樹立領導者就是領跑者的理念,將學校領導班子打造成專業素質過硬的團隊。三是思維方式的引領。校長要引導教師學會辯證思維,不要讓教師停留在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的二元思維模式。四是為人處世的引領。校長要引導教師處理好他們與學生的關系,以“因我的存在而讓大家感到快樂和幸福”為處世目標。
一所洋溢著信任氛圍的學校,才是看得見“人”的學校,才能稱得上好學校。師生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性格開朗、精神明亮,每一個人都有成長欲和獲得感。教師、學生、家長之間形成了“信任共同體”,才能讓人在和諧的環境中,人格得以升華,生命變得更有價值,并朝著更美好的愿景前行!
著力建設“學習型組織”
信息時代里,校長首先要自覺成為學校的“首席學習者”和終身受教者,堅持不懈地讀書學習。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和教育實踐,才能對人的發展規律和教育基本規律有比較科學的理解、系統的掌握,才能確保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和方法論是科學的,讓自己具有堅定的教育信念、明晰的思想脈絡、切實的工作主張。也只有這樣,教師們才能從內心信服你,你的思想才能成為教師們的教育信條。
同時,校長要給教師創造條件,合理安排,建立學習型組織。如在校園里開設“讀書吧”,用優雅的環境和豐富的圖書吸引教師,并定期開展讀書分享活動等。只有讓教師們在不斷的學習和交流中凈化心靈、積累智慧、開闊視野、豐富思想,才能不斷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校長還要鼓勵和幫助教師不斷挑戰自我,讓他們將讀書寫作和自己的專業成長結合起來,對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有更深刻的理解,把知識傳授寓于問題解決之中,把技能訓練寓于思維方法養成之中,既能準確無誤地運用知識,又能大膽懷疑、勇于創新。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說,校長的使命,第一是發展教師,第二是發展學生。這里的第一、第二顯然不是說重要性的先后,而是說,只有教師發展了,學生的發展才能實現。校長促進教師發展主要體現在:一是尊重教師的話語權,二是賦予教師評判權,三是給予教師信任感。比如教師例會,就不應該是校長發號施令和講大道理的時候,而應該是教師展示的平臺。因此,學校例會應該盡可能地縮短學校領導講話的時間,把時間讓出來,請老師們分享育人經驗、讀書快樂和人生感悟,讓他們有存在感和歸屬感。一個想方設法為教師“減負”和讓教師“出頭”的校長,才算得上真心敬重每一個教師,才能使以心換心的文化在學校形成。
人的教育永遠靠“人”,靠有健全人格和美好心靈的好老師。當然,學校里教師的思想境界、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不可能一樣。校長要允許教師存在這種差異,但不能允許教師放棄成長、原地踏步。校長要像教師對待學生一樣,相信每一名教師都有成為好教師的愿望,確信他們會在學習共同體中通過不斷學習、交流來取長補短、縮小差距。
校長要著力引導教師端正教育教學行為,樹立良好的教風。教師要在切實為學生減負的同時,自覺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和學習習慣,確保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無數事實證明,只有那些具有寬廣的胸懷、深刻的思想的教師,才能真正幫助塑造學生的靈魂和人格。也只有教師內在的力量被喚醒、激發、放大,才能真真切切落實“雙減”要求,扎扎實實提高教育質量。
著力建設“家校社立交橋”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于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這意味著家庭教育從此有法可依。在這種背景下,校長要利用好這些優勢,架設好家庭、學校和社會協同教育的“立交橋”。首先,校長要引導家長做好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未來的家長應如教育部所倡導的:充當孩子的心理營養師、學習引領師、人生指導師、習慣監督師、興趣合伙人。要引導家長將視野拓展到課堂之外,鼓勵家長陪孩子通過閱讀豐富內心,陪孩子通過運動強健體魄,帶孩子體驗各行各業、了解生活百態,讓孩子的體能、特長、審美、動手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唯有這樣,孩子才能享受到政策的“紅利”,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未來人才。
從家校協同到家、校、社協同,體現了新時期教育生態的重構。從三者定位看,學校是育人主體,家庭是育人共同體,社會是育人的有益補充。只有三者各歸其位,各自發揮應有的作用,才能真正實現育人目標。當前,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薄弱環節,校長要著力架設“家校社立交橋”,讓三個教育主體——學校、家庭和社會從同一原則出發,在教育的目的、手段和過程上協同一致。
首先,學校要排除各種非教育教學因素的干擾,讓教師有時間、用心思理解課程標準,掌握教材體系,科學設計教學方案,突出體現作業設計的層次性、趣味性和創新性,嚴控作業時長。引導教師將“雙減”這一約束“紅綠燈”積極轉化為主動作為的“導航儀”,實現課堂提質增效。
其次,學校要有計劃地開展家教輔導活動,幫助家長了解“雙減”政策,引導家長把尊重孩子作為家庭教育的起點,并從重視孩子的閱讀、學習習慣和方法做起。同時提醒家長不要把別人家的孩子作為標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悅納自己的孩子,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幫助孩子找到他自己,成為他自己。
最后,學校要著力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一是完善家訪制度。明確每名學生每學期接受一次家訪,落實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規劃,建設家庭教育工作室;加強家長課堂建設,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二是依托社區,發揮其在課后服務和假期托管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回應社會有關“雙減”的關切,學校、家庭和社區聯手開展相關專題研究。如進行“延時服務兩小時”的研究,尋找最佳的延時時間和最優的學習內容,為“雙減”提供理論支撐。
總之,在國家“雙減”政策背景下,校長可以在建設“信任共同體”“學習型組織”和“家校社立交橋”這三個方面著力,以此優化學校的教育生態。學校有了良好的教育生態,師生的利益就能得到最大的保護,師生的創造力就能得到最大的釋放,師生的每一個日子都有滿滿的獲得感,他們的生命狀態一定是美好的,中國教育事業也就會越來越美好!
(作者單位:湖南省瀏陽市教育局)
346850190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