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霞
摘要:隨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交通與工業得到迅速發展,臨床人為事故造成的創傷概率顯著提升,而創傷動能的增加,導致創傷患者的傷情出現了變化,其中單一的自體性創傷比例降低,多發傷概率顯著增加,且患者病情更加嚴重,我國因交通事故受傷的患者每年高達數百萬,其中多發傷重癥病發率與病死率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而經臨床研究,多發傷急診搶救期護理主要從損傷處理、呼吸循環維持、病情監護、心理干預與環境管理等多個環境進行干預,積極降低臨床病死率是其關鍵,有效維持患者穩定呼吸循環,給予氣管切開、機械通氣、穿刺置管、呼吸道清理、止血補液等,本文以臨床眾多學者文獻為基礎,對多發傷急診搶救期護理干預的應用進展進行綜述,繼而為臨床護理不足提高可靠參考。
關鍵詞:多發傷急診搶救期;護理干預;應用進展
多發傷是目前臨床造成人們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再加上目前工業、交通與建筑業等行業的發展,其勢能、高動的事故創傷明顯上升,多為危重癥,具有較高病死率。而多發傷受到人體勢能的影響,受傷時易累及機體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臟器受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故給予患者高效且高質量的及時搶救是確保患者生命安全,減少繼發損傷、二次損傷與多種并發癥等風險的關鍵[1]。而隨人們健康理念的改變,護理逐漸受到重視,而將有效的護理干預應用在多發傷搶救過程中,可有效提升臨床搶救效率。本文針對多發傷急診搶救期護理干預進展進行綜述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多發傷護理現狀
目前多發傷已被視為導致人們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導致大部分家庭破滅,繼而導致社會損失慘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因自身病情較復雜,需多個學科進行診療,故需醫師依據患者實際病情,邀請相關科室共同診治,需確保各個醫護人員分工明確,避免出現群龍無首的混亂情況,從而確保搶救的質量,最大限度的發揮“以患者為中心”理念。近年來我國大部分綜合醫院均設立創傷專科,針對機械性致傷因子而造成的局部與全身變化,然后將各個科室的專業知識結合,開展針對性的救治與護理干預,嚴格規劃創傷搶救流程,最大限度的提升搶救成功率。而針對多發傷患者實施搶救護理主要是在現代化急救護理的基礎上,將專科知識與專業技能結合起來,針對患者補液、置管、心肺復蘇、心理情緒等多個方面進行干預[2]。
2.呼吸循環護理
2.1維持循環功能穩定若機體循環功能紊亂,極易造成休克、低血壓、三凹征等,常出現大失血,繼而導致患者血容量減少,并發心力衰竭、消化系統等多種疾病。因此需及時對患者進行止血干預,對患者互動性出血情況及時診斷,有效處理開放性損傷,若患者有靜脈竇損傷,需使其保持半坐位、頭部為高位。其次完善靜脈通路,建立兩條以上的靜脈通道,同時最大限度的避開可疑的閉合損傷血管與開放性損傷部位出現。然后進行采樣送檢,對其肝腎功能、血常規與炎性標志物進行檢測。同時改善給藥工作,遵醫囑給予腎上腺素等應急藥物干預。最后在靜脈通道的基礎上進行快速補液,從而確保患者血容量充足,避免出現休克情況,及時輸血,避免循環衰竭[3]。
2.2呼吸維持護理經臨床數據統計,臨床急診的多發傷患者均伴有呼吸損傷,如氣血胸、氣道損傷等。同時若患者為顱腦損傷,會伴有一定的呼吸抑制,嚴重影響患者呼吸系統功能的正常運作。因此在急救護理工作開展時,首先需保障患者呼吸道通暢,及時清理患者口腔內的分泌物,避免出現舌后墜情況;給予氣管切開干預,完善人工氣道構建;對機械通氣技術進行優化,密切監測儀器的運作情況,確保電池電量充足,確保患者高癢流量增加,快速糾正患者低氧血癥。
2.3復蘇治療積極完善心肺復蘇干預,若患者心臟驟停,多見于失血過量,同時伴有原發心肺功能障礙者。因此護理人員需積極完善除顫器等相關儀器的管理,提前準備操作器材,積極配合醫師完成臨床操作。其次進行液體復蘇,依據患者實際病情進行輸血,有效控制活動性出血情況,從而緩解機體內循環制約程度。針對休克患者需及時考慮是否進行輸液、擴容與抗休克等治療,從而確保患者的生命質量[4]。
3.創傷處理與控制
依據患者閉合性創傷病灶、臨床表現等情況,全面評估患者病情,若為表面損傷,需做好一期清創處理,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對患者的肝、脾腎等重要臟器進行觀察,從而了解患者腹部創傷情況。若患者為刀刺傷,需最大限度的了解患者實際病史,安排患者盡早接受后期檢查,繼而確保搶救措施;并對部分患者進行開渦流沖洗。以四肢創傷包扎實施臨時外固定,并將患肢合理抬高,繼而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進展。
4.病情監護
在急診多發創傷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實施病情監護是有效掌握患者病情,避免病情進展的關鍵,而其內容主要是針對患者的意識、皮膚末梢等表現進行觀察,隨時掌握患者心率、脈搏與尿量等情況,從而有效判定患者是否有早期休克情況,對及時實施相關搶救干預有重要意義。因此加強患者生命體征監測力度,及時掌握患者血常規、血凝功能,對有效判斷患者血凝、纖溶等系統功能情況有積極作用。定期測量患者體溫,可有效預防患者體溫過高,從而確保其生命安全[5]。
5.心理護理
急診創傷的大部分患者,病情較危機,為避免患者產生過激的情緒,及時疏導患者負面情緒,確保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是其關鍵。故針對意識尚存患者,借助溝通交流的方法,安撫患者情緒,積極開展健康宣教,促使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水平提升,從而緩解緊張、焦慮等情緒,可積極分享臨床成功案例,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增強其求生意識;針對意識有障礙是患者,可借助親密的接觸,如握手、耳旁叮囑、撫觸等,同時與家屬積極溝通,獲取其支持,使其最大限度發揮家庭支持作用,囑咐家屬做好陪伴與安撫工作。
6.小結
綜上所述,隨我國經濟、交通與工業等行業的發展,臨床多發傷病發率顯著上升,具有較高的病死率與致殘率,是目前臨床醫護人員高度重視的疾病之一。而經本文綜述分析表明,于患者病發早期實施有效的急救處理,可有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其病死率。但部分患者多發傷病灶是機體的嚴重應激反應,因對其病情不夠了解、擔心療效不佳或生理疼痛等因素的共同影響,患者的治療配合度顯著下降,甚至有患者對救治工作存在排斥心理,嚴重影響臨床救治效果。因此在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從損傷處理、呼吸循環維持、病情監護與心理干預等多個方面入手,為患者提供專業且全面的護理干預,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繼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對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有重要意義。故在多發傷急診搶救期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患者病情治療、預后改善有顯著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瑞濤.程序化急救護理流程對急診多發傷患者搶救成功率的影響[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20,31(11):94-95.
[2]陳倩,柴宇霞,胡琳琳,等.多學科協同治療模式護理團隊在急診多發傷患者救治效果中的初步探索[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9,25(34):4472-4475.
[3]韓小琴,夏敏,韋梅,等.急救護理路徑在多發傷患者急救綠色通道停留時間的影響[J].海軍醫學雜志,2019,40(1):92-94.
[4]劉穎,王燕,劉暢.優化創傷護理流程在嚴重多發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9,16(5):237-239.
[5]商宇.嚴重多發傷的急救護理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3):3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