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青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師的教學難題,探究式學習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也提高了教師處理教材的自由度,減少了分析,注重了實踐,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了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探究式學習需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重視探究式學習在課堂中的有效實施
傳統單一的閱讀教學模式已經阻礙了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參與、大膽假設的意識處于休眠狀態,為訓練到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在課堂上要適時創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探究氣氛,經常采用圍著團團坐,相互交談這種小組形式的課堂教學,不僅便于學生交流和討論,還能互相學習,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尊重學生個性并給予平等的表現機會。照顧到學生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的個體差異,有時會出現部分學生有些奇特或荒誕的想法,教師應保護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切不可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大膽能說的習慣,努力營造一種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的思維不會受到壓抑,奇思妙想如泉噴涌,使課堂教學始終處于愉快、輕松的氛圍,并努力加以維護。
二、重視學生質疑在閱讀教學課堂中的作用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引導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精心創設問題情境,積極引導學生發問,逐步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常見的質疑詞是“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如果課堂上學生能夠圍繞教學目標,積極思考,不斷地發現問題,就會事半功倍。
1.以單元訓練目標展開質疑
小學語文課文單元閱讀教學訓練有共性,每個單元的課文都是因為有著某些方面的共同點才組織到一塊的,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共同點啟發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質疑,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組織教學,進行詞語的組合、句子的組合、段落的組合,讓學生在同類組合中求同存異,啟發質疑意識,獲取更多的有效質疑。
比如,人教版三年級語文第一單元訓練的共同點“美麗的校園,成長的搖籃,夢想啟航的地方”,本單元安排了三篇課文《大青樹下的小學》《花的學校》《不懂就要問》,分別從描述一所邊疆少數民族的小學、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印度詩人泰戈爾散文詩集想象中的美妙無比的“花的學校”,以及國父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讀書的故事,在進行課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以“學校”為線索,啟發學生進行質疑:學校應該是什么樣的?(我們的小學是怎樣的?邊疆小學的民族小學又是怎樣的?)學校上學放學的情景是怎樣的?(“花的學校”的學生上學放學又是怎樣的心情?)怎樣才能在學校里學到知識?(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讀書的故事教會我們該怎樣讀書?)學校是學生除了家庭以外呆得最多的地方,從學校里引出的質疑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對比不同的學校(我們的學校和邊疆少數民族學校),不同的學生(作為人的學生和作為花的學生),不同的學法(不懂裝懂和不懂就問)展開的質疑探究,能更有效地展開閱讀教學。
2.以課題入手展開質疑
課題是一篇文章的精華,在探究式閱讀教學中重視啟發學生圍繞課題進行質疑,有更高效的作用。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能提出哪些問題?”出發,學生不難問出:巴掌是什么?金色巴掌又是什么?水泥道是什么?為什么金色巴掌能鋪滿水泥道?是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為什么要用這種修辭手法?著重是對哪方面的描寫?問題從簡入深,尤其是最后一個問題,可以引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滿是數量多,金色是顏色,巴掌是形狀,所以本文閱讀就是從數量、顏色、形狀來描寫景物的。
3.以課文的某一知識點展開質疑
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金色的草地》的知識點是培養學生的觀察方法,教師采用探究式閱讀教學,可以啟發對學生圍繞“觀察”進行有效質疑:作者觀察的時間是怎樣變化的?蒲公英的顏色是怎樣變化的?形狀是怎樣變化的?作者的心情是怎樣變化的?作者在觀察過程中,不變的是什么?重視對知識點的質疑作用,很自然地引導學生在觀察過程要以不變應萬變,盯住自己觀察的對象,按時間或地點的變化留意顏色、形狀等的變化,練就我們發現美的眼睛。
4.以課文的某一觸點展開質疑
以課文的某一觸點,如,一個字、一個詞、一關鍵句子或人物的一個動作等,展開質疑。如,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父親、樹林和鳥》中的針對一句話展開質疑:“父親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霧蒙蒙的樹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聞了又聞。”“突然”說明了什么?“幽深”說明什么?“霧蒙蒙”說明了什么?父親“望了又望”望的是什么?為什么要用到“上上下下”,能望到什么嗎?“聞了又聞”是聞到了什么?為什么是父親聞到了,“我”沒有聞到?這些有效的質疑對課文的探究性閱讀起到積極的作用,對下文理解父親對鳥的喜歡和熟悉起到鋪墊作用。
三、重視教師在學生探究過程中的引導作用
探究式學習是學生的嘗試過程,學生有錯誤也是正常的,不能一味地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而忽視教師的引導作用。如果沒有教師的組織、引導、指點,要想達到預期的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學生交流后,要將問題進行整理,及時發現學生課堂閱讀過程中產生的認知沖突,并創設相應的閱讀問題情境,促進學生自主地閱讀,列出不能確定的問題,再相互合作利用課外時間或安排時間到各種渠道去查找資料,獲得相關的答案,教師要引導學生共享資料,指導學生查找資料的方向及方法,或是直接推薦資料讓學生閱讀。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重視探究式學習是新課程總體目標的一個要求,在課堂中的有效實施、重視學生質疑在閱讀課堂教學中的作用、重視探究式閱讀的步驟、重視教師在學生探究式閱讀中的引導作用,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 趙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