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華 王 浩 左麗君 楊正敏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民族傳統體育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50個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豐富多彩,其中以武術最為普及,龍舟競渡、高腳馬、打苗鼓、舞龍、舞獅、擺手舞等結合時令、節令開展的民族傳統體育也深受當地民眾的歡迎。其中有些項目已被列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競賽項目。湖南境內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各民族共有的,也有各少數民族特有的。吉首、花垣、鳳凰等縣市苗族武術中的八合拳、蚩尤拳、半手棍、竹條鏢、棒棒煙、鉤鉤刀等是十分罕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苗區、臘爾山、麻栗場、矮寨的百獅會驚險刺激;土家族的斗角、摔抱腰、抵杠等則是力量與智慧的較量,還有許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文體結合緊密,如苗族的團圓鼓、猴兒鼓、八合鼓,土家族的八寶銅鈴舞、毛古斯舞、擺手舞,白族的九子鞭、仗鼓舞等花樣多、技巧高、藝術特色濃厚,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湖南省簡稱湘,截止2020年12月,全省轄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共14個地級行政區劃。課題組通過查閱湖南省省、地、市的地方志收集湖南省境內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通過項目篩選整理出常德市境內流傳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51項、郴州市77項、衡陽市29項、懷化市115項、婁底市54項、邵陽市82項、湘潭市27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5項、益陽市19項、永州市67項、岳陽市66項、張家界市93項、長沙市47項、株洲市40項等。通過雷同項目處理,最后整理出湖南省境內流傳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共計 527項。
1.2.1 總體分布特征
湖南省擁有數量眾多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十分顯著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從地理區域分布的角度分析,許多項目分布在湘西少數民族聚居的區域。宏觀視角上,湖南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呈條帶形狀分布,呈現不均衡的特點(見圖1),具體表現在:(1) 湖南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地域上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特點,在南北方向上,南部地區最多,北部地區次之,中部地區分布最少。(2)在東中西方向上,西部地區最多,東部地區次之,中部地區分布最少。(3)從湖南全省的角度看,項目大多分布在西部欠發達地區,湘西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為集中;其次是南部瑤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
圖1 湖南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市域分布
從圖1可以看出, 湖南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主要分布于三大組團, 包括湘西地區、湘西南地區以及南部地區。(1) 湘西地區地處苗疆,歷史上與外界溝通不暢,本民族體育文化保存較好,且為少數民族聚居區,體育文化豐富多彩;(2)湘南地區是湖南省另一個少數民族聚居較為集中的地區, 本民族體育文化長期以來一直為本地區民眾喜聞樂見;(3) 湘中地區長期以來,以漢族為主,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相對單一。
1.2.2 市域分布特征
對湖南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空間分析,利用ArcGIS10.6中的Quantities進行可視化處理,給出湖南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市域分布狀況(見圖1),在圖中,市域的顏色由其所分布的項目決定,項目分布越多,色塊顏色越深。從圖1里可以看出,湖南省各州、市中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分布很不均衡。其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為集中,此外,張家界市、懷化市等市也較為明顯。
由圖2我們可以看出,在湖南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各州、市的湖南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差別比較大,最少的為益陽市,只有19項,最多的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124項。此外,邵陽市、永州市、郴州市、岳陽市等市以及常德市、婁底市、長沙市、株洲市差別不大。
圖2 湖南省各個市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數量
1.2.3 空間分布聚集區域分析
地理信息系統多采用“核密度估計法”來測量空間聚集區域。所謂核密度估計法認為:在空間的任何位置上都可能發生地理事件,但是地理事件發生的概率在不同的位置上是不同的。事件發生概率高的區域用密集的點表示;事件發生概率低的區域用稀疏的點表示。本研究采取核密度估計法,運用ArcGIS10.6軟件中的空間分析工具density,對湖南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核密度分析(見圖3)。
圖3 湖南省民族傳統體育分布核密度
由圖3看出,湖南省民族傳統體育形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張家界2個高密度圈,由此可知,人類生活所依賴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以及經濟、政治和民族心理等是影響民族傳統體育分布的主要因素。民族傳統體育是文化,本質上是人民對本民族文化在歷史的流轉中的一種延續,是一種活態傳承的文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傳統體育高密度圈的輻射范圍包括懷化市、婁底市。除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張家界市2個民族傳統體育核心圈外,民族傳統體育密度較高的地區還有懷化市、婁底市2次級核心區。
湖南的民族傳統體育產遍布全省。民族傳統體育的形成、流動和發展,和所在區域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長久以來,江河湖泊與深山狹谷對文化的作用截然不同,江河湖泊十分有利于人類的生存繁衍,同時也有利于文化的傳播和繁榮;而深山狹谷則相反,它常是人類避難的首選,也不利于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湖南地形為東西南三面環山,特別是湖南西部位于武陵山區腹地,溝深壑險,山高峰立。正是由于這些地理上的障礙阻隔,外人很少進入,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一些相對原始的文化得以保存;同時也構成了湘江文化圈、武陵文化圈、洞庭文化圈、雪峰文化圈、梅山文化圈等許多別具特色的文化區域,從而產生了各種特色鮮明的傳統體育項目。例如,土家族毛谷斯舞、舍巴舞等是土家族原生性文化的活化石。舍巴日供奉的是三個時期的祖先,展現的是本族先民特殊的風貌,毛谷斯所模仿的是尚未開化的人類初期的先祖形象。左右抖擺、旋腰送胯等性感動作,渲染原始初民們強烈的生殖欲望。從它們誕生起,雖經漫長歲月的洗禮,卻一脈貫之沒有多少變化。古代“血祭”、舅權制、原始分配制等遺風在椎牛中均可找到蹤跡。又如,人們在舉行舞龍活動時,先要舉行敬祭戲祖、祈求戲祖神靈保佑的儀式,這顯然保留了它們創立時的初始狀態。同時,湖南省又是一個水域發達的省份。湘水、資水、沅水、澧水為湖南省境內的主要河流。河流沿岸各鄉鎮盛行劃龍舟活動,每年的端午節期間賽龍舟活動達到高潮。
楚人的一個特點就是特別尚武。楚先民在強鄰的夾縫中圖生存,數以千年計;在窮鄉僻壤中求發展,數以百年計,不尚武便會滅亡。當時“巴人”“楚蠻”等少數民族,“篳路藍縷,處以草莽”,已濫觴了各自的武術。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習武一直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全族性保家護族的手段。不尚武就很難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宋代吳政堯所著《開遠橋記》記載,“梅山蠻”的少數民族“出操戈戟,居枕鎧弩”。東漢初年的兩次征討今湘西土家族、苗族先民,均大敗而歸。苗族同胞從秦漢至民國時期上下幾千年,從來沒有停止過斗爭。家家習武,全族練拳,蔚然成風。各少數民族均有本民族獨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的武術,其他如石擔、石鎖、射弩、斗角、扳手勁、扭扁擔、圍山打獵等,都是以尚武為目的而創造的傳統體育項目,并在軍事實踐和生產勞動中加以豐富和發展。
湖南省三面被山環繞,相對閉塞,而洞庭湖區是該省對外開放交流的窗戶和大門。歷史上,從洞庭湖區進入湖南的就有中原文化、楚文化、吳文化。“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里的民族傳統體育如芷江孽龍舞、城步吊龍舞、汝城香火龍、花垣接龍舞、雪峰斷頸龍舞、衡南七巧龍舞、洞井龍舞、平江九龍舞、炎陵三人龍、客家火龍等,盡管它們的形態各異,舞法不同,但又受歲月更替的浸淫,呈現出了—種內外交融的文化特征。它們身上既有吳、楚文化的影子,又有中原地區的文化氣息。
湖南省民族傳統體育呈團狀、帶狀分布,民族性和地域性顯著。主要表現為:一是從全省看, 湖南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呈組團狀, 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部、南部地區和東北部;二是從市域來看, 各市區間分布不均衡;三是從東中西部看, 湖南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數量上存在分布極不均衡的特點, 從密度上看,西部密度最大,中部密度最小,東部密度在中間水平, 空間分布狀況呈現出了西密中疏的特點;四從南北看,北部地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分布數量與密度均小于南部。有如下原因導致了湖南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空間分布差異:一是地理大環境的影響;二是當地民眾的民族性;三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地處交通閉塞的山區,受外來文化的入侵程度較少;四是多民族文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