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明
現在的語文教學中,不少學生怕寫作文,就連有的教師也怕布置作文、怕改作文,一個學期下來,也就寫了幾篇作文,不但數量少,連質量也沒有多大的提高。作為語文教育者,筆者不得不承認,語文教學多年來一直存在著“少慢差費”的狀況,尤其是作文教學,缺乏科學的訓練體系,忽視學生的積累與提升,“放羊式”的作文教學自由散漫,總是在原地兜圈圈。《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呼喚語文教學尤其是作文教學走出低效徘徊的泥沼,作文教學應站在時代的高度,為使年輕一代創造性地運用漢語而確立新視野,構建新思維,走優質高效之路。只有學生作文高效,教師才能達到愉快的教學效果。
那么,如何使作文教學走上優質高效之路呢?除了順應時代新形勢,樹立新價值取向外,還要在具體的作文教學中的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確立合理的目標,構建發展層級,是高效作文教學的迫切需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作文教學,應使學生“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這個要求符合當前初中生作文實際。目標確定了,我們就應該思考構建相應的作文能力來發展層級。筆者認為:就初中三年而言,可以建立起七年級集中基礎性訓練、八年級集中體驗性訓練、九年級集中感悟性訓練三個層次,分若干個專題引導學生漸入作文的佳境,達到高效的目的。
學生剛進入初一,首先要進行的是作文的基礎訓練,這是學生作文水平提升的基石,是教師引領學生入格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階段,不要急于要求學生寫一篇完整的作文,可以先根據作文構成的基本要素,設計多個訓練專題,如“人物描寫”“環境描寫”“敘事結構”“抒情議論”等,每個月就每個專題進行專門的訓練,專題訓練的次數大概是3-4次,每次專題訓練的字數要規定在200字以內,每次練筆一定要讓學生明確這次練筆的目標、要求。重在讓學生了解作文的基本構成、基本表達、基本技巧,從而具備作文的基本能力,打好初中作文的基礎。
在此基礎上,可以對八年級學生進行作文的體驗性訓練。要求學生善于捕捉生活細節,把握生活流向,再現生活。這一階段的訓練重點除了表達與表現外,還要指導學生寫一篇完整的文章,訓練的形式主要是記敘文的文體,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體驗”的系統訓練,把之前七年級掌握的基礎訓練用好,并形成對生活保持關注、對他人保持關切的習慣,能用心表達,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對生活的真實表達就是作文。
九年級學生有了兩年初中學習的鋪墊,又面臨人生的第一次抉擇,他們的身心發展特征決定了他們開始關注自我、關注內心。這個時候對他們進行感悟性的作文訓練,應該是恰如其時的。不妨以“成長”為主線,以“心靈歷程的展示”為重點,在八年級敘事訓練的基礎上,通過系列化訓練,培養他們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進他們的獨特感悟和智慧表達,使他們的文章既有完整的敘事,又能體現成長的真實與張力,做到做人與作文同行,作文伴生命成長。
二、喚醒寫作意識,豐富學生積累,是高效作文教學的現實基礎
1.從課內模仿開始,遷移到課外,讓自主閱讀和推薦閱讀相結合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質兼美的好文章,學會遷移與模仿,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也能豐富他們的素材積累。一位學生在學過朱自清的《背影》后,巧妙地將朱自清先生對父親背影的描寫技巧遷移到自己的作文里去,寫下了《讀你》的文章:
“有一天,我忽然發現你并不是那么力大無窮。……只見你摸索到一段扶手,另一只腳又顫顫地抬到臺階上去。你鬢前的一縷白發像秋天樹上的枯葉一樣搖晃著。這時候,樓道里的燈已打開,你的腳一顫,身后的影子也跟著一顫……”
學生對課文的獨特感悟和靈活運用讓人欣喜,雖說筆端所及都是尋常生活的普通場面,但是經過細節的強化,刻畫出了外婆關心外孫的綿綿真情,與《背影》中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情景有異曲同工之妙。
2.傳統練筆應與現代網絡手段相結合,讓學生與教師做到互動交流
傳統的練筆隨意性比較強,不用斟酌字句,可能與正規的大作文有出入,但卻是鍛煉思維、積累題材、增進表達的最佳方式,是學生的一大“素材庫”。每周筆者閱讀學生的周記本時就是與每一個鮮活靈魂對話的最佳時刻。學生從繁忙的學習中抽時間來用心檢視生活,用紙筆傾訴心聲時,筆者都能欣慰地看到那微弱但又十分執著的心靈。
傳統練筆與現代網絡手段相結合,是筆者一個嘗試。2018年的寒假,筆者特意創建了一個QQ群,名為“我的作文,我做主”,讓學生在寒假里把自己寫好的作文上傳到QQ群里,學生將寫好的文章放在自己的QQ空間里。作為教師,只要是QQ群里的文章,筆者都抽空去點評、批改,并與學生留言、溝通、給予修改意見,一些寫得好的文章,筆者會讓其他學生參考、鑒賞。寫得不太好的學生能從中得到感悟,積極性也大大地提高了,愿意自覺地修改自己原來的文章。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告誡過教師:“教師的教育效果取決于師生交往的質量。”所以,這次寒假學生寫作的積極性都比以前強,作文質量都比以前高。堅持練筆,做到傳統練筆與網絡手段相結合,讓練筆真正成為學生心靈成長的需要,達到作文的高效,教師也能從中獲得教學的愉悅。
三、關注學生發展,開發學生潛能,是高效作文教學的根本途徑
寫作是一場精神上的旅行,是富有個性創造的心智活動。作文教師,應該聆聽學生的心跳,所以關注學生的發展,開發學生的潛能,是高效作文教學的根本途徑。
1.指導上注意多樣性
我們摒棄了先前那種教師在作文前分析寫作思路的做法,因為這樣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只能催生出“統一的面孔”。我們力求通過多種手段啟迪、暗示、激發學生的寫作思維。我們正視學生發展上的差異,努力建立開放式的作文教學。就好像,作文前,筆者允許學生上網查閱資料或者利用手頭的“素材庫”去作文。但是,前提是不允許抄襲。
2.評價上注意多表揚
威廉·詹姆斯認為,人性最深層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所以,我們對學生的作文要多表揚,盡量少改,批評僅限于指出事實,啟發學生思考。因為作文不是教師改好的,而是學生通過練習寫得好的。批改時要寬容,就當學生的作文是愛因斯坦第一次交上來的小凳子,雖然不那么完美,但只要做得確實認真,就應鼓勵。這樣,下次他們才會有信心寫得更好。
對學生的作文評語,應盡量以鼓勵為主,激勵的作用是巨大的,讓學生對寫作有信心,是寫作成功的第一步。如果教師每次都把自己的作文本改得“鮮血淋漓”,日久天長,他就會失去寫作的信心。所以,對學生的作文要盡量少改、多表揚,評語僅限于指出文章的思想立意,啟發學生思考。
要想學生的作文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師的作文教學需要實現高效,構建高效的作文教學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是一兩節作文指導課就能收到明顯的效果。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耐心鼓勵,要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給他們多一些熏陶漸染的積累,多一些循序漸進的訓練。筆者相信,經過初中三年的沉淀,學生的寫作素養一定會有大的提升,我們的作文教學也能夠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楊杰.讓課堂的幸福感回歸——對幸福課堂的思考與探索[J].人民教育,2009(12).
[3]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M].肖勇,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責任編輯? 梁婷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