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玉 石霄 薛娜


摘要: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在減輕耳鼻喉部手術術后負性情緒的改善情況。方法 共納入我院收治的100例耳鼻喉部手術患者,收治時間段為2019年7月-2021年7月,將100例患者依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對照組護理方式為常規護理,觀察組常規護理后進一步加強心理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評估情況(SAS評分、SDS評分)、疼痛評估情況(NRS評分)及滿意度評價情況。結果 護理前,兩組的SAS評分、SDS評分及NRS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各項評分均比護理前有所降低,但觀察組護理后的評分低于對照組,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總滿意49例,滿意度為98.00%,對照組總滿意43例,滿意度為86.00%,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 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以及術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評價,整體效果較為理想,因此,心理護理可在臨床耳鼻喉部手術患者術后護理中積極推廣與實施。
關鍵詞:心理護理;耳鼻喉部手術;改善;負性情緒
前言
耳鼻喉疾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且多發的疾病之一,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的成熟與發展,耳鼻喉部手術患者日益增多。醫學上對于耳鼻喉手術治療方式有多種微創手術,鼻腔手術使最基本最常見的,而離子微創手術是口咽部最常見的微創手術[1-2]。耳鼻喉疾病微創手術通常是在內窺鏡下進行手術,具有創傷小,損傷的面積較小且恢復快等特點。雖微創手術效果理想,但術后由于手術刺激創口,會引起頻繁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造成許多負面情緒。有研究顯示,對患者術后實施心理護理可減輕患者的負性情緒,促進患者恢復。為此,本文就以心理護理為研究背景展開研究?,F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共納入我院收治的100例耳鼻喉部手術患者,收治時間段為2019年7月-2021年7月,將100例患者依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對照組男女各27例和23例,年齡抽取區間為20-61歲,年齡平均值為(40.18±3.82)歲。觀察組男女各26例和24例,年齡抽取區間為21-60歲,年齡平均值為(40.72±3.12)歲。兩組基線比較差異相當,可進行下一步比較(P>0.05)。兩組患者均由臨床確診為耳鼻喉疾病患者,并且進行了手術治療。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告誡患者術前應該注意的相關事項;對個人飲食、生活習慣以及用藥事項進行指導,叮囑患者應遵醫囑服用藥物;同時給予患者術后并發癥的預防,以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上述同,并進一步加強心理護理措施,具體如下:護理人員應主動以親切、友好的態度接待患者,并向患者及家屬介紹醫院病房環境、主治醫生以及護理人員等相關信息,以消除患者多醫院的陌生感。同時多與患者溝通交流,及時解決患者的合理需求,以拉近護患之間關系,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增強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對于產生負面情緒的患者,對此,護理人員可主要與患者交流,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及原因,繼而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的顧慮,增加患者對治療的信心。術后告知患者相關護理知識,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緒,減少不良情緒引起的應激反應,以減輕術后疼痛癥狀。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心理狀態和疼痛評估評估: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來評估心理狀況。SAS評分標準: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SDS評分標準: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評,72分以上為重度抑郁。采用數字等級評定量表(NRS)評估疼痛程度,評分標準: 0-10分,0分表示無任何疼痛,10分表示疼痛劇痛,無法忍受。(2)護理滿意度:運用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評測,總分100分,評分等級包括非常滿意級別(≥90分)、基本滿意級別(70-89分)、滿意級別(60-69分)、不滿意級別(<60分)。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項目所涉數據精準于SPSS22.0中錄入,計量資料應用( )予以表示,計數資料應用(%)予以表示,分別施以t與χ2檢驗,以P<0.05證實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SAS評分、SDS評分、NRS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的SAS評分、SDS評分及NRS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各項評分均比護理前有所降低,但觀察組護理后的評分低于對照組,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與對照組滿意度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耳鼻喉部疾病的發生較為復雜,通常表現為多變性與多疼痛部位等癥狀,尤其是長期鼻部疾病,直接影響患者的心理情緒及生活質量,使患者產生嚴重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隨著患者對身心健康的意識不斷增強,患者對醫療護理服務也有一定的期望,對護理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護理措施在耳鼻喉部手術患者術后恢復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3-4]。而傳統護理只注重手術準備工作及術后藥物治療為主,無法從根本上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負面情緒直接影響患者體內內分泌的調節,從而增強疼痛程度,不利于患者恢復及預后。因此,及時有效地對耳鼻喉部手術患者術后心理護理干預,可明顯減輕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5]。
本研究加強對觀察組進行心理護理,主要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醫環境、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提高患者治療信心、消除患者心理壓力等措施進行護理。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SAS評分、SDS評分、NR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以及術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評價,整體效果較為理想,因此,心理護理可在臨床耳鼻喉部手術患者術后護理中積極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雪霞. 心理護理干預在減輕耳鼻喉部手術術后疼痛程度的應用價值研究[J]. 中國實用醫藥,2019,14(09):185-186.
[2]謝華,刁兆紅,趙金偉. 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在耳鼻咽喉部手術術后的應用研究[J]. 中國社區醫師,2020,36(18):129-130.
[3]劉欣. 心理護理在減輕耳鼻喉部手術術后疼痛程度的應用效果[J]. 中國醫藥指南,2020,18(27):154-155.
[4]張友文. 心理護理在減輕耳鼻喉部手術術后疼痛程度中的應用分析[J]. 中外醫療,2018,37(05):173-175.
[5]胡蕾. 耳鼻喉部手術患者圍術期的心理護理[J]. 健康研究,2017,37(02):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