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穎 姜 娟 王 月 劉曉蕾 趙梅洱 白 梅
1.云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2;
2.沈陽體育學院武術與舞蹈學院,遼寧 沈陽 1101023;
3.北京體育大學中國武術學院,北京 1000844;
4.云南民族大學校醫院,云南 昆明 6505005;
5.北京體育大學藝術學院,北京 100084
“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在當前歷史條件下,從我國人才培養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出發對青少年學生提出的基本希望和要求。教育部逐年修訂《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時始終堅持健康第一,要求各級部門在學生體質測試管理工作中著重強化其教育激勵、反饋調整和引導鍛煉的功能,著重提高其教育監測和績效評價的支撐能力。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近視、肥胖、內分泌失調、頸椎病、抑郁癥,甚至高血壓的發病率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升高趨勢,健康隱患不可小覷,積極思考大學生體質健康管理模式是否符合新形勢的需要刻不容緩。
因國民健康問題導致醫療費用不斷激增而間接影響生產力,美國最早提出了“健康管理”的理念,之后在歐洲國家迅速發展。“健康管理”是在建立預防為主的現代健康理念和創新管理模式驅動下產生的,以促進人人健康為目的,對個體或群體的健康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評估、跟蹤,并提供健康咨詢和指導,它是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全過程。日本的“健康管理”上至國家、下至民間皆做出了積極響應,上萬名從事健康管理的專業人員為居民提供健康服務,并對疾病的防治起到了干預效果。
我國對“健康管理”的研究與運用近幾年呈現出漸熱之勢,隨著一系列促進體質健康相關意見的頒布,使全民健康上升到了戰略高度。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其中明確指出確保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鼓勵支持孩子參加各種形式體育活動,培育1-2項體育運動愛好,引導孩子從小養成良好鍛煉習慣”。201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達《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強調“健全國家監測制度,未達體質健康合格標準的學生,不得發放畢業證書”。大學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未來主力軍,其體質健康水平不僅與自身身體健康和學習能力密切相關,也是國家全民體質健康的重要基礎。然而迄今為止,我國高校將大部分資源投入到學校應試教育中,對學生健康管理的投入較少,甚至無法維持。
實施《標準》測試的初衷,是在監測國民體質健康的同時,讓學生也能準確了解自身體質的薄弱環節,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積極鍛煉加以提高。但就目前每年一次的校園體質健康測試來說,大多流于形式,學生在測試前的“惡補”和“突擊”鍛煉對測試評價并未顯現出預想的效果,相反使運動損傷和健康風險增加。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發展和成熟的關鍵時期,軀體形態發育速度放慢,生理機能、身體素質和適應能力達到較高水平,心理活動日趨穩定成熟,但由于剛脫離了父母“掌控”,他們又表現出放縱、任性、沖動、責任感不足的一面,晝夜顛倒、貪戀游戲、三餐不節、四體不勤的現象不是個案。據調查發現,“大學生爆發力、耐力、肺活量等指標均有下降,整體近視率、肥胖學生比例明顯增加”,大學生體質健康堪憂。
2.1.1 大學生生命觀教育欠缺
生命觀是指個人看待生命過程、意義、價值的觀點,它的形成與啟蒙教育、原生家庭、人際關系、社會影響等多因素相關。“九零后”和“零零后”的大學生出生在應試教育蔚然成風的年代,充分利用節假日投擲重金加入補習班,使一個家庭為了培養一個大學生幾乎傾盡全力,過度關注考試成績而忽略生命教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調查中,問及學生“你了解自己內臟的位置和功能嗎?”36%的學生回答不了解,42%的學生回答了解較少,18%的學生回答了解大部分,只有4%的學生回答很了解。可見,在身體層面的自我認知上,大學生普遍是忽略和欠缺的,這對他們如何看待自身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2.1.2 大學生身體活動不足
運動鍛煉是塑造形體、強健體魄的良方,但便捷化的外賣服務、信息化的網絡溝通、無律化的生活方式,加上懶于運動的常態,導致大學生心肺耐力下降、肌肉力量減弱、柔韌性變差,導致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惡性腫瘤等慢病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而長時間臥床和久坐也成為誘發慢病的主要因素。
高校推行學分制改革以來,大學生公共體育課大多以選課的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的項目特征,但意外的是,學生在選課的時候優先挑選“給分高、要求松的老師”,其次挑選“自己的優勢項目”,再次挑選“想去嘗試學習的項目”,最后才是“自己不擅長的項目”,這勢必造成選課動機錯誤、體育項“偏科”,致使自己擅長的項目與欠缺的身體素質不匹配,體質的弱勢方面得不到有效提高。
《標準》自2014年修訂以來一直是高校職能部門對大學生進行體質健康評價的金標準。據調查發現,高校在執行《標準》時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很多高校的《標準》執行力度仍然停留在前期測試環節和簡單數據收集,測試后未深入對測試所得數據進行評價分析;第二,有的高校因器材不足還停留于手工測量,存在因監管不到位導致的測試數據誤差;第三,測試后未能向學生及時反饋信息,學生不了解自身體質健康的詳細情況,更無法掌握大學四年的數據變化。這也無聲地證實了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應試教育”,而未達到所謂的“素質培育”。
此外,很多大學生把學校職能部門對自己體育鍛煉的監測看做“被迫完成的任務”,據研究發現,很多高校都推行了“校園健康跑”活動,規定每生每學期必須按規定配速完成一定公里數的慢跑,但有部分同學“目的明確”,用騎行電動車加搖動手機的方式“完成任務”,甚至還出現了同學之間代跑、代測的現象。
目前,高校體質健康服務系統大部分是依靠體育教師或體測中心負責人員按《標準》對學生進行測試,于每年年終將數據直接上報“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管理與分析系統”,工作主體是體育院系或體育教研室,管理則相對孤立,與醫院、家庭等方面建立的信息溝通較少,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薄弱環節幾乎無視,且對心理健康管理不夠重視,缺乏完善的大學生體質健康評估反饋系統。
從事大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的工作人員,除具備扎實的體育學學科知識外,還需具備一定的醫學基本知識,在遇到突發情況時能夠及時、正確地處理,以免于嚴重后果發生。但就我國高校情況而言,僅有0.02%的體測工作者學習過健康管理的知識,人才極為稀缺。
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當前大學公共體育課一周兩學時的課堂鍛煉遠遠不能滿足國家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要求,這就需要探討體質健康管理服務由“一元”向“多元”的模式轉變,在學校職能部門、校醫院、家庭、學生的多方合作下,建立一個系統化、規范化的大學生體質健康管理模式,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指標進行監測、評價、反饋和干預,并提供體質健康咨詢與指導,是改善大學生體質健康主要途徑之一。
不了解生命,無以談健康。大學生健康教育,應該從了解自身身體構造開始,再慢慢去認識整個生命周期所歷經的過程,明了生老病死,才能懂得健康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大學生主觀能動性,將“要我動”轉化為“我要動”。
當前,我國中小學生在學習減負的同時,明確“每天鍛煉1小時”的體育運動。高校作為中學生后續體質健康監測的“承接方”,理應與國家政策緊密銜接,將全民體質健康管理進行到底。首先,除了每周兩學時的體育課堂之外,還應建立課外體育活動和訓練的陣地,體育教師牽頭輔導,讓學生有機會參加更多的項目學習和訓練;其次,弱化體育課堂期末評價,可將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成績和課外參加的體育運動作為體育課的過程性評價在體育課堂成績中體現;再次,可考慮將學生體質測試成績與學分關聯,并強化“未達體質健康合格標準的學生,不得發放畢業證書”的意見;最后,還可考慮將學生體質測試成績與評優、評先進、評獎助學金掛鉤。如此充分調動師生積極性,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對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提高校領導和學校教師對體質健康管理的參與能力和參與積極性,這將對整個學校的體質健康管理重視程度和價值導向起決定作用,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保駕護航;第二,通過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帶動學生主動學習,如聘請專家講座、開設大學生健康課堂、利用體育課堂進行體質健康知識宣講等;第三,充分規劃、利用好校園體育器材和設施,場館定時向學生免費開放;第四,鼓勵校園體育社團活動和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大學體育文化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一環,鼓勵和支持各級學生組織和體育社團積極開展內容新穎、形式多樣的體育文化活動,促進校園體育文化的傳播,如活力跑、校園運動會、趣味定向賽等。
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不能簡單停留在“一元化”的監測與被監測層面,而應多方位、多因素聯動——國家在學生體質健康管理中具有決定權,一系列由政府出臺的綱領性文件和政策法規,將會在開展大學生體質健康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指導、監督作用;學校、校醫院、家庭、學生的共同作用是構建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管理模式的重要基底。學校對學生體質健康管理起主導作用,學校積極開展大學生體質健康思想教育課程,增加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評價在學分制改革中的比重。相關教師應對學生身體素質進行科學分析,把控與研判測試數據,與校醫院聯動,強化本科生的健康管理意識,注重個體化需求。校醫院的具體職能首先體現在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醫療衛生保障并進行健康衛生知識的講授與宣傳;其次,應負責審核學生因疾病或傷殘不能參加體質健康測試而申請免測的證明材料;再次,在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期間提供重要的救護方案與措施。家庭的職能在于監督執行高校體質健康管理的要求,督促孩子養成每天堅持體育鍛煉的良好生活習慣,為體質健康管理保駕護航。通過充分發揮“體測中心+體育課堂+課余鍛煉+校醫院”的聯動作用,對體質健康測試中的“弱勢學生(某項身體素質較弱的學生)”建檔跟蹤,實施過程監控,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總體提高。
第一,建立科學有效的體質健康信息管理中心。引進從事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專職人才,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進行分析和評價,建立個人體質健康信息檔案,并對有需要的“弱勢學生”進行診斷,給出運動處方。第二,根據個體健康狀況進行跟蹤與過程管理。學校可成立體質健康管理咨詢中心、建立網絡平臺,專職人員著重關注“弱勢學生”,指導、監督其日常體育運動及管理進度。“弱勢學生”定期到體質健康管理咨詢中心進行“測試—評價—指導”,以評促練,以練助健。第三,以學校為單位建立大學生體質健康管理運動處方庫。整理普遍存在的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指定專業人員進行運動處方庫的推進。第四,開展團體性、常規性體育鍛煉活動。如晨練、運動會、校園籃球賽等。
大學生體質健康管理模式構建的不斷完善,需要通過建立大學生體質健康管理體系及配套運行方式,以此來實施科學、系統、有針對性的大學生體質健康管理,提高大學生整體體質健康水平。“學分制”并不是學生體質健康提升的終極目標,它只是成為學生運動鍛煉的督促者,同時將健康知識與體育課堂、課余體育鍛煉相結合,充分體現人本主義精神,以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為終極目標。在一眾高校深化學分制改革之際,需于摸索中探求體質健康管理模式的實施方案,力求通過課內與課外互補、運動與營養結合、監控與主動并行的模式,逐漸影響學生的健康觀,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大學生體質健康管理旨在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實現大學生體質健康自我管理。當前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管理模式尚不成熟,所以在深化學分制改革的背景下,以此為基礎建立有效可行的學生體質健康管理模式,不僅是對大學生本身,還是對國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