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努爾?阿布力米提


摘要:目的研究心內科門診患者實施個體化心理護理時的價值。方法2019年3月~2020年12月,選取71例我門診心內科患者,以擲骰子法分為I組(n=36例)和II組(n=35例),II組依照常規護理,I組采取個體化心理護理,比較兩組滿意率和護理質量。結果 I組滿意率為97.22%,高于II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I組護理質量明顯優于II組,數據對比有差異性(P<0.05)。結論 針對門診輸液室采取個體化心理護理,可提高滿意率和護理質量,并能降低患者負性情緒,有應用價值。
關鍵詞:個體化心理護理;門診輸液室;病人滿意度
隨著人體年齡增長,老年人群臟器功能會出現衰退,尤其心肺功能的衰竭對于他們日常生活質量的影響極其嚴重[1]。再加上很多患者由于自身生活節奏較差,飲食不規律,也導致心內科疾病成為當前臨床中高發的疾病。一般在心內科疾病的治療中,需要定期前往門診進行復診,而門診良好的護理服務質量,往往能夠對病情的控制起到一定作用。因此在本文研究中重點對個體化心理護理措施展開深入研究,為后續提供參考意見,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9年3月~2020年12月,納入71例我門診心內科患者,以擲骰子法分為I組和II組。I組男女例數之比為19:17,年齡19~82歲,平均(55.25±10.44)歲;II組男女例數之比為18:17,年齡22~79歲,平均(55.73±10.22)歲。比較性別、年齡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II組選擇常規護理,首先在患者入院后應當有護理人員詢問患者的病史,同時統計他們的用藥情況,并開具相關的檢查,并結合患者的具體疾病發展情況來推薦藥物,并定期前往醫院展開復診。
I組采取個體化心理護理,具體內容為:(1)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當熱情予以接待,并對患者進行親切問候,引導他們按照就診號有序的展開就診,同時加強護患間的溝通,使之緊張、焦慮情緒得到緩解。(2)在患者復診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加強對不同患者疾病的介紹,但是在減少疾病過程中,需要盡可能的減少醫學用語的使用,盡可能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介紹,尤其在談話過程中,重點對患者的心理進行干預,比如很多患者往往對自身的疾病十分擔心,所以需要結合患者疾病,向其介紹規范用藥對于病情控制的重要性。而一些焦慮緊張情緒嚴重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多站在可康復的角度為他們說明治療進展,使之以輕松愉悅的心情展開治療,對于康復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3觀察指標
⑴滿意率指標為滿意、良好、一般、不滿意。
⑵護理質量評級標準:以我門診自制量表打分,共分為門診環境、用藥安全、操作技能、護理態度四項,各項25分制,分數越高,質量越好[2]。
⑶在護理前后對比SAS、SDS評測表評價,得分高者表示負性情緒越嚴重。
1.4統計學分析
以SPSS20.0處理,滿意率以[n(%)]表示,行X2檢驗;護理質量和負性情緒以( )表示,行t檢驗。P<0.05時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滿意率對比
I組滿意率為97.22%,高于II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護理質量對比
I組護理質量明顯優于II組,數據對比有差異性(P<0.05)。見表2。
2.3負性情緒對比
兩組護理前負性情緒得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心內科患者由于年齡普遍較大,他們由于個人文化程度,所以對自身病情的認知程度相對較低。很多患者在發病后由于擔心疾病的發展,就醫期間容易出現較為嚴重的緊張焦慮等抑郁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如果無法得到有效緩解,將進一步導致機體呈應激狀態,會降低其免疫力[3]。
在本文研究中,I組滿意率高于II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I組護理質量明顯優于II組,數據對比有差異性(P<0.05)。具體分析為:選擇個體化心理干預時,當患者入院后可以與護理人員通過談話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有效干預,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同時防止患者入院時產生消極情緒,對于疾病的治療也會產生一定影響。除此之外,在選擇個體化心理干預時,也能夠通過有效的護患溝通,使患者的心理障礙得到緩解,尤其在入院檢查時,使患者能夠充分感知到被重視,這對于提高內心舒適度而言具有積極意義,最終降低負性情緒。
綜上,針對門診心內科患者的護理中,采取個體化心理護理措施,可提高滿意率和護理質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曹琳, 杜密, 馬紅娟. 人性化護理在心內科冠心病監護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 貴州醫藥, 2020, 44(5):2.
[2]韓靜, 李洪杰, 霍霞. 優質護理應用于心內科服務中的臨床效果評價[J]. 重慶醫學, 2020, 49(S01):2.
[3]李紅燕,張紅艷,任占芬,等.基于互聯網的正念減壓療法心理護理在炎性關節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全科醫學,2019,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