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津區氣象局 趙桂瓊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黨的十九大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引航定向。2018年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多發、突發、重發的態勢,勢必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出更加嚴峻的挑戰。2017年5月,中國氣象局關于《“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規劃》印發,圍繞提升生態系統氣象災害防御、生態保護與修復、大氣污染防治、應對氣候變化等重點領域氣象保障能力,明確七大任務、六大工程,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高位引航的頂層設計。同年12月,《中國氣象局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出臺,《意見》涉及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的體制機制、工作措施、技術細節、任務分工等許多方面,堪稱生態文明建設的“氣象應答”。
新津區作為成都市南大門,距成都僅30余千米。2019年,中共新津區委十四屆七次全會決議提出,積極優化“兩園一區”經濟地理,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讓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奮力開創“成南新中心、創新公園城”建設新局面。為此,本文立足于新津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規劃,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新津社會經濟資源、生態資源和氣象資源,充分發揮氣象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重要作用。
新津區位于成都平原南端,表現為以平原為主,淺丘為輔的地形地貌。境內河流眾多,環境優美,氣候宜人。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加劇,各類異常氣候事件和極端天氣呈多發態勢,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也面臨較大挑戰。
2021年8月9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發布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以下簡稱報告),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報告指出,1970年以來的50年是過去2000年以來最暖的50年;2011至2020年全球地表溫度比工業革命時期上升了1.09℃,其中約1.07℃的增溫是人類活動造成的。預計到21世紀中期,氣候系統的變暖仍將持續。[1]。
20世紀60年代以來,新津區出現了全球氣候變化的區域響應。10年平均氣溫最高與最低比較,10年平均氣溫升高了1.2℃,升溫速度0.3℃ /10a,1961—2000年和2001—2020年兩個時段平均氣溫分別比1961—2020年平均值16.7℃低0.3℃和0.6℃(圖1),說明近20年來新津區升溫最為明顯。10年年總平均降水量變化不明顯(圖2),但到21世紀表現為時空分布不均,氣溫升高,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旱澇不均、旱澇急轉。春旱、夏旱發生頻率增高,“旱澇急轉”時頻發特大暴雨天氣過程,給農業生產和生態植被恢復治理造成了不利影響[2]。

圖1 新津區1957年-2019年平均溫度

圖2 新津區1957年-2019年年降水量
新津河流縱橫交錯,境內諸河屬岷江水系,五河匯聚,主要河流有岷江干流金馬河及其支流西河、南河、羊馬河及楊柳河,這些河流在新津區五津街道東南匯合入岷江。
根據新津區水務局提供的2009年-2020年新津地下水存量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新津區地下水存量逐年增加(表1),豐富的水資源對生態環境修復及保護起到積極作用。

表1 新津區2009年-2020年地下水存量
生態環境有其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發展規律,大氣圈、水圈、冰凍圈、巖石圈、生物圈和人類社會相互影響。氣候是影響自然生態系統的活躍因素,是自然生態系統狀況的綜合反映,因暴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滑坡、洪澇以及城市內澇;因雷擊引發的森林大火等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因不同的氣象條件而導致空氣中主要污染物臭氧增多進而導致空氣質量下降;因氣溫和降水量的變化導致生物圈的改變更是與生態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3]。氣象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公共氣象服務融入生態文明建設;氣象防災減災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環境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合理利用氣候資源,主動適應和順應氣候規律,趨利避害,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
近年來,新津區氣象局積極探索,重點圍繞防災減災救災氣象保障服務、“水城新津”“生態旅游”創建工作,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相關部門建立數據共享機制,為全域旅游和“兩園一區”建設、綠色農業生產、重大工程建設提供氣象保障服務,充分發揮氣象服務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在大氣污染防治氣象保障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積極推進特色農產品氣候溯源工作,助力生態文明特色村鎮建設。積極推進綜合監測站網建設,全區建成19個多要素區域氣象自動監測站、3個能見度監測站和一個風廓線雷達站。綜合成都市新一代天氣雷達自動氣象觀測網,組成綜合立體氣象要素、氣象災害監測網。充分開發利用空中云水資源,抓住有利的氣象條件,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效益顯著。助力鄉村振興,挖掘鄉村氣候養生功能,積極開展梨花、柚花、油菜花初花期和盛花期預報,助力鄉村旅游。挖掘新津區旅游氣候資源,開展新津區旅游指數研究,開展“花樣新津.就是不一樣”主題季特色氣象服務,助推花舞人間、老君山、斑竹林等風景名勝成為旅游避暑目的地。與環保部門建立合作機制,建立生態環境質量趨勢分析和預警機制,建立常態化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空氣質量預報聯合會商和聯合服務機制,共推環境氣象業務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相較于氣象工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承載的責任,新津區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能力還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態氣象監測網絡有待完善
生態氣象監測網絡存在要素不全、空間分布不協調、密度不夠、針對性不強等突出問題,特別是缺乏科技含量更高的新型監測系統,不能滿足新形勢下生態氣象監測、預測、預警和評估等方面的需求。
2.生態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和評估能力有待提高
在新津區生態文明建設中,需要進一步加強全區重點生態區域暴雨、中小河流洪澇和地質災害、城市內澇、旱災等氣象災害的監測、預測、預警和評估能力,生態環境質量氣象評價和氣候可行性論證還是一個較為薄弱環節。
3.氣象保障服務能力有待加強
在大規模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為主的生態文明建設大背景下,氣象保障服務工作與全區正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發展生態農業、加大大氣污染的減排與治理力度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氣象保障服務需求還存在差距。
全面提升生態文明氣象保障水平,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氣象部門應當有所作為,也必須有所作為,要深入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意義、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將新發展理念貫穿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充分發揮在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護與修復生態環境、構建生態文明制度等方面的作用[4]。
強化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能力建設,不斷推動完善以遙感、地面和高空相結合的生態氣象監測網絡。制定生態領域生態氣象觀測點建設方案,在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多發易發頻發區、氣候變化敏感及重點生態功能區新建擴建生態氣象監測系統,著力推動生態氣象監測系統融入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基地和成都市天府農業博覽園,推動4A級以上景區建立配套生態氣象監測站,實現全方位立體監測。
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相關問題的研究分析,完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指標和方法,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方法研究和決策咨詢服務,開展氣候風險評估,提升災害監測預警和應對氣候變化服務能力。培育生態氣象服務創新團隊,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工作提供人才支撐。強化生態氣象災害預警,提高森林火災防控、地質災害防治、大氣污染防治氣象保障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建設重大或突發環境氣象事件應急響應保障業務系統,建立相應的氣象及氣象次生、衍生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聯動機制;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風險評估和風險區劃工作,編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及災害發展趨勢,組織力量深入分析、評估可能造成的影響和危害,有針對性地提出預防和控制措施。
組織開展新津區旅游氣象資源的調查分析研究,從空氣質量、人體舒適度指數、水質及植被覆蓋狀況、負氧離子狀況著手開展綜合評價,挖掘新津區天然優質旅游資源。著力開展“花樣新津.就是不一樣”主題季氣象服務、“梨花節”花期專題預報、“河鮮.美食”節、“柚子節”等旅游專題氣象服務,力爭深度融入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有效提升旅游公共信息發布能力,提高旅游氣象服務的實效性。推進旅游氣象服務示范區建設,新津區“花舞人間”被譽為“西南賞花首選地”,享有聯合國“全球低碳景區最佳范例”稱號,借鑒農業保險的成功經驗,探索在傳統氣象服務模式的基礎上,利用氣象保險杠桿為旅游景區減損或兜底,提高景區知名度,擴大游客數量,創建新津全域旅游名片。
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是氣象防災減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生態環境建設中也肩負著重要的輔助作用。為更加有效開發利用空中云水資源,一是要加強與成都市人工影響天氣指揮部和航空飛行管制部門溝通合作,確保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工作得以正常開展。二是要更加合理規劃作業點布局。三是要進一步開展有利于人影作業天氣形勢、最佳作業時間節點和爆炸高度研究,提升人影作業效果。四是加強人影工作科學管理,不斷完善人影指揮系統、空域申請系統、人影綜合信息管理系統,提升人影作業的科學性和空域申請批復的效率,為農業生產、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等提供強有力保障。
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的大政方略,探索建立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業務,充分發揮氣象工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定作用對新津氣象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結合新津實際,通過建立以遙感、地面和高空相結合的科技含量高的生態氣象監測系統,為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工作提供精密的氣象數據;加強生態氣象科技人才創新能力建設,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方法研究,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供精準的氣象保障服務;組織開展空氣質量、人體舒適度指數、水質及植被覆蓋狀況、負氧離子狀況調查分析研究,挖掘新津天然優質旅游資源,促進新津大力發展綠色產業;開展有利于人影作業天氣形勢、最佳作業時間節點和爆炸高度研究,有效利用空中云水資源,助推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