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亮 潘 冬 劉徐徐
暨南大學體育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32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是黨中央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2017年7月始,黨中央、國務院先后簽署了相關協議和印發了發展規劃綱要。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應該真正用好地緣優勢,加強粵港澳產學研協同發展,為港澳與祖國內地共同繁榮,進一步消除制度銜接和文化等方面的障礙,這是歷史賦予粵港澳大灣區的特殊責任與國家使命。
圖1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分布圖
從文獻計量學角度和國內外研究動態來看,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發展作為新興事物與概念,其相關研究較其他體育領域,處于“文獻數量總體少、課題研究正進行”的態勢。民族傳統體育承載著“文化自信、民族認同、傳承弘揚”的三大使命,這三大使命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意義內涵相投,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本土文化的文化自信和青年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有著積極的作用。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是促進民族體育協同發展的高地,具有智庫引導、交流平臺、反哺未來的功能,對大灣區高校的研究,符合當前國家發展現實需要。本文運用SWOT分析法,分析民族傳統體育在大灣區高校協同化發展的優劣、機會和威脅,從而探討具體措施,提供對策和建議。
我國嶺南大地的自然地理環境表現為“丘陵廣布、河網稠密”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體系。廣東、香港、澳門自古以來同屬嶺南文化體系,它們陸海相依、同宗同源、民俗相近,有著獨特的地緣相連優勢和文化相通優勢。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了多民族參與、文化獨特又豐富的嶺南民族體育文化。在國家、廣東省及省內各地市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中,佛山詠春拳、惠州龍形拳、東莞莫家拳等拳術種類,另有嶺南舞龍舞獅、龍舟等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都被收錄其中。在近些年的香港影視作品中可以發現黃飛鴻、李小龍、葉問已成為大灣區影視界一個的文化象征,也是粵港澳民眾的精神寄托。在澳門,武術和龍舟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和競技水平,是澳門地區高校的優勢體育項目。除此之外,在近些年徐開才、馬明達等專家學者的推崇下,中國傳統射箭和中國短兵在粵港澳大灣區民間及高校的復興勢頭迅猛,拓展了大灣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種類,同時豐富了其內涵。
首先,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是高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手段。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追求精神文明及傳統文化,社會和學校領域均開始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然而,我國當代大眾體育、學校體育、競技體育的開展,很少含有中國元素的體育項目,民族傳統體育在這樣的大背景和大環境下被弱化。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起著“載體”的作用。因此,傳統文化的復興和回歸,民族傳統體育應首當其沖,這個過程即是建立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措施。其次,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有著較強的育人作用。高校,是我國未來人才的搖籃,其如何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從身體教育角度來看,民族傳統體育可以很好的滿足學生,對身體姿態、體能、肌肉力量及心理素質鍛煉的需求,甚至效果極佳。從德行修養角度來看,民族傳統體育自古以來重視傳承,重視尊師重道。練習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過程,是接受老師和前輩的教授歷程,不僅體現了老師前輩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也展示傳道授業解惑的莊重,因此“舉世不師,故道益離”也是在指導傳統體育過程中“尊師重道”。與此同時,從傳統文化知識角度來看,學生在練習民族傳統體育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對民族傳統體育某個項目本身的知識學習;(2)對與民族體育項目相關的古詩詞學習;(3)對民族傳統體育歷史文化的學習。
廣東高等教育體量龐大,香港多所高校躋身世界排名前50榜單,澳門在旅游相關學科專業發展較好。在“一國兩制”和港、澳地區特殊歷史背景下,港澳兩地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與內地有所不同,港澳地區高校教育呈現中西文化相結合的特色,同時也形成了各自的優勢。廣東、香港和澳門的高校享有地理和人文交流的優勢,對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事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應充分發揮三地教育資源各自優勢,構建優勢互補、聯系緊密、溝通高效、協調有力的高校體育合作機制。這樣不僅可以增進相互間的情感,而且起到教育傳承的功能。
由于粵港澳大灣區是“9+2城市群”,處于“一國兩制”的制度框架下,如果高校間進行大范圍的協同合作發展,在協調機制和具體實施上有諸多細節和問題需要溝通。作為三個獨立的行政區劃和經濟體,粵港澳大灣區是兩種體制、三個關稅區、三種法律體系的異質城市群,在經濟制度、行政體制、法律體系等方面不盡相同,同時高校辦學理念、政策、方法,師生的權力、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如何在不同的制度框架下進行交流合作、融合協同發展,需要大灣區成立相關領導機構,各方學校積極主動的籌備、協調、舉辦等各方面工作。
我國高校體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基本與大型綜合運動會和國際單項賽事的舉辦相吻合,處于“大型賽事導向”的模式。如2022北京冬奧會的成功申辦,我國北方多所體育院校開始設置冰雪運動方向專業,招收相關專業的學生。高校體育專項資金和專任教師的投入方向,與國際大型賽事接軌這是必然的趨勢,但這不可避免的忽視了沒有過多高級別賽事的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國內高校中除武術專任教師外,其他民族體育項目的專任教師相對較少。經過調研發現,粵港澳地區高校的舞龍舞獅、傳統射箭、龍舟等專任教師缺乏,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專項資金處于不足狀態,學校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更是整體較少、種類單一。資金不足及師資力量薄弱,勢必會阻礙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民族傳統體育交流與合作的腳步,不利于民族傳統體育在粵港澳地區的傳承和發展。
從過去的“珠江三角洲”到今天的“粵港澳大灣區”,嶺南大地在國家戰略的指引下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共同推進大灣區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隨著廣東省體育局關于《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發展框架 ( 稿 ) 》的出臺和落實,這些政策性文件的頒布為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協同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在政府及高校間的大力支持下,粵港澳大灣區高校體育資源能更好的進行交流合作、融合互補和資源共享。
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和文化背景相通優勢,粵港澳三地高校體育交流和合作由來已久,合作進程穩步推進,在研究機構、體育賽事、高校互訪方面都有著良好的交流基礎。研究合作機構是粵港澳大灣區高校間交流的引領者,在“華僑最高學府”暨南大學,先后成立了“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暨南大學華人華僑研究院、暨南大學澳門研究院等相關研究機構;另外在廣東省教育廳的指導下,廣州體育學院聯合廣東省內及港澳三地60多家單位,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體育教育與發展聯盟”,促進大灣區學校體育交流、合作與融合。體育賽事是契合粵港澳大灣區民心相通的著力點,“省港杯”足球賽、粵港澳大灣區“香港賽馬會杯”網球團體賽、粵港澳臺馬術團體賽等都是粵港澳三地融合比賽的代表;在“粵港澳大灣區體育教育與發展聯盟”的指導下,“粵港澳大灣區學生體育節”相關系列賽事已舉辦了兩屆,是目前唯一的高校體育賽事交流平臺;在高校互訪方面,廣東省高校每年都會派師生代表團到港澳高校進行互訪,參觀學習和學術、文化交流,同時也有很多教師學者進行三地間的參觀學習、學術研討、互訪回訪等交流活動。粵港澳大灣區高校間相關研究和合作機構、體育賽事、高校互訪活動,有著扎實的積淀和豐富的經驗,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協同發展,可以在此基礎上納入民族體育內容,并借鑒經驗開展工作。
近代以來,我國錯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拉開了距離。在改革開放打開國門后,我國經濟出現了飛速發展的局面,取得眾多新時代的發展成就,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我國經濟高度發達、開放程度最高區域。但與此同時,快速的經濟發展滋生了很多的文化發展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現代文化、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本土文化的不斷沖擊。在這種背景下,傳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化創新發展,是我們新時代的使命和應當肩負的歷史責任。
以奧林匹克現代體育項目籃球為例,籃球文化對我國高校的影響力極其巨大,NBA文化、CBA文化、CUBA文化、籃球周邊產品文化、球迷文化等,無時不刻影響著高校學生對體育運動項目參與的選擇。反觀民族傳統體育,除武術和龍舟外,許多項目未列入奧運會、全運會、大運會,因此高校會偏向支持在列的奧林匹克現代體育項目發展。年輕一代對這種小眾的、可接納度低的民族傳統項目認同感不斷降低,最終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額外的保護,這應該引發我們的深思。
圖2 SWOT矩陣策略圖
根據SWOT分析方法,可以構建為四種策略,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協同發展對策,可以通過發揮優勢、利用機遇、克服劣勢、排除威脅來進行分析。
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協同發展應該圍繞《規劃綱要》展開。作為綱領性文件,《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應共同推進大灣區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體育領域的交流和融合發展對粵港澳三地文化交流起到“橋梁”作用,制定粵港澳大灣區體育交流合作專項規劃,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發展,豐富體育交流合作形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廣東省體育局應該加快《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發展框架》的出臺和落實,為加快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體育事業發展做好理論引領和實踐指導。
素有“百年僑校”之稱的暨南大學,在開展港澳工作方面經驗豐富,設立了相關的研究合作機構,擁有眾多港澳臺僑校友及學生。使粵港澳大灣區相關政策落地生根,應充分發揮暨南大學的優勢,聯合三地高校建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交流協會和研究中心,積極開展校際民族傳統體育交流和學術研究,進一步拓展粵港澳體育交流合作的內容與深度。在滿足各方體育發展需求的條件下,推動多類型、多層次、全方位的角度,推動傳統體育賽事、學術研討、師生互訪等領域的深度交流合作。這樣有利于粵港澳三地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協同融合的流暢性、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
隨著“十四五”規劃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入發展,科研機構和高校學者加大了對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和城市基礎建設等方面,體育領域學術研究處于上升態勢,但其中民族傳統體育協同發展相關研究較為薄弱。學術溝通是廣大科技工作者交流思想、觀念和信息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是啟迪智慧,獲得靈感的有效途徑。首先,應在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搭建交流平臺的基礎上,開展“粵港澳大灣區體育協同發展”高峰論壇和圓桌會議,將民族傳統體育協同發展納入議題范圍;其次,華南師大體科院聯合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院、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即將在2021年10月舉辦線上“2021粵港澳大灣區體育學研究論壇”,此類線上論壇簡潔方便、耗費小、可行性高,無疑是學術溝通的優質選擇。最后,應將民族傳統體育內容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民族傳統體育體育專業課、公共體育課和選修課等課程,培養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為大灣區建設和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體育賽事活動是推動項目開展與普及的重要手段,也是參賽單位之間友好交流的重要契機。通過體育賽事活動,可以為粵港澳大灣區高校交流合作、協同發展提供平臺,可以增強三地學生的競技交流、文化交流、學術交流等,也可以為進一步協同發展奠定基礎。大灣區高校應舉辦一系列有傳統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賽事,即綜合性高校民族體育運動會、單項民族體育賽事、趣味民族體育賽事、嶺南特色民族體育賽事等精品賽事活動。例如,在此前已舉辦兩屆的粵港澳大灣區學生體育節賽事活動上,增添民族傳統體育相關賽事,如武術比賽、傳統射箭比賽、舞龍舞獅比賽、龍舟單項賽等,同時各高校可采用“輪值舉辦方式”來舉辦單項民族傳統體育賽事;值得一提的是,各高校也可舉辦帶有趣味性的民族傳統體育賽事,例如傳統弓攻防箭比賽,運用其趣味性和競技性來吸引內地與港澳臺僑學生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興趣。民族體育賽事的舉辦,勢必會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發展,形成水平較高、影響較大的粵港澳體育產業交流合作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