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新瓊
摘要:文章結合實際,對體位管理對新生兒窒息產生的影響進行探討。先是論述了體位管理對新生兒窒息兒機體的影響及其機制內容,其次在分析新生兒窒息體會管理重要性的同時,詳細的探討體會管理方法在新生兒窒息管理中的應用。希望在本文的論述之后,可以給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新生兒;窒息影響;體位管理;方法應用
新生兒窒息指缺氧致胎兒娩出后一分鐘內僅有心跳而無呼吸或未建立規律呼吸的缺氧狀態。國內省市級婦產醫院或綜合醫院產科中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在3.5%-9.5%,死亡率為0.3%-6.8%。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相關首要目標是將嬰兒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而嬰兒死亡中新生兒占60%-80%,其中新生兒窒息為首要死因。掌握好新生兒窒息的預防處理及早期干預是實現綱要目標的關鍵?,F對體位管理對新生兒窒息的相關影響綜述如下。
1體位管理對新生兒窒息兒機體的影響及其機制
1.1體位管理可以改善大多數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respirationdysfunctionsyndrome,ARDS,ARDS)患兒的氧合
體位管理可通過對胸膜壓和肺壓縮的影響來促進肺復張,改善氣體交換;可以減小背側胸膜腔內壓與腹側胸膜腔內壓的差值,從而使肺通氣更加均勻,進而減輕了肺泡過度充氣和肺泡萎陷[1]。其結果是改善通氣和氧合,很多新生兒窒息兒即使換回仰臥位通氣后這種改善仍能維持。研究證實,體位管理能夠顯著改善新生兒氧合指數,其中俯臥位可以降低早產兒氣道阻力,增大單位時間吸入的潮氣量,改善動態肺順應性,增加早產兒呼吸效率,改善肺部功能,有效減少呼吸暫停的發生。在Gattinoni等及Marini等進行的研究結果均顯示俯臥位通氣可以顯著降低采取肺保護策略的機械通氣ARDS患者的病死率,顯著改善肺氧合[2]。
1.2體位管理通過重力依賴區的變化影響呼吸循環系統
體位管理中俯臥位通氣時,心臟變為重力依賴區,減輕了背側中部肺組織受到的壓迫。此外,膈肌向尾側移位,減輕了背側底部肺組織受到的壓迫[3-4]。上述效應可以改善通氣及氧合。此外,有研究提到俯臥位時心輸出量會有所增加,然而1項針對健康新生兒的研究發現,與仰臥位相比,俯臥時心輸出量、每搏輸出量都有所下降,體位變化對心率、血流動力學、腦血管氧供并無明顯影響。
1.3利于痰液引流
機械通氣時由于體位及鎮靜肌松藥物的使用,深部痰液難以得到有效引流,俯臥位時,由于重力的作用,痰液引流更為充分[5]。但目前還沒有數據支持機械通氣中俯臥位可以促進支氣管肺泡分泌物的引流。
2新生兒窒息兒體位管理的重要性
國外研究顯示,新生兒出生后的體位與其日后的神經系統的發育高度相關,且出生胎齡體質量越小,錯過母體環境的時間越長,不良體位導致窒息、顱內出血等各種病理狀態的風險性越高,其運動、認知等神經發育障礙的概率也越高[6]。新生兒窒息兒體位管理越來越受到醫療護理界的重視,新生兒出現窒息現象時,其呼吸道產生大量的分泌物,如果不能夠及時干預,分泌物堵塞氣道,威脅患兒生命;因此合理的體位對于新生兒窒息兒的治療和護理至關重要[7]。體位管理,就是讓患兒采取一種特殊體位,使新生兒在窒息救護期間更加舒適可減輕患兒的癥狀及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減輕痛苦對促進早日康復具有良好的作用,傳統的護理體位主要是仰臥位,但一些研究報道仰臥位是肺炎發生的高危因素,新生兒時期,呼吸肌未發育成熟,主要依靠膈肌進行呼吸運動,當患兒取仰臥位,膈肌后部運動容易受限制,肺組織不能充分擴張;心臟也可壓迫背側肺泡組織,使其出現異常萎縮和塌陷等現象;難以維持氧合,都不利于肺炎的恢復,體位不適宜能引起癥狀加重,出現嚴重并發癥[8-9]。醫護通過舒適的體位管理讓減少患兒的痛苦,預防并發癥,促進患兒盡早康復具有非常重要意義。
3新生兒窒息兒體位管理方法
3.1俯臥位
據相關研究發現:俯臥位的救護方式能夠有效促進肺氧合功能,有效提高氧合指數,俯臥位時患兒氧合功能較仰臥位明顯改善。俯臥位時可以使膈肌移動,膈肌后部運動不會受到明顯限制,肺組織可得到充分擴張;胸膜腔內壓不會受到影響,腹側、背側肺泡可得到擴張,俯臥位時,心臟不壓迫雙肺,背側萎陷肺泡可明顯擴張,使得肺組織通氣/血流比值出現顯著性改善,由于在重力作用下,俯臥位患兒氣道內分泌物不易于反流,且能得到很好的引流,使氧合功能明顯改善。俯臥位操作簡單、無創、可單人操作,俯臥位的患兒頭偏向一側,雙臂屈伸置于頭部兩側,兩腿屈伸在身體兩側,注意保護受壓皮膚及關節處,因此在患兒氧合不穩定時應可多采取俯臥位,可緩解缺氧,但俯臥位時,醫護人員要勤巡視患兒,注意監測患兒的生命體征,加強氣道管理,預防各種管路滑脫[10-11]。
3.2轉動體位
長期的俯臥位會影響新生兒姿勢的發育,所以在新生兒窒息兒氧合得到改善后,可采取轉動體位護理,臨床主要通過護理人員讓患兒床頭抬高30°,首先采取左側臥位30°更換45°然后變成半臥位,隨后右側臥位相同,其中更換體位頻率每2小時1次,交替進行,在喂奶后,傳統的仰臥位可增加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特別是進行腸內營養時,半臥位被認為可以減少胃食管反流;側臥位能夠更好的排除痰液,每次轉變體位前給予翻身叩背5min左右,叩背的方法采取五指并攏呈勺狀或使用拍擊器,每次叩擊抬手距離3~5cm,速度為100次/min,沿著支氣管走向節律叩擊,從下而上,由外到內,促使各部分的通氣趨向均勻,從而改善通氣與血流比值,叩擊干預工作中,護理人員還要對患兒皮膚顏色、呼吸頻率以及心率值等嚴密監測,一旦出現異常,告知醫師,配合專業處理[12-13]。轉動體位護理能夠更好地協助痰液排出,降低吸入性肺炎的風險,減少胃食管反流,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利于治療,縮短住院時間,能夠減輕患兒的痛苦以及家庭的經濟負擔。
3.3鳥巢
主要是針對新生兒窒息兒出現肺炎相關病癥后,應用鳥巢式護理,能讓其感到舒適、安全,消除新生兒脫離母體后的緊張情緒,減少哭鬧,更好的適應外界環境,促進生長發育;有研究發現,通過鳥巢式護理的新生兒,體溫變化幅度較小、使用暖箱時間縮短、睡眠時間延長、血氧飽和度更高以及疼痛評分較低。“鳥巢”的制作簡單,將浴巾折疊形成橢圓形的“鳥巢”并固定在暖箱上或輻射臺上,“鳥巢”大小依新生兒而定,患兒可在鳥巢內隨意改變體位[14-15]。同時,開展此項護理,強化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促進患兒的心身發育,保證護理質量,提高了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順應了優質護理的發展要求。
4小結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窒息兒救護過程中,醫護應根據患兒具體情況采取俯臥、轉動體位、鳥巢式護理,為新生兒窒息兒提供有效、及時、科學的體位護理。體位管理是一種局部治療,能幫助新生兒窒息兒維持氧合,順利排出窒息引發物,降低感染風險,而且還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舒適度,促進機體康復,有利患兒病情早日康復,縮短住院治療的時間和減少住院費用。在新生兒窒息兒救護中,體位管理的方法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燕.體位管理在新生兒肺炎中的應用進展[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91):18001-18002+18004.
[2] Marini JJ, Josephs SA, Mechlin M, et al. Should early prone positioning be a standard of care in ARDS with refractory hypoxemia?[J]. Respiratory Care, 2016, 61 (6) :818.
[3]劉靜,崔朝妹.俯臥體位在患兒中的應用護理進展[J].護理學報,2018,25(10):36-40.
[4]翟玉.標準化護理流程在新生兒窒息搶救中的療效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0,33(06):996-998.
[5]胡郁雯.新生兒窒息預防及復蘇的措施研究[J].當代護士(下旬刊),2020,27(10):13-15.
[6]Samsom J F, DeGroot L.The influence of postural control on motility and hand function in a group of high risk preterm infants at 1 year of age[J].Early Hum Dev, 2000, 60 (2) :101-113.
[7]謝櫻.選擇性亞低溫療法在新生兒重度窒息患兒早期應用效果及護理要點分析[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23):116-117.
[8]孫桂榮.新生兒窒息期間助產護理的具體方法以及應用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53):273+275.
[9]馬躍紅.多種護理模式在新生兒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21,36(02):85-87.
[10]蔣惠,何振濤,王丹瑜,梁文雅,陳德暉,蔡勇.新生兒復蘇難點分析及對策[J].華夏醫學,2020,33(06):189-191.
[11]陳海娟.體位改變聯合胎頭手轉對胎位異常產婦分娩方式的影響[J].當代護士(中旬刊),2020,27(12):65-68.
[12]楊正旭.防止新生兒窒息的助產護理方法及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20,36(32):164-165.
[13]廖東.新生兒肺紋理粗:可能是新生兒濕肺[J].家庭醫學(下半月),2020(11):28-29.
[14]朱小瑜,吳本清,楊傳忠.新生兒復蘇有關基礎概念的溯源和厘清[J].發育醫學電子雜志,2020,8(04):304-307.
[15]黃杰,楊樹杰,甘斌,易海英,何源,魏賢,張萍,熊夢玉.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高危兒出院后隨訪依從性調查研究[J].當代醫學,2020,26(18):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