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航
融創中國華中集團有限公司,湖北武漢 430000
2015年,《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的正式頒布,標志著我國的工業水平正在朝著工業4.0的時代邁進。這源于我國前期打下的堅實基礎。這份堅實的基礎在鑄造了我國工業技術底蘊的同時,也在全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工業廠房遺址。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城鎮化進程進入了加速期,大量的工業遺址被拆除、被破壞,直到進入21世紀,我國才將工業遺址納入文物保護序列。
另一方面,根據我國城鄉建設部最新發布的數據,截止到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3.89%,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超大型城市在不斷擴張自己的版圖,這些過去的工業遺址正被不斷被囊括進城市的核心版圖之中,其破舊、荒蕪的形象不符合現代綜合體城市的要求,亟須在對其進行有效保護的同時,進行改造升級。由于其內部所蘊含的歷史價值,文旅化的改造方向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
對于工業遺址改造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從建筑學的角度展開的,陳圣泓(2007)認為工業遺址的改造不應該像歷史遺跡那樣,只強調對其保護,而應該是在盡可能保護場地特性的基礎上,通過轉換、對比等建筑手法將其重構,形成適合現代發展需求的空間。對于工業遺址旅游方面的研究,Edwards和Lourdes認為,對社會變革的“記錄性”及“作用性”才是工業遺產的存在意義。
1890年,由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在武漢市漢陽區動工興建的漢陽鐵廠,是當時中國第一家鋼鐵聯合企業,該廠的建立被視為中國工業覺醒的標志。1911年受辛亥革命的影響而停產,新中國成立后,漢陽鐵廠并入武漢鋼鐵集團?,F存的建筑則是1953年鐵廠回遷武漢后重建。廠區的生產活動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停滯,1999年起成為琴臺鋼鐵市場,反復經歷著保護與開發的博弈。
2018年1月,漢陽鐵廠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在漢陽鐵廠的舊址上,現存建筑物留存有17處,建筑現狀面積約6萬平方米(見表1)。

表1 漢陽鐵廠建筑物清單
同時,漢陽鐵廠的遺址上還保存了17處構筑物,例如水塔、煙囪等,這些構筑物不具備建筑體的功能,但其形態各異的造型和體態,極具保護價值,能夠為項目點綴起濃郁的工業場景和文化感受,提升游客整體游逛的氛圍。
漢陽鐵廠的文旅化改造方向應該充分參考所在區位的政策引導,在項目開發的初期,充分接收政策紅利的扶持,度過前期的扶持階段。
漢陽鐵廠所在的武漢市漢陽區政府發布的漢陽區產業地圖,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為漢陽區下一個要打造的百億產業集群。同時,從項目所在整個武漢市的區位來看,本項目應該抓住武漢市大力發展琴臺中央文化藝術區的歷史時機,堅決朝著文旅化的改造方向前進。
從國際發展的角度來看,武漢于2017年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定為全球創意城市網絡“設計之都”,成為繼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國第四個設計之都。在此項目內導入創意設計資源,讓游客們充分體會到創意設計之美在世界級工業遺址之上,重新嫁接新的國際設計之都理念,是對過去工業遺產的一種精神繼承,更是為工業遺產煥發新的生命力尋找到一條可以探索的解決思路。
文旅項目的健康運行,除了注重頂層設計層面的規劃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充分調研市場能否支撐項目的良性運轉,筆者從以下幾個角度來進行剖析。
首先,從項目的可進入性來看,漢陽鐵廠地處武漢市二環核心區內,五橫五縱立體式交通路網,直通武漢三鎮;公共交通方面。項目周圍已具備完善的交通網絡,通達性非常優秀。
其次,該區域1.5公里范圍內住宅人群12萬人,3公里范圍內有住宅人群28.4萬人(依據周圍已交付住宅項目的戶數進行粗略估計)。項目周邊區域以居住功能為主,發展較為成熟,人口密集度高,具備良好的商業和旅游項目的發展基礎。
為了驗證此次改造思路的可行性,筆者還對一些相關的資源方進行了深度訪談(見表2),訪問的重點關注于入駐意愿與對于漢陽鐵廠文旅化改造思路的看法。

表2 訪談對象列表
對于產業類資源的訪談,得出以下幾點結論:文化創意類、廣告傳媒類的企業行業發展較為成熟,承租能力較強;相較于金融、法律等行業偏好于高端甲級寫字樓而言,創意設計類企業對于工業遺址舊改類物業的偏好更強;這類企業都比較看重區域政策的導向性,是否支持文化創意類企業發展,同時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對于他們的發展也有著很大的幫助;訪談過的企業都非??春脻h陽鐵廠所具備的文化基礎,入駐意愿都比較高。
對于藝術類資源的訪談,收獲了以下幾點建議:漢陽鐵廠是非常重要的工業遺址,在過去其歷史地位被嚴重忽視,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又是,應予以傳承并提升;應該與湖北本地的文化藝術類資源展開全方面的合作,并通過承辦各類藝術展、設計展等擴大項目的影響力。
對于商業類資源的訪談可知,文創、體育、書店、咖啡等商業品牌均對本項目表示了非常高度的關注,入駐意愿強烈。
綜合政策端、市場端和需求端的分類研究,筆者認為漢陽鐵廠的文旅化改造,文化是其核心優勢,絕不能將文旅化的改造局限于浮于表面的搭建工業遺址公園,導入游客參觀為目的;而要在向工業遺址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煥發出新的活力。結合目前各級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及制定的產業方向,應該將文化旅游、文創產業和商業休閑導入該項目之中,使其同時具備旅游、產業和商業的功能,這三者之間又能形成新的生態循環,彼此相互促進,最終搭建起一個華中地區開放型、復合型的文旅地標和文創產業高地。
工業遺址要想重獲新生,必須是政府推動、社會需求、企業意愿共同努力才能達到的結果,因此工業遺址的改造必須是遵循政策對于舊改物業的要求和指引,必須充分調查當地消費人群所缺乏的供給,必須充分考慮到擬入駐企業的需求;以政策扶持項目初期的發展,以入駐企業來吸引游客,以游客消費來維持項目健康運行。最終,在推動城市經濟發展和工業遺產復興的同時,營造文化藝術氛圍,推動創新發展和國際交流,為城市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工業建筑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它是城市發展的見證,承載著許多社會記憶,對一些廢棄的舊工業建筑進行保護再利用,不僅保留了工業時代的痕跡,同時也保留了城市的記憶。工業遺址旅游不同于景觀旅游的特點在于,他不僅能夠讓游客遠遠的瞻仰這些歷史遺跡,還能能夠通過一些創造性的手法賦予這些歷史建筑以新的活力,可以預見到隨著中國工業制造能力的不斷更新換代和中國城鎮化率的不斷提升,這樣的項目會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們面前,這其中如何保證工業遺址旅游能夠健康穩定的運行下去是下一階段非常重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