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拉提·司馬義
摘 要:文物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歷史遺存,其歷史性、科學性以及藝術性特點尤為突出,文物是我們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但隨著時間推移,在各種因素的交織影響下,文物很容易發生病害,此時就需要對珍貴文物做好保護和修復工作。文章立足于實際,首先分析了文物的特點和影響文物保護的相關因素,之后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博物館文物保護和修復的現存問題、主要內容、具體方法,希望借此不斷提升文物保護水平,助力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1.019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締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博物館做好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對于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突出民族個性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新時代背景下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民族振興、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地域形象、加強文化軟實力、改善民生的必經之路。
1 關于文物的特點
第一,珍貴性。文物是人類歷史文化信息的重要載體,其珍貴性可見一斑。文物是歷史的遺留,雖然整體數量不少,但由于文物種類特別多,某些文物的總數相當有限,甚至是獨一無二的。文物珍貴性和稀缺性特點賦予了文物較高的價值,因此文物保護和修復技術要慎重選擇。
第二,繁雜性。文物經過時代滄桑巨變仍留存至今,其包含了人類各個歷史階段的自然、社會實踐,文物時代不同,質地也各不相同,即便某些文物的時代和質地以及作用一樣,但是因為所處環境不同,也會呈現不同的面貌。由于不同文物保存條件和保存環境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所以不同文物病害發展速度也有明顯差異。文物繁雜性特點使文物保護、修復工作難度增加,在進行保護和修復時須有針對性地選擇方案。因此,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技術體系很大,技術針對性強,但通用性弱。
2 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現存問題分析
2.1 環境與設施問題
金屬文物、紙質文物等對周圍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線甚是敏感,要想維持文物原貌且長久流傳,就一定要按照文物特點精準控制保存環境。但是,很多博物館的設施不齊全,工作側重點放在了文物展示、文物交流等方面,對于文物分類保護和存儲空間完善不夠重視,最終造成文物保存環境不達標,頻繁出現文物腐蝕、損壞等情況,使文物價值嚴重受損。在文物陳列和文物展示等方面,很多陳列柜粗制濫造,密封性不良,且有的材料會釋放出腐蝕性物質,這會對文物造成嚴重損害。還有就是有的博物館庫房條件差,沒有配備相應的溫濕度監控、調節設備,或是文物出入庫期間未有效分析存儲環境,造成庫房文物胡亂擺放,這些都會對文物造成不小的損害。
2.2 工作人員專業性有待提升
博物館屬于社會公益性機構,有著文物典藏和文物展示以及文物科研等職能,其要進行文物征集和保管,同時還要兼顧文物鑒定和分類、歸檔,還會涉及一系列的陳列展示及學術研討等工作。所以博物館不但要配備專業的日常巡查員和管理員,還要建立起一個專業化的文物鑒定隊伍,如此才能提升文物保護水平,更好地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從現狀來看,一些規模不大的基層博物館,因為與自身館藏文物相匹配的文物研究人員、文物鑒定人員及文物修復人員十分匱乏,導致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只拘泥在文物征集、保管及展示層面,無法再進行進一步的推進。
2.3 技術應用不到位
現在,很多博物館文物保護理念因循守舊,技術應用方面做得不到位。有些博物館將文物保護工作和防范自然災害、人為損害等工作同等看待,普遍重視監管,并沒有對文物狀況進行合理評估,難以發現文物老化和變質問題。若是不能及時修復就會讓文物的受損程度持續加重,后果不堪設想。還有就是博物館信息技術應用也不到位,普遍重視安保工作和消防工作,視頻監控系統和消防預警系統一應俱全,但館藏資源數字化建設以及個性化服務等方面均有待改進。
3 影響文物保護的相關因素分析
3.1 溫度
無論是纖維材質、竹木材質,還是金屬材質的文物,溫度過高或者過低都會對文物造成很多不利影響。當前較為可行的操作方案就是將文物保存環境溫度控制在20攝氏度,最好達到恒溫,防止熱脹冷縮情況發生。
3.2 濕度
濕度多源于空氣中的水蒸氣,室內空調有加濕和除濕的作用,空調溫度設置要依據文物材質而定,恒溫即為理想狀態。對于易腐蝕金屬文物,相對濕度要控制在40%以下;陶瓷類文物適合的相對濕度為50%以下;纖維類文物的相對濕度要控制在55%左右;竹木家具類文物相對濕度要控制在50%~60%。
3.3 照度
所謂照度,指的是文物展示、保存環境中的燈光設置標準。為了達到良好的展示效果,金屬類文物和陶瓷類文物以≤300勒克斯最為適宜,竹木家具材質文物的照度標準是≤150勒克斯,纖維類文物脆弱不堪,要嚴格控制其照度,應保持≤50勒克斯,如此才能防止該類文物老化。
3.4 微塵
微塵是指懸浮在氣體介質中的固態粒子、液態粒子,飛灰和放射性元素以及公害污染源等均是微塵的主要成分,會對文物造成不利影響。該類病害無法設防,所以要選用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即凈化和隔離,對文物保存環境進行全面監控和持續管理,最大限度地讓文物可以規避污染源。
3.5 輻射光源
陽光和人工光都屬于電磁波,波長較短,并且還有粒子性特點。紅、紫外線長時間照射會嚴重破壞文物內部分子結構,繼而使文物出現老化、褪色的情況。通過調查和研究發現,最為便捷的優化方法就是將亞克力材質隔板置于光源和文物之間,防止文物被光源直接照射,如此便可有效防止文物輻射損傷。
4 博物館文物保護與修復的主要內容
4.1 保護
第一,搶救性保護。我們通常所說的搶救性保護,指的是在緊急情況下對文物實施臨時搶救,繼而保護文物的完整性以及其歷史價值。搶救性保護工作具備突發性特點,一般應用在已遭受自然因素侵襲或人為破壞的文物保護上。由于是突發狀況,并且文物損傷頗為嚴重,所以進行文物搶救性保護的工作人員一定要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戰經驗,如此才能提升文物保護效果,最大限度地保障文物完整性。
第二,預防性保護。所謂預防性維護,指的是盡量少的對文物實體進行操作,根據文物所處環境特點去建立一個良好的保存空間,從而實現對文物的長久保護。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的核心目的便是預防,也就是間接性保護。隨著時間流逝,文物會因受到周圍環境和溫度、濕度的影響而發生變質,所以預防性保護就是通過人為操作、技術介入等來延長文物保存時間,不僅僅要保障文物完整性,還要盡可能減少時間因素、環境因素等對文物造成的影響,讓文物不變形、不變質。
第三,現場保護。有些文物因特殊原因不能移動或是難以移動,這時博物館通常會進行現場保護,這種方法常用在出土現場、古建筑、石窟等場所中,旨在讓難以移動的文物、無法移動的文物完好無缺。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防止人為破壞,并要側重考慮環境變化,博物館要委派專業人員做好日常維護和管理工作,這樣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保障文物不受損害。
第四,實驗室保護。實驗室維護指的是文物出土后被送往考古實驗室,使用相關器材和技術等對文物實施檢查、分析和研究,在一系列分析、研究后,按照最終檢查結果制定針對性的保護方案。因為實驗室中進行文物維護時會涉及各類學科知識,所有工作者都要在實驗室中作業,文物保護工作者應合理使用實驗設備全面分析文物屬性、病害情況,并合理控制周圍環境、溫度以及濕度,從而推動文物保護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讓文物得以長時間保存。
4.2 修復
第一,考古修復。考古修復指的是對出土文物展開修復,主要對象是陶瓷類文物,最為常見的就是黏合缺口和填補缺口,若是瓷器整體受損頗為嚴重,那么就要對該文物整體予以加固修復,從而保障文物在后續的考古研究中發揮作用。考古研究工作結束后,專項負責人會以科學標準語言和闡述方式等,以報告的形式做結論,之后才能進入存儲和展示等程序。
第二,展覽館修復。須知,展覽館是展品展出的主要場所,展覽館共包含了收藏、傳播、修復三大職能:第一職能指的就是有效保存文物;第二職能就是通過文物展示,在展示期間展示藏品,讓受眾了解文物價值和文物背后的文化內涵,以達到歷史文化傳播和教育的效果;第三職能是前兩項職能得以順利履行的基礎,因為只有修復能力過硬,才能讓文物順利展出。展覽館一定要用先進的保存設備和技術去保存文物,加強文物修復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文物修復效果,向世人展示文物的真實樣貌。
第三,傳統修復。傳統修復工作就是全面復原文物,保障文物完整性,復原人員通過傳統技藝,掩蓋文物瑕疵之處,并且進行再造加工處理,盡可能讓文物在修復后恢復原貌。傳統修復多見于古代字畫的修復。
5 優化博物館文物保護狀況的具體辦法
5.1 團隊建設
要想讓那些稀有文物維持原貌且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博物館就務必針對館藏屬性進行專業化團隊建設。
第一,聘請專業的文物修復人員,在文物出現損壞跡象時第一時間進行評估,之后制定科學的修復方案,讓文物始終保持原貌。
第二,優化人才體系,引入文物保管專業人員以及文物鑒定專業人員,完善當前的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流程,幫助博物館不斷創新管理制度、改進工作方法,滿足當前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需求,為文物保護工作保駕護航。
第三,引進博物館管理、運營方面的人才,掌握當代博物館運行理念,并對服務模式進行整改,由此才能提升博物館的對外影響力,通過一系列的文物展示活動策劃和科研活動組織提升全民文物保護意識,在傳播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全面保障文物安全。
5.2 軟硬件建設
現在,博物館的運營深受經費和管理思維的限制,造成文物保護和修復效果不佳,相關檢測、控制設備配備不齊全,技術也不先進。每一件文物都珍貴無比、不可再生,政府和相關部門要竭盡所能給予經濟支持、政策支持,讓博物館可以按照館藏文物保護標準不斷升級館內軟硬件設施。博物館還要和社會各界通力協作,積極組織文物展示活動和學術交流活動等,從而吸納外界資金和贊助,為博物館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的有序開展創作有利條件。
5.3 信息化建設
第一,文物檔案數字化建設,使用物聯網等技術對館藏文物進行實時監控,通過精準定位,隨時觀察藏品具體情況,不斷強化文物管理工作。
第二,使用VR和AR等先進技術改變博物館的傳統服務模式,制作主題宣傳片,讓受眾處在虛擬現實環境中領略文物背后的文化內涵、歷史知識。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文物頻繁運輸時被損壞的可能,還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新時期受眾的觀覽需求。
第三,靈活應用3D打印技術和軟件建模技術等,對文物進行復制,并且完善文物修復技術方案,以技術去助力文物修復,大幅度減少文物研究、文物修復和文物展示的過程中對文物造成的損害。
6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文物保護是一切文物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核心目標是服務廣大人民群眾,如此才能體現出文物真正的歷史文化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那些藏于禁宮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書籍內的文字全都“活”起來。這已成為新時代背景下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目標,同時也是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是一個國家歷史發展歷程的有力見證,是國家文明的“金色名片”。做好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是博物館義不容辭的責任,對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培養國民家國情懷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瑩.淺議當今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的發展趨勢[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5):134-135.
[2]焦奕然.信息時代背景下博物館文物保護措施研究[J].中文信息,2020(2):252-252.
[3]郭傳敏.博物館文物保護現狀分析與完善途徑探討[J].中國民族博覽,2020(10):249-250.
[4]吳茜,肖晏夏.論信息時代下完善博物館文物保護措施的分析研究[J].文物世界,2019(1):74-76.
[5]王靜.博物館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現實意義及策略[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7):134-135.
sdjzdx20220323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