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喬
[摘 要]本文通過梳理中國傳統廉政思想的淵源和思想內涵,分析中國傳統廉政思想對當前高校廉潔文化建設的啟示,探索把廉潔文化建設貫穿到高校的管、教、學、研等重要活動中的具體措施,引導師生員工廉于自身、廉于本職、廉于社會。
[關鍵詞]傳統廉政思想;高校黨建;廉潔文化;建設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2-0047-03
一、中國傳統廉政文化
(一)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的淵源。早在春秋時期,《晏子春秋》里說道:“廉者,政之本也。”戰國時期,《周禮》中就記載了考核官吏的六條標準:“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宋代剛正不阿的廉潔官員包拯在《乞不用贓吏疏》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到了明代,著名理學家廉吏薛瑄在《從政錄》對廉政進行了精辟論述:“世之廉者有三:有見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節而不茍取者,有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者。見理明而不妄取,無所為而然,上也;尚名節而不茍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則勉強而然,斯又為次也。”自古以來,“廉”是為官之要,體現了中國古代官吏考課制度中的以廉為本、以德為先的特點,為我國古代官員為政之道確立了基本的價值標準與行為準則。
(二)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的內涵。中國傳統的廉政思想是我國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人民大眾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一種關于廉潔從政的思想文化。[1]不僅包含廉政為官的標準和要求,也包含廣大民眾對社會管理理想狀態的向往和追求。其主要內涵包括這四點:
以民為本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是古代政治的核心思想,《尚書》中提出“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觀點;《孟子》中闡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貴君輕”的思想;《管子》中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的“順民心”之策;《荀子》中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民水君舟”之說;北宋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進一步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民思想等。古代的民本思想體現了重民、愛民、親民、利民、恤民的觀點,這是官員廉政建設的首要任務,也是廉潔官吏的重要表現。
執政清廉的為官之道。孔子在《論語》中指出:“政,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周禮》中的“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即廉直、公正,是為官者的品質根基和具體要求。從西周時期到周王都把廉政作為考查獎勵官吏的重要項目,秦始皇把廉政建設作為考察官吏操守的重要標準,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明律》中設置“制治”“受臟”“坐臟”等條例,[2]通過監督和獎罰,鼓勵勤政務實、執政為民,懲罰貪贓枉法、徇私舞弊。
勿貪不取的行為規范。《韓非子》中“所謂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輕恬資財也”,《說苑》中“廉士不妄取,以財為草,以身為寶”,視錢財為草芥,注重自身品德的修養,這是古代廉士的標準。與之相反,貪戀財物、貪戀權位的人不是真正的廉潔之士。《太平御覽》中說“廉,斂也,自檢斂也”,自我收斂,自我約束,一切不合道義之利益,皆不可妄取。
戒奢尚儉的道德品質。《左傳》說道:“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認為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墨子》中說“儉節則昌,淫佚則亡”,《漢書》中班固指出:“制節謹度以防奢淫,為政所先,百王不易之道也。”為政者要提倡節儉,以身作則,躬親示范,其執政地位才能長久。《宋史》中說道:“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只有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才可以使人廉潔奉公。
二、中國傳統廉政文化對高校廉潔文化建設的啟示和借鑒
由于目前高校辦學規模與層次各有特色與差異、中外文化產生交流與碰撞、校園市場經濟活動逐步增多、監管環節薄弱等原因,高校的廉潔文化建設有待進一步強化。我們需要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去辯證地分析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的精華和糟粕,去粗取精,借鑒創新,這對推動當代高校廉潔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一)實行“以人為本”的民主管理理念。“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來源于傳統廉政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高校中,“人”既指在校的學生,也指在校的教職工。“以人為本”是強調領導要把“人”作為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強調對人性的理解,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培養人、教育人,樹立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理念。高校的管理和建設,通過走訪調研、建言獻策、民主選舉、民主監督、校務公開等形式,讓在校的師生參與到學校的管理和決策中,把廣大師生的參與權、知情權、選擇權、監督權充分發揮出來,這是高校廉政建設堅持走群眾路線的直接體現。
(二)堅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結合的德法準則。《周禮》中“廉法”是指依法辦事,守法不失、執法不阿。高校“廉法”即為依法治校,高校要依法行政、依法辦學、依法接受監督,尊重學生人格,維護學生合法權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環境,不斷提高學校管理者、教師的法律素質,提高學校依法處理各種矛盾與問題、理順各種關系的能力。以德治校是在依法治校的基礎上,加強學校德育力度,形成健康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文化生活風尚,實現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依法治校以權威性和強制性來約束師生的行為;以德治校,以說服和勸導及傳統習俗、輿論引導等來規范師生的行為。二者如同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德法并舉,激發師生的內在動力,讓其自覺依照道德和法制的雙重準則來立身行事,真正成為社會優秀的有用之才。
(三)樹立儉而不奢的節約型校園風尚。曾國藩說:“儉而不奢,家道恒興;儉而不貪,居官清廉。”高校要倡導建設節約型校園,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教育師生自覺做到艱苦樸素、勤儉節約,遏制攀比之風,自覺抵制奢侈浪費行為,樹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學合理的消費理念。決策管理者以節能、節水、節材為突破口,規劃校園建設方案,加強辦公用品、差旅、招待、會議、活動、通信等方面的開銷管理,提高資產設備的利用效率,通過降低辦學成本,提高辦學效益,促進學校健康協調可持續地發展。
(四)建立完善公正的監督考評機制。秦朝建立了獨立的監察制度,如“御史大夫”“監御史”分別對中央和地方進行監管。高校廉潔文化建設也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針對行政管理人員,重點在選拔用人、行政管理行為、經費使用與管理、政治紀律、廉潔自律等方面進行監督和防范;針對教職員工,重點在教師品德、課堂紀律、學術風氣、敬業精神、教學管理與服務等方面進行監督和預防;針對學生,重點在思想品質、道德品行、學風校紀、學術規范、學業成績、校園風氣等方面進行監督和激勵。將自省力、警覺力和外在的約束力、監督力相結合,才能將廉潔意識日常化、具體化。
三、高校廉潔文化建設措施
新時代高校廉潔文化建設就是通過廉潔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使大學師生及員工身上體現出風清氣正的集體風尚,具體表現為干部廉潔清正、一心為公的從政作風,教師德藝雙馨、廉潔施教的教學作風,學生廉潔修身、奮斗不息的進取學風。我們要怎樣把廉潔文化貫穿到高校的管、教、學、研等主要工作中去呢?
(一)把廉潔文化貫穿到大學精神中。“大學精神”的本質特征概括為創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會關懷精神,其核心是培養有抱負、有政治遠見、有廣博知識、有責任心的人。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的靈魂精髓和品格魅力,它不僅包含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三個層面,還應包含廉潔精神,如尊重科學不唯權、唯才是用不濫權、崇尚民主不專權、嚴謹樸實不奢華、求真求實不浮夸、清正誠信不欺詐等。只有把這些廉潔精神在辦校宗旨、教育理念、校訓、制度規范、人才培養方向等方面彰顯出來,大學精神才能更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至廉而威”,只有建立在廉潔公正基礎上的大學精神,其內涵的各種宗旨和要義才能落到實處、走向深處,才能使大學走得更正道、更長遠。
(二)把廉潔文化貫穿到校園教學活動中。高校教學課堂是育人的第一陣地,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鍛造良好的廉潔品質,為今后的“廉潔從政”和“廉潔從業”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3]施教者充分挖掘廉政文化的教學資源,把傳統的廉政文化以及新時代的廉政事跡和思想,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給學生。如,把法制教育、信念教育、民主教育、反腐自律等內容滲透到不同科目的課堂中;把誠實守信、恪守學術道德融入畢業設計、畢業答辯環節中;把清正潔身、節儉厚德融入學生綜合評價機制中;把教師師德“紅七條”融入教學科研、兼職兼薪、招考推優、生活作風中。推動廉潔教育入眼、入耳、入腦、入心,將“敬廉崇潔、廉潔自律的價值觀念”以及“畏法度而能自律、明廉恥而守節氣、崇節儉而重情操、知恩惠而思報國”的優秀傳統廉政文化根植于師生思想中,增強其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想的侵蝕的能力。[4]
(三)把廉潔文化貫穿到校園文化活動中。校園文化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育人為主要導向,具有較強的互動性、滲透性和傳承性。廉潔文化可以多形式巧妙地被融入校園文化的各種載體和平臺中,如,校園中的報告會、辯論賽、戲劇、小品、微視頻、展覽等常見的學生文化活動中;可以增設廉潔學堂、廉潔藝廊、廉潔劇場、廉潔文苑等專題;也可以依托社團開展書法、繪畫、攝影、藝術設計、微小說、歌唱、舞蹈等形式的活動,在校園中廣泛宣揚“崇德向善清廉篤實”的廉潔文化,形成尊廉、崇廉、尚廉、愛廉的良好校園氛圍。校園里的人文景觀和建筑設施也具有隱形的教育功能,在主要道路上增設具有警示、勸誡、勉勵作用的路牌,讓師生員工時時處處感受廉潔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還可以設計廉潔文化副產品,如,名片、手工藝品、攝影、動漫、沙畫、剪紙等,“物化其形”,達到紀念和傳播的作用。
(四)把廉潔文化貫穿到校園新媒體宣傳中。新媒體時代,網絡作為一種新的信息獲取和傳播文化的方式,成為信息傳播和輿論焦點的重要聚散地。校園廉潔文化建設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網站、QQ、論壇、網絡社區等平臺,以匯集聲、像、圖、文等豐富創新的廉潔文化形式,增強校園廉潔文化的時代感和多樣性,提高其吸引力和感染力,擴大宣傳的傳播渠道。通過設計專門的廉潔文化網站,開設網上報告廳、名家講座、互動討論平臺,為師生提供學習、交流、互動的空間,及時掌握師生的思想動向,為不同時期不同群體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網絡輿論也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和易變性,所以要在新媒體中宣傳管理中發現問題,及時凈化網絡輿論空間,提高廉潔思想教育的統領能力,搶占輿論制高點,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引導師生明辨是非。
高校的廉潔文化建設要努力形成“求實、奮進、民主、清正、高效”的干部作風,“嚴謹治學、熱愛學生、廉潔從教、為人師表”的教風,“自強不息、勤奮學習、廉潔誠信、善于創新”的學風。[5]建設新時代的高校廉潔文化是社會變化發展的時代需要,高校要激濁揚清,弘揚新風正氣,營造公正、法治、廉潔的校園氛圍,引導師生員工廉于自身、廉于本職、廉于社會。
參考文獻:
[1]周久賀.論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的思想價值及其現實啟示[J].傳承,2018(4):71-74.
[2]耿寶瑩,溫榮玢.談中國傳統廉政文化對當前高校反腐工作的啟示[J].中國校外教育,2018(21):19-20.
[3]王德芳,周仁華.以廉潔教育推進廉政文化建設[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36):26-27.
[4]沈蓓緋.儒家廉政思想與新時代高校廉政文化培育路徑[J].學理論,2019(2):165-167.
[5]李芳.高校廉潔文化建設幾個基礎性問題的思考[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25-27.
(責任編輯: 劉潔)
105750051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