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福慶 全麗娜 虞 游
東北林業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隨著經濟的發展,旅游業逐漸成為國家間合作的重要領域。我國同俄羅斯、韓國在旅游業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早在2000年, 俄羅斯和中國就簽署了關于旅游團互免簽證的政府間協議,這大大促進了團體游客流量的增長。中韓自1992年建交以來,兩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和交流。
中國與俄羅斯的旅游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時期,1988年7月,中蘇兩國政府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關于雙方公民相互往來的協定》,隨后黑龍江省黑河在全國邊境地區率先開通與蘇聯阿穆爾州布拉戈維申斯克市之間的“一日游”項目使蘇聯成為中國最早開展跨境旅游的國家。
近幾年,中國與俄羅斯兩國文化間的交流互鑒,極大推動了兩國之間旅游業的發展,由此大幅提高來華旅游游客數量。俄羅斯的建筑,文學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北極圈旅游等大大吸引著廣大中國游客。根據俄羅斯聯邦國家統計局材料,中國游客大部分參觀的地方是莫斯科,圣彼得堡,伊爾庫茨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喀山,貝加爾湖。據俄羅斯“世界無國界”旅游協會數據,2019年前9個月,赴俄中國游客數量高達120萬人次。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去俄羅斯感受異國風情和歷史文化古跡。
自2008年中韓兩國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至今,兩國旅游業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近幾年,在韓劇與韓國綜藝等韓流的影響下,韓國的美食,服飾,美妝也大大吸引著中國的游客。根據中國旅游局公布的統計數據,國人出境首站按人數排序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韓國一直處于前五名的位置。
同時,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秀麗壯美的自然景觀和獨具特色的美食也深深吸引著俄、韓兩國人民。例如:北京的八達嶺長城,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海南三亞等中國旅游景點,頻頻出現在韓國與俄羅斯各大旅行社的宣傳材料中,而且很多旅行社把到中國旅游線路作為宣傳重點。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和韓國人登上了長城,觀賞了天壇,漫步中式園林,來感受中國各地不同民族的特色、傳統節日和自然景觀帶來的視覺、身心的多重享受。各國游客來華旅游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除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名勝古跡和美食之外,近幾年,我國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提升旅游領域多樣性。例如極地旅游,中國保健旅游,紅色觀光等,除此之外兩國還舉辦了各種與旅游相關的論壇和學術交流活動。中俄旅游合作形式也從單一向縱深發展,在兩國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由國家和省級層面合作向二、三線城市推進,由邊境地區先行嘗試向內陸更大范圍延伸。
旅游業的發展促進了旅游人數的增加,帶動了新的經濟發展,同時也產生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旅游業發展推動文化傳播,同時,外宣翻譯也顯得尤為重要,外宣翻譯的質量將直接影響文化傳播的效度,下面具體論述旅游領域外宣翻譯中存在的問題。
1 外宣翻譯文獻匱乏
盡管現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赴華旅游的游客們借助網絡上的海量信息可以便捷、快速獲取漢語語言方面的知識,了解中國文化。但是這些遠遠滿足不了游客在真實旅行過程中所面臨的語言障礙。
以譽為“東方莫斯科”的哈爾濱為例,在哈爾濱市著名的景點、車站等地幾乎見不到俄語標志,其中,最著名的中央大街步行街景觀區,無論是路牌還是老字號商鋪都罕有俄語標志,取而代之的則是漢語拼音與英文的“混合體”。著名旅游景區漢語、韓語和俄語三語介紹匱乏、路牌的韓譯名、俄譯名的缺席將嚴重影響游客的體驗。
2 中譯外拼寫、語法錯誤

3 景區相關譯名不統一

在飲食文化方面表現特別突出,國內飲食文化、住宿文化與國外有著較大的差別,比如國內美食偏辛辣,住宿區難以使用歐式電器,俄國人忌諱13等,交流中也會出現一些尷尬的誤會。赴俄旅游的中國游客不習慣氣候和飲食,盡管俄餐獨具特色,但是外國游客無法短期內習慣這種飲食特點,當然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是文化差異帶來的困擾。
從事旅游業,服務業者對俄韓背景文化知識的缺乏也嚴重影響游客對中國的印象。以黑龍江省為例, 2006—2014年間,黑龍江省累計接待外國游客1396.8萬人次,其中,接待韓國人116.97萬人次,占黑龍江省接待外國人總數的8.37%,位居俄羅斯之后,為黑龍江省的第二大入境客源。
哈爾濱市內現有多家韓餐店,但是眾多韓餐店分不清韓食和日食,分不清“壽司”和“紫菜包飯”的區別,或以兩種食物的混合體稱為“韓餐”來接待游客,這顯然是一種對文化的不尊重。此外,黑龍江省對韓交流主要以友城關系交流及安重根義士紀念等內容為基礎。但是在中央大街的講解翻譯中缺乏對安重根義士的介紹,中央大街仍存在著安重根擊斃伊藤博前所去過的理發店、照相館舊建筑遺址,但是在講解的文獻中無法查找。對兩國歷史文化的深入調查研究,完善景區介紹與翻譯,能大幅提高赴華旅游的俄、韓游客的數量,促進國家間的旅游合作。
外宣翻譯的發展不僅能促進兩國旅游合作的交流,帶動國家、地區文化的傳播,帶動旅游業的發展。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俄羅斯外交部外語高級培訓學院口語教研室主任塔季揚娜·謝苗諾娃表示,語言服務行業已經成為一種經濟產業,隨著中俄關系發展迅猛,翻譯工作也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外宣翻譯的完善可以更好地為外國民眾展現中國的文化與形象,能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想要中華民族文化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就需要重視對外宣翻譯工作的確切落實。景點名稱及講解是游客接觸到的第一道風景,是他們對景觀本身的第一印象,好的譯名對吸引游客注意力,提高他們的游覽興趣至關重要。
國內部分景區的講解詞的翻譯不夠專業,部分導游缺乏專業知識,當遇到不太了解的部分內容會按主觀想法添加講解詞或錯誤講解。翻譯沒有先例可以借鑒,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要求譯者進行獨創,譯者的理解偏差、認識程度的限制很容易造成翻譯過程中中國文化的缺失,這嚴重影響訪華游客對景區歷史的認知。當地導游的學歷不高也是一個重要問題,需要注重培養外宣翻譯方面的高級人才。
對從事翻譯行業的人員提高門檻,要求擁有專業的翻譯能力與職業道德。改善法律法規,嚴格規范對不合格翻譯進行修改,完善。景區的指示牌、解說需要請懂旅游行業的專業人士來翻譯。相關翻譯材料要經過反復校對修改方可使用。
新媒體是以數字傳輸為基礎、可實現信息即時互動的媒體形式,其終端顯現為網絡鏈接的電腦、手機、電視等多媒體形式。也就是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互動傳播的媒介。
在這個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新媒體可為旅游合作中的外宣翻譯帶來新的生機。上海交通大學蔣宏教授提出“新媒體是指20世紀后期在世界科學技術發生巨大進步的背景下,在社會信息傳播領域出現的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的能使傳播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加快、傳播互動性強、與傳統媒體迥然相異的新型媒體。”
從而可知,傳統外宣翻譯譯者可利用各種新媒體傳播平臺與技術,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和交互性強的特點,例如:利用景區介紹的微信小程序進行外宣翻譯的工作。這種平臺具有很大互動性,同時能克服距離的障礙。不僅幫助翻譯者更好地了解當地文化,同時可以采用統一化的翻譯術語,避免了術語濫用現象的發生。還可以在現今的疫情情況下有效幫助游客遠程體驗與了解景區。
近幾年,中國與俄羅斯,韓國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在旅游業方面的合作也在日益加深。在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的環境下,新媒體傳播推動外宣翻譯、旅游業的發展。為了推動旅游業進一步發展,我國應加強對專業翻譯人才的培養,規范景區相關翻譯的術語,統一翻譯的方法和策略。外宣翻譯的發展將促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發展戰略的實施,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有力推動中國與俄羅斯、韓國旅游領域深入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為經濟,政治領域帶來積極、良性的影響,有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