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于海軍

山東省滕州市倉溝眼科醫院眼科主任
王旭,山東省滕州市倉溝眼科醫院眼科主任,堅守眼科一線30余年。多年來,他勤勤懇懇,加班加點,用精湛的醫術贏得患者的認可和同行的尊敬。
眼科醫生被視為光明的使者。從醫這些年,王旭為成千上萬的病人解除病痛之苦,不僅點亮了無數人的視界,更點亮了無數患者心中希望的光芒。
王旭至今還記得一位中年婦女就診時的樣子,“來的時候表情非常恐慌,不斷問,自己眼睛是不是瞎了,還能治好嗎?”
王旭檢查后發現,病人患的是“急閉青”,一夜之間雙眼視力下降到僅有光感,眼壓很高,且伴有頭疼。
王旭當即為患者進行治療,降低眼壓,同時安慰她,避免焦急、煩躁情緒影響治療。經過積極有效的治療,患者眼壓很快降了下來,視力恢復,激動得淚流滿面。王旭說,服務患者,尤其是眼科患者,醫生要心中有愛,讓患者感受到醫者仁心。
前幾年,滕州當地一個青年左眼視力受損,到多地多家醫院就診,都被告知沒有治療價值。后來,這名年輕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找到王旭。
“來的時候,患者心情沉重,拿出一大疊檢查單。我發現他有較重的白內障,有光感反射,結合他帶來的病歷和問診情況,反復思考后告訴他,術后有提升視力的可能。”王旭說。
青年有了一絲希望,決定嘗試接受治療。檢查、測量、手術,第二天換藥查房時,見到王旭,病人家屬突然跪了下來,連說是王醫生給了他們光明。
還有一名青年女性,雙眼很多年都看不清物體,孩子又不在身邊,因為家境貧窮,一直沒有錢治療。直到醫院開展復明活動,她才有機會做手術。
做完白內障手術后第二天,這名患者在病床前哭著說,醫生救了她的命,以前看不見東西的時候,覺得活著沒意義,是王旭為她點亮了心中的希望。
作為眼科醫生,王旭的行醫準則是“對病人負責”。王旭常對科里的同事說,責任是為醫者工作的準繩,應該用百分百的耐心和愛心對待每一位患者。
給貧困患者做檢查時,王旭盡可能地讓患者花最少的錢得到最好的治療。每診治一位患者,他都會從病患的角度思考問題,給出最優治療方案。
從事眼科工作以來,不知道有多少次,王旭放棄了自己的休息時間,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加班加點,忘我工作,只因病人希望早點恢復視力。
作為一名醫生,王旭敬畏生命,把患者當成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熱情耐心,不厭其煩地答疑解惑。他數十年如一日,從未與病人發生任何不悅,醫患關系和諧,他還常常拿自己的工資幫助貧困病人。
如今,身邊有些年輕人不愿從事醫務工作,在王旭看來,醫生是一個高風險職業,醫治過程中有許多不可預測的風險,可能會遭到病人埋怨,甚至投訴,醫患關系如果處理不好,還會惹來麻煩,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年輕人的擇業觀念。
王旭說,選擇了這個行業,就是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關心患者,踏實工作,服從組織安排,盡職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以優良的敬業精神、高尚的醫德,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為社會創造價值。
王旭所在的倉溝眼科醫院,是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眼科醫院技術合作及遠程會診醫院。近些年,由他帶領的眼科醫療團隊,在治療白內障方面不斷探索。
“白內障微切口+折疊人工晶體植入術、難治性青光眼引流閥植入術、一次性淚道再通管植入術等都有良好的效果。”王旭說,每年數以萬計的患者慕名前來就診,醫務人員的真誠服務和先進的診療技術,為不少眼疾患者免去了開刀之苦。
早些年,王旭從事的是內科工作,隨著醫療體系的改革,出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層醫院門診量逐漸減少,醫院為了生存發展做了調整。
從醫這幾十年,王旭常常會想起自己剛參加工作時的情景,“剛進入眼科的時候什么都不懂,白天看老大夫怎么跟病人問診、如何正確使用檢查儀器,晚上看借來的眼科醫學書籍,著迷的時候晚上做夢都會夢到給病人做手術。”王旭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較短時間的學習,很快就能獨立工作。
近年來,眼科器械不斷發展,診療條件逐年改善,王旭深深體會到,要想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必須掌握過硬的技術,他從未放棄過任何學習和進步的機會,不斷提升自我,盡心盡力做好每一例手術。
每年,王旭要參加大大小小多場眼科學術會議,這不僅豐富了他的知識、拓寬了視野,還提高了治療能力,積累了大量經驗。王旭說,只有不斷提升自己,才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眼科診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