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地理教學實踐中,為了提高課堂效果,教師可以利用導學案教學模式,將大單元知識進行整合,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要點,提升知識的系統化。實踐中發現導學案的應用對于課堂教學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教師應結合不同的單元,選擇不同類型的導學案,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本文主要探討了統整視域下在中學地理大單元中,導學案教學實踐的應用。
關鍵詞:地理;知識類型;導學案
1應用導學案教學的原則
1.1主體性原則
在地理課堂中,教師在進行導學案設計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參與到地理學習過程中,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和學習條件。教師應充分的相信學生,并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探索、合作交流或者動手實踐,從而將知識吃透、消化,通過總結歸納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從以往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
1.2多樣性原則
結合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選擇導學案過程中,也應該有針對性。導學案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應用授課模式、復習模式、訓練模式等。在進行導學案編寫前,應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從而以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年級和年齡等方面出發,編制出更有針對性的導學案,提升導學案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1.3探究性原則
導學案教學模式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導學案中,應設置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的提升,加強學生的合作探究,從淺入深、循序漸進,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升。
2設計、編制導學案很關鍵
在進行地理大單元教學中,通過編制導學案,可以提升教學效果。在進行導學案編制過程中,應從大單元整體出發,加強對教材的研究、對教學理論的研究和對考試大綱的研究,并查找相關資料,組織地理教師形成教研組,進行集體備課、研究、討論,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形成教學目標、基礎梳理、難點突破、拓展訓練的導學案模式。在學習目標制定過程中,要重視基礎,突出重難點,面向高考,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師資情況,從而使得教學目標更加準確、更加全面。對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要求,應用要求以及創新能力和發展能力進行精確的要求,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升,使學生可以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通過導學案的編制以及教師的實踐教學,實現導學案教學目標。在導學案編制設計中,還要引領學生思維,共同探究,使學生在學習后可以積極歸納總結,提升學習效率。通過啟發式教學、小組討論教學等方式,關注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并圍繞導學案中的地理知識內容進行積極的思考、討論。在實際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加強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對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進行解決。通過合作討論后如果還存在問題,可以自由提問,盡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啟發學生的思維,在合作交流過程中應加強彼此互動和配合,使得小組成員可以取長補短,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促進地理課堂效率的提升。在鞏固訓練以及拓展訓練過程中,可以對學生掌握的知識進行全面檢查,教師可以采用分層設置題目、分層要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做不同的要求,設置的地理題目應貼近高考。在題目設計過程中,應有針對性,題目不宜過多,選擇一些高質量的題目提升教學質量。對于重點知識,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選擇訓練題,使得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全面,對經典題應反復訓練,通過舉一反三、一題多變,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達到鞏固訓練的目的。
3科學有效地使用導學案是教學的核心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統整視域下充分發揮導學案的作用,通過導學案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利用導學案中的圖文資料,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提升對地理問題、地理知識的理解,從而養成歸納總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在單元復習過程中,利用導學案可以幫助學生查漏補缺,使得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完善。因此教師應將教材、課件以及導學案之間的關系處理好,使其可以相輔相成,為了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共同的目的而發揮不同的作用,通過深入淺出的設計,使得課堂教學效果可以提升。在課后應不斷反思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學生是否積極配合,導學案編制是否完善,課堂目標是否完成等。通過分析和反思可以不斷改進,總結經驗,及時彌補不足,促進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促進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提升。
4中學地理教學中應用學案導學的案例分析
在進行晝夜交替這部分內容學習過程中,可以利用導學案模式提升課堂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對本節課學習的意義進行分析,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演示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使學生了解四季形成、晝夜更替的現象。在導學案設計中,通過實驗的方式完成教學目標。準備一個地球儀,一個電燈泡。教師首先為學生設置引導性問題:地球自轉產生什么現象?地球公轉產生什么現象?地球只有自轉或者只有公轉的時候,晝夜更替周期是多長時間?晝夜更替對人們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在這些問題設置完成之后,可以采用導學案模式。首先,可以讓學生根據導學案的內容和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對導學案中所涉及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教師的指導下盡量讓學生自主解決。其次,教師應為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使得學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討論,并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再次,教師在學習討論完成之后,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點撥啟發,并對導學案中涉及到的問題進行詳細講解,將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教給學生,使學生可以舉一反三的進行運用。最后,在相互研討過程中,形成知識體系,獲得導學案中的問題的答案。學生會了解到:產生晝夜的原因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不發光的球體,而地球自轉會產生晝夜更替,晝夜交替的周期是一個太陽日等知識。
結束語
總之,中學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在統整視域下,利用導學案教學模式加強對大單元知識內容的整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通過導學案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的能力,促進學生地理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提升地理教學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鈺婷. 導學案在高中地理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應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9.DOI:10.27159/d.cnki.ghzsu.2019.000358.
[2]尹丹. 學案導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6.
[3]李曉晶.導學案在中學地理新課程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3(80):146.
作者簡介:葛磊,1982年9月,男,漢族,安徽省壽縣,中學一級,大學本科,地理教育
2700501186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