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
【摘要】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成為考查學生能力的重要內容,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通過批注式閱讀讀懂原文,利用原文的內容完成題目的解答。對于聯系生活實際的題目,敢于扣住作者的觀點舉例。
【關鍵詞】中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關鍵詞;思維能力; 聯系生活
隨著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成為語文學科學習的重要行動目標與行為準則,教育部門對于學生文章閱讀能力的要求不斷加大,考試題目的傾向性和創新性持續增強,語言文字的運用與實際生活有了更為密切的聯系,其綜合性、實踐性的比重不斷增加。中學一線語文教師群體,可以明顯感知到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教學正在不斷由邊緣走向中心地帶,提升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成為時代的要求,非連續性文本也成為檢查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那么如何利用非連續性文本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呢?文本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呢?下面以廣州市初三模考題《新型冠狀病毒疫苗》(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為例,談談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一些探索。
一、善用批注式閱讀教學法,快速找尋內部脈絡線索
最近幾年,廣東省和廣州市的升中考都把非連續性文本列入考查范圍,多則材料的閱讀加大了學生的信息篩選及處理難度。且其考查的連續性文本閱讀脫離了常見的插入圖表形式,文字的數量進一步提升,對于關鍵信息的查找要求進一步加強,更加注重考查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以及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說明對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提出了更為綜合性的要求,對于學生提取和處理信息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學生與文本的快速對話互動而言,批注式閱讀正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邊讀邊畫的方式,以符號開展學生、文本的對話,有助于以醒目的標記圈出和提取最關鍵的信息,節約閱讀時間,提高閱讀效率,厘清行文的內在脈絡。關于以上例題中的材料組合,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可以采用以下圖案快速標示出有用的關鍵詞。 示例如下:
○:圈出材料中的主體和動態性關鍵詞語。
例如[材料二]中的“已經有7個疫苗獲批緊急使用或附條件上市”,各段開頭的“滅活疫苗”“mRNA疫苗”“載體疫苗”“原理”“優點”“缺點”等,抓住這些關鍵詞,便可獲知該材料大體是分類介紹三類疫苗的原理、優缺點等內容。
(一 )標出表限制性的詞語
例如,材料一中的“主要目標”材料三中的“至少”“大概率”“可能”這些表修飾性的詞語,在選擇題中常常通過遺漏的方式考察學生回文比對的能力。在閱讀中形成關注這些修飾詞的習慣,就不容易在這樣的題目中丟分,從而形成嚴密的思維能力。選擇題第1題正確答案為B。其中A選項中遺漏了原文中的“會產生免疫反應但不會生病”;B選項對比原文發現選項把“常規”改為了“新興”,出現偷梁換柱的錯誤;D選項直接遺漏了“至少”,導致該選項出現邏輯不嚴密的錯誤。
/ //(分隔符):劃分材料中的段落層次或者劃分某些原因、理由、影響等。
例如[材料四]第一段,“專家認為有必要”是一個理由,“我國幾乎所有人”到“甚至造成死亡”是一個理由,“一方面”分析的是一個獨立理由,“另一個方面”是一個獨立的理由,每一理由用分隔符分開,使材料的條理性更清晰,通過這樣的方式思考材料,對文章的內容把握也將變得更深刻,為接下來的做題做充分的準備。
~ ~(波浪線):標記材料中一些文字較長的名詞、舉例等。例如[材料四]第二自然段舉了2個例子,讀懂了,就能發現第2題中D 選項是錯誤項,出現無中生有的錯誤,原文并沒有提到新冠人群免疫力閾值與另外兩者的比較信息。
△△(著重號):標在句子的重點詞、關鍵詞下。
[材料四]中“幾乎所有人”“造成死亡”“呈正比”屬于這樣的關鍵性詞語。
====(雙橫線):劃在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句、總起句,中心句、轉折句、總結句等關鍵句子下。
在上文中,轉折性的語句較多,例如[材料二]“然而它在兒童、老年人……”引導的是轉折復句,是與前文相反的情況。[材料三]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引導的也是和前文相反的情況,是否有讀懂這樣句子的能力,也是在選擇題中常常考察的。
?(疑問號):標注在存有疑問的短語和句子周邊。
在文章閱讀中打問號,不僅可以促進思考,提醒自己有意識地尋找答案,有時對疑問的思考,還有利于領悟出文章中心。
二、讀懂題干,懂得聯系生活。
近年來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能考察學生結合生活的能力,例如上面例子的第4題。所謂的“結合上文材料”“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即運用文章提到的觀點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上文第4題就是一道很典型的結合實際的考察題型。對于這樣的考察題型,首先圈出題干的關鍵詞,如“是否贊成”“根據本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這樣的題目,學生失分的現象往往比較嚴重,學生的失分原因有:一是審題不嚴。試題中明確要求“請聯系你的生活經歷,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很多考生忽視了這一題目要求。不聯系生活經歷,只一味說大道理;要么只談生活經歷,用大段文字詳細敘說故事,但故事不能很好地切合本文的觀點。二是沒有找對答題區間。不少學生丟開文本,自己根據閱讀本文的印象談,導致蜻蜓點水或者理解不到位,或者干脆脫離文本,自己亂說一氣。按照題目要求,應首先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贊成”。本題的答題區間在[材料四]第一段,把幾個方面概括一下即可。根據分數5分,應該分4點作答,剩下1分聯系生活實際。在平常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中,作者的觀點有時候是分散的,沒有那么集中,需要尋找概括,但要點一定是文中出現的作者的觀點。
本題的第三問是結合生活實際談看法,簡要談一個生活中的事例即可,比如扣住“廣州是國際化大都市人員往來復雜”“新冠肺炎病毒傳染性強”“鄰居親人被隔離”等,這樣的能證明有必要接種疫苗的例子都可以,但很多考生不會談,有的干脆不寫或者是長篇大論地展開敘述,造成不必要的丟分。
綜上所述,我們在指導學生讀懂原文的基礎上,就會發現非連續性文本其實不難,問題的答案都在原文中。教師只有指導學生讀懂原文、理清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答題思路,學生在考試中才不會毫無頭緒。學生熟悉和掌握試題的一般規律,勤加練習技巧,非連續性文本就能應對自如。
【參考文獻】
[1] ?高明潔.核心素養視域下非連續文本閱讀教學策略探究[N].語文教學通訊語文報社, 2020(3).
[2] ?臧松剛.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一個合理的定位[J].教學與管理,2021.
(責任編輯:張曉東)
294750052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