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王迪

生娃沒人帶、帶娃成本高、托育服務貴……如今,如何提升年輕夫妻的生育意愿,成為亟待補齊的民生保障短板。
全國人大代表、臺盟廣東省委會副主委、暨南大學教授盧馨和她所在的課題組,通過對110多個國家的鼓勵生育政策進行系統梳理、統計和分析后發現,帶薪休假是目前各國應用最廣泛且行之有效的措施,其次分別是津貼補助、托育服務、保障就業權益、稅收減免。
“全方位、系統性地推進帶薪休假,尤其延長男性陪產(育兒)假、鼓勵男性參與育兒,并建立靈活的休假制度,是提高職業女性生育意愿、落實全面三孩政策的重要保障。”盧馨對《民生周刊》記者說。
目前,各地規定的女性產假大多是128~158天,男性陪產假大多是15~30天。三孩政策實施以來,各地陸續推出育兒假,截至目前,至少有25個省份完成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修訂,育兒假假期天數多集中在每年5~15天。
盧馨調研發現,雖然各地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均規定,在陪產假期間,休假員工享有與在職員工同等的待遇,工資獎金等待遇不變,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男性員工陷入“有假不能休,有假不敢休”的尷尬處境。
在盧馨看來,一方面,男女產假和陪產假天數的巨大差異,導致男女員工因生育對工作造成的影響程度進一步拉大;另一方面,男性在撫育子女過程中的缺位,不但不利于家庭和諧,而且往往給孩子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性格缺陷。
因此,為了減輕女性在職場上的就業歧視,鼓勵夫妻共同承擔育兒責任,盧馨建議,各地區應適當延長男性陪產(育兒)假期時間,并從法律制度上保障落實到位。
盧馨提出建立系統的陪產假制度查詢平臺。一方面,有助于勞動者了解產假制度的信息,推動信息透明化,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另一方面,政務平臺也可以此為契機,搭建勞動者與政府溝通的橋梁,及時糾正產假制度中暴露出的問題與不足,不斷完善產假制度,并推進落實。
此外,盧馨認為,因男性勞動者休陪產(育兒)假帶來的損失,不應由用人單位一方承擔。“政府應通過生育保險、稅收減免、人力補貼等方式,減輕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生育成本分擔上的矛盾,實現社會共擔生育成本。”
“目前,我國產假政策的權利主體主要是母親,而且在政策立法上也強調母親在家庭育兒中的傳統責任。”在盧馨看來,這無疑加劇了女性因生育在職場遭受就業歧視的問題。
《2020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58.25%的女性遭遇過“應聘過程中被問及婚姻生育狀況”,27%的女性遭遇過“求職時,用人單位限制崗位性別”。
探尋造成職場中性別不平等的主要原因,63.98%的職場女性認為,“生育是女性擺脫不掉的負擔”。
上述調查報告顯示,當前女性與男性的整體收入差距,已由2019年的23%縮短至2020年的17%,且67.98%的受訪者認為女性可以勝任公司高層。
“以上結果說明,女性在職場中的工作能力正逐步展露。”基于以上考慮,盧馨提出,在延長男性陪產(育兒)假的基礎上,鼓勵夫妻靈活休假,合理分攤夫妻在育兒過程中的責任,提高男性對育兒活動的參與度,進而緩解勞動力市場的女性就業歧視,增加職業女性的生育意愿。
在具體操作上,盧馨主張建立產假分割、共享的靈活休假制度。她舉例,在瑞典,孩子滿8歲前,父母有權享有共計480天的育兒假,其中母親和父親各自專屬享有60天,其余360天由父母共同享有,自主安排。
“產假的分割和共享必須與用人單位協商,并與用人單位達成協議。此外,對產假的分割次數與共享條件進行限制,比如可進行一到兩次分割等,避免因頻繁分割產假而對企業造成用工成本大幅上漲。”
盧馨認為,通過建立夫妻靈活休假制度,賦予勞動者在享受相關假期權利方面的靈活性,為全面三孩政策的實現構建良好的社會環境。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減輕家庭養育負擔”。
通過實際調研走訪,盧馨發現,目前我國托育服務市場仍處于初步供給階段,缺乏統一的托育服務規劃體系,普遍面臨選址難、辦證難、專業從業人員缺乏、運營成本高等實際問題。在她看來,短時間內單純依靠政府投入,難以實現我國托育服務的規范化、專業化。
她建議,鼓勵有條件的單位針對本單位女職工0~3歲的幼兒設立托育場所,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尤其調動國企、社會、資本等各類主體積極投入托育行業。
以實地調研過的廣東某托育中心為例,盧馨介紹,該托育中心采取“公建民營”運營模式,由其母公司與某單位合作,某單位免租提供場地,專業運營團隊進駐負責前期的籌備和日常運營,在學費上給予本單位職工子女優惠,優先滿足職工子女需求,剩余托位對外面向附近社區乃至社會公開招生。
“這種模式既解決了托育機構的場地問題,又可以為單位職工乃至附近居民提供優質的托育資源,對大型企事業單位設立托育場所提供借鑒。”盧馨說。
一個和睦融洽舒適的家庭,離不開家務勞動中創造的無形價值。盧馨呼吁,全社會要承認、尊重家務勞動價值,并從制度上加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