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林水環保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魏嶺,趙亞男,張傳璽
作為全世界水土流失非常嚴重的國家之一,2000年水利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現有水土流失面積為356萬km2,占國土總面積的1/3左右。在我國,小流域治理概念的提出是為了充分發揮水土等資源的生態、經濟及社會效益,以達到對水土等資源的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
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質量好壞已成為人類所關心的首要問題。本文在分析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問題的同時,對其基本內涵、治理現狀及技術體系進行了詳細論述。
小流域指的是完成并且獨立,同時范圍相對較小的自然集水區域。一般而言,我國小流域的面積在10—30km2之間。所謂生態清潔小流域,其基本單元在于“小流域”,結合系統理論、水土保持學、景觀生態學、可持續發展及生態經濟學等基礎知識,其重點在于人為活動,而基本原則在于生態優先,通過實施各項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理論措施,使綜合治理后的小流域達到山青、水秀、人富的整體目標。
水土流失問題已經成為我國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因此目前對水土流失的治理是我國學者關注的首要問題,目前,國內的研究主要是劃分為四個階段。
1.萌芽與探索階段(1950—1979年)
20世紀50年代初,關于小流域治理問題探索出了許多合理可行的方法,在陜西等黃土高原區,以毛支溝為單元,結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對小流域進行了綜合治理,開啟了小流域治理的大門。1956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在明確治理方案之后,并且將其繼續的推廣。在20世紀60年代,基本農田建設是水土保持的主要時期,其主攻的目標放置為壩、水、梯田,這樣就能夠滿足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同時也可以實現單位面積產量的持續提高,不過考慮到實際的規劃相對的分散。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結合工作經驗分析,就需要綜合整治小流域。
2.確認與試點階段(1980—1990年)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水土保持工作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并且也積極召開工作座談會,努力推進工作的實施,同時,財政部與水利部都在長江與黃河等六大流域進行小流域的綜合治理試點,因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帶來的影響,小流域治理呈現出包治到戶的局面,但由于當時投入能力有限,這一階段的小流域治理成效也不是很樂觀。
3.預防為主,依法綜合治理階段(1991—2005年)
20世紀90年代初,全國的小流域治理無論是量還是質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此時的小流域治理仍然存在治理效益較低、工程質量偏低、管理技術較差等問題,這種情況下,結合多年的理論經驗,各地相繼提出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治理與開發相結合的原則、發展水保特色產業的思路,并積極付諸實施,通過不斷努力為小流域治理開辟了新天地。
4.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新階段(2006年至今)
2006年1月,關于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從而擬定了全新的方案,將治理放置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之上,把水土資源、自然生態環境,景觀生態環境及人類生存環境引進到治理方案中來,努力推進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維護及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建設,開創了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新階段。
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現狀對其今后的研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對生態清潔流域治理現狀主要從治理模式、治理措施、治理方法及效益監測與評價四方面進行了探討(圖1)。

圖1 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現狀
(1)“三道防線”治理模式,這種治理模式起源于北京地區,其目的是以“保護水源”為治理理念。
(2)“三層次、四防區”治理模式是基于“山坡、村莊、河道”來進行規劃處理。
(3)以水源保護為核心、面源污染控制為重點治理模式,該模式通過對荒坡地徑流、農田徑流、村莊面源污染、水流傳輸途中、流域出口等的控制,達到保護水庫的目的。
(4)以安全為重點的小流域綜合整治治理模式,該治理模式主要針對自然災害發生頻繁、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南方山區以及黃土高原山區,把人民財產和人身安全與生態環境相結合作為治理目標,以對山洪與地質災害防治地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模式。
(1)工程措施,把水源地的保護作為核心,將污水治理作為重點治理對象,結合農業、工業綜合性的整治措施。
(2)生物措施,把流域防災、減災、保護土地資源作為核心,對河、溝、坡面綜合性的治理措施。
(3)耕作措施,把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河流水質保護作為核心,結合原有生態環境,通過改變農業結構和耕作方式來達到小流域治理。
目前,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首先是通過RS與GIS軟件建立模塊來分析小流域特征,確定當地的植被、地貌及土地利用現狀,這樣不僅提高了基礎圖件的準確性和工作效率,而且也為小流域的治理提供了基礎理論依據。隨后結合三種不同的治理措施(圖1所示)來達到最終的治理目標。
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從生態、社會及經濟效益加以分析與評價,通過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種植方式,對污水進行處理,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使得生態環境有了進一步的改善;利用適當的耕作措施和方法讓廢棄的山地再利用,讓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在生態、經濟及社會效益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技術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技術體系
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各方面的技術體系應協調發展,在現有技術體系的基礎上,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特征、人類活動現狀、生態環境特征及經濟發展現狀進行,綜合治理,從而達到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和諧發展的目標。
生態清潔小流域的治理應結合小流域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三者同步發展,做到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通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確保小流域環境治理順利進行,最終走出一條生態環境與人類環境相結合的新型小流域治理之路。
我國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起步較晚,如何通過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高效地利用和保護水資源仍值得我們去探討,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的方法、措施、體系建設等問題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