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學 韓佳佳
流動人口是城市人口和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女性流動人口數量所占流動人口的比例日益擴大,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相對龐大的社會群體。本文研究發端于筆者對女性流動人口群體和留守兒童群體的關注,當前家庭流動成為我國人口流動的新趨勢,許多女性流動人口出于各種原因選擇攜子女隨遷,結果導致女性流動人口“遷而不工”,人力資源浪費的現象出現。流動兒童的數量和年齡對流動婦女的勞動參與行為、工作時間和勞動收入有不利影響,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也是一個顯著的現象。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H街道地處于麗水城區西北部,總人口共101623人,其中,流動人口共38194人。通過本次調查,試圖探究女性流動人口子女隨遷的原因及影響。據此,提出一些相關的見解與建議,為女性流動人口的就業率和社會參與度提供相應的數據支撐。
國內根據我國特有的戶籍制度,對此概念進行了延伸及拓展,將流動人口定義為改變了居住地但不改變戶籍的人口。
實際生活中,人戶分離的情況較多,原因也相對復雜。據王桂新等人的研究表明,流動人口主要是指區域間和城鄉間“城市化”的人口遷移[1],筆者本文基于王桂新的定義,結合H街道實際情況,本文中的流動人口數據包括跨省流動人口、省內跨縣流動人口、縣內跨鄉流動人口,不包括市、區內部人戶分離人口。
筆者采用了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相結合的形式,在H街道下屬的4個行政村中隨機抽樣,回收有效問卷共32份,樣本均為子女隨遷的女性流動人口。
問卷中關于女性流動人口攜子女來麗的原因主要如表1所示,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表1 女性流動人口選擇帶子女一起流動的原因
許多女性流動人口帶孩子隨遷的原因,是出于作為一個母親對孩子與生俱來的情感,她們不忍心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因而帶著孩子隨遷。大部分女性認為孩子帶在身邊比較好,隔代的話感情會淡薄很多,帶在身邊能隨時觀察到孩子的身心變化。受訪人大多數認為,留守兒童比一般孩子會更加膽小和不自信,容易感到自卑,雖然孩子可能會更加堅強、勇敢,但會因為沒有父母在其身邊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很容易在性格上走向極端。大部分的留守兒童不會親近父母,很可能會造成與父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情況,甚至會對父母產生抵觸的情感。還有一些年輕的母親表示,她們自己曾經就是留守兒童,對于留守兒童有著深刻的感受和抵觸情緒。所以,在沒有在當地入戶的情況下,孩子成為“隨遷子女”比成為“留守兒童”,對于女性流動人口和她的孩子們,都算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據筆者了解到,有的家庭在家鄉的長輩都已經年邁或者已經過世,已經達到了無法照料孩子的地步,把孩子放在家鄉無人照料,又不放心把孩子托給親屬撫養。有的家庭舉家遷徙,公公婆婆和丈夫都定居麗水,自然孩子就留在麗水照料。還有一些女性表示,將孩子交給長輩撫養,擔心隔代教育存在缺陷。年輕一代和老一輩在思想意識的方法、教育的概念、對生活的態度、關心和興趣等方面,在心理上會存在距離和隔閡。
一般情況下,隨遷子女的定義在于孩子接受教育這個語境之下。教育部對隨遷子女的定義為戶籍在農村的隨進城務工父母到流入地并接受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從筆者在對于一些女性流動人口的訪談過程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子女的教育問題是她們非常上心的問題,幾乎沒有母親會愿意孩子輸在學習的起跑線上。20.88%的受訪母親告知筆者攜子女進城的原因是為了孩子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認為東部省區城市的學校普遍會比家鄉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環境要好,表示子女隨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遷入地的教育質量較老家要好。對子女教育的普遍重視程度,讓子女獲得比老家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成為女性流動人口攜子女共同遷移的一個重要動因。
已有研究指出,流動人口家庭化遷移有利于家庭質量和生活幸福感的提升[2]。夫妻雙方在同一個地方生活,有利于維護家庭穩定。人口流動是近年來離婚率上升的主要因素,在夫妻單方流動的情況下,流動者面臨當前婚姻收益下降等情況,從而導致婚姻保障減少和離婚概率增加[3]。為調查流動人口家庭化遷移情況,筆者在H街道下屬四個行政村中收集了50份有效問卷。其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女性流動人口家庭遷入麗水的情況
現人口流動以“夫妻先行、子女跟隨流動”作為主流。遷移序列基本遵循“先夫妻→后子女→夫妻與子女均遷”,或者“丈夫流動→妻子流動→子女流動”的序列軌跡[4]。在訪談中,筆者發現麗水的流動人口群體存在舉家遷徙的現象。河南的林女士表示,其一家祖孫六口人都在麗水定居。早年間是其公公婆婆先遷入麗水打工,在麗水生活和工作穩定落實之后,就讓他們的兒子(林女士的丈夫)隨之來麗水打工。
子女隨遷對女性流動人口的生活會帶來一定的影響,由于中國傳統的禮教思想,大多數家庭將照顧孩子這一重擔交給女性。“男人以社會為主,女人以家庭為主”,這樣的性別刻板印象導致子女隨遷給女性流動人口生活上所帶來的影響要遠遠大于男性。
家庭化遷移使得許多女性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存在“遷而不工”的現象。由于不同年齡的孩子所需的照料不同,子女年齡越小的家庭,女性流動人口就業概率越低。在回收的32份有效問卷中,有14名女性有工作,占比43.75%;有18名女性專職在家帶孩子,占比56.25%。大部分家庭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的占多數,占比59.37%。
在這18名專職在家帶孩子的女性里,有14個0—3歲的孩子,占比100%;18個在讀幼兒園的兒童,占比85.71%;12個孩子在上小學,占比70.59%。由此可見,如果孩子比較幼小,沒有自我照顧的能力,大部分母親會選擇留在家里照顧孩子。對0—3歲兒童的照料,對女性流動人口就業參與存在著顯著的阻礙作用。孩子的年齡越小,需要照料的地方就越多,學齡前的兒童需要成年人的隨身陪伴。照料孩子的重擔直接影響到她們的日常生活,根本就沒有其余精力繼續參與就業。大部分受訪人表示,等孩子稍微長大一點之后,擁有足夠的自理能力,不需要她們那么多精力和時間操心,她們愿意參與就業。不過,她們也非常擔憂因為照料孩子與社會脫節一段時間的她們在麗水會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王佳燕根據貝克爾歧視性雇主目標效用函數分析出,出于成本節約的目的,社會上對于再就業女性并不友好[5]。貴州的王女士表示,把孩子帶大之后,她會考慮去居住地附近找工作上班,不可能一直待在家里,家里的經濟也負擔不起。同時,出于為孩子上小學的考慮,她也必須要有一份工作。麗水政策規定,非蓮都區戶籍的流動人口隨遷子女新生申請在城區公辦學校就讀,需要父母雙方在麗水市本級人力社保部門繳滿6個月及以上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養老保險不能以個人的身份交,沒有正式的工作交不了養老保險,孩子可能會面臨上學困難的問題。
在有工作的14名女性中,孩子在上初中的,占全部的66.67%,高中的占75%,大學的占比100%,只有3個孩子在上幼兒園,占比14.29%,5個孩子在上小學,占比29.41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隨著孩子上小學以后,孩子對于女性流動人口的就業參與的阻礙作用逐漸降低,學齡后兒童對于女性流動人口的就業參與呈正面影響,孩子入學后,學校等教育機構的老師們替母親分擔了子女教育的重擔,讓更多的女性獲得了時間的空余,有機會參與就業。
當照料孩子占據女性的大部分生活時,她們的社會生活會隨之無趣很多。攜子女隨遷的女性流動人口的社會交往和休閑娛樂普遍很少,相對來說,將玩手機作為日常的娛樂活動的情況會多一些,這與手機的便攜性占很大的原因。相比之下,看電視、玩電腦的比例就會低很多。與鄰居串門聊天、打牌、打麻將的頻率較少,不僅是因為流動人口的身份限制,與當地人在語言和話題上有一些溝通的困難。還有子女的照料占據了女性大部分的日常生活時間。有不少受訪人表示,自從有了孩子,她們玩手機的時間都大大縮減,也幾乎沒有和朋友或家人出來聚會玩樂了,孩子總是有各種理由需要照顧和操心,與家人的外出聚會都是帶著孩子的。有了孩子以后,大部分事情都以孩子為主,與孩子有沖突的娛樂活動或者社會參與都會不再加以考慮。一些有初高中學歷,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的女性,在下班后打理家務之余,還會輔導孩子的學習,基本上沒有屬于自己的娛樂時間。
養育孩子需要花費的不僅是精力,還有金錢。部分外省的受訪人表示,浙江的學費要比家鄉的高一些。蓮都區對于隨遷子女入學有一定的規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如果沒有被公辦學校錄取,就只能回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讀,或者選擇到城區民辦學校就讀。民辦學校的學費相對要比公辦學校的高。
子女隨遷無疑增加了家庭的經濟負擔,有孩子的流動人口家庭,生活開銷明顯增多,經濟條件也會顯著下降。這也是大部分女性流動人口不在家里做“全職太太”,而是選擇外出打工的主要動因之一,僅僅靠丈夫打工的工資不足以養活整個家庭,還是需要女性參加工作,與丈夫共同努力支撐家庭。影響機制分析得出,子女隨遷后增加了流動家庭的消費支出,家庭消費增加讓女性流動人口就業的概率提高,降低了子女隨遷對女性流動人口就業的替代效應,但流動兒童的數量和年齡對流動婦女的勞動參與行為、工作時間和勞動收入仍有不利影響,同時隨遷子女入園和祖父母隨遷照料能夠促進女性流動人口的就業[6]。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大部分母親所擔憂的,其次就是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的經濟狀況有很大一部分受到撫養孩子的開銷所影響。女性流動人口對這些問題的擔憂,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于就業、教育和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的迫切需求。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結論,筆者構思了以下四條相關建議。
第一,整合社會資源,優化隨遷子女教育環境。加強完善公辦學校隨遷子女入學政策,加強建設城市公共教育體系,爭取隨遷子女能與當地戶籍子女一樣,能夠在遷入地公平地進入城區公辦學校就讀,享受與城區戶籍學生同等的教育機會,多方面關愛隨遷子女的教育與成長。需要考慮到女性流動人口因為撫養子女,導致“遷而不工”的問題,失業的女性流動人口沒有辦法繳納養老保險,不符合目前蓮都區隨遷子女入學規定,使得隨遷子女可能面臨上學困難的問題。同時,需要考慮到流動家庭收入普遍較低的問題,可以給予適當的優惠政策,幫助隨遷子女在蓮都區接受教育。
第二,政府要宏觀指導,制定靈活的就業政策。增加女性流動人口靈活就業的機會,為女性流動人口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讓因為生育和照料孩子而失業的女性流動人口找到合適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在個人層面,需要提高女性流動人口素質,政府應加強就業培訓,以避免女性流動人口因教育技能相對較低和職業技能短缺而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可以嘗試在社區和村里舉辦職業技術教育,推動女性流動人口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其自身就業競爭力,從根本上消除造成她們邊緣化的因素。改變女性流動人口就業觀念,鼓勵女性流動人口利用新的就業形式,比如網絡直播、網絡創業等,爭取能同時兼顧家庭和事業。
第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女性流動人口營造平衡家庭和工作的機會。大部分女性流動人口興趣愛好偏少、沒有可以依賴的朋友圈、生活枯燥無味、缺乏積極的創造性。政府應該通過加強公共設施建設水平和社會活動頻率的方式,促進女性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創辦孩子托管中心,分擔女性流動人口照料孩子的壓力。推動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融合,保障女性流動人口的就業、教育、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權利,讓女性流動人口能夠更好地融入麗水的社會環境。
第四,政府要加強宣傳,倡導父親參與隨遷子女的家庭照料,緩解女性流動人口的照料壓力。轉變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觀念,夫妻雙方共同負擔照料子女的壓力,不僅可以將女性流動人口從家庭照料的重擔中釋放出來,并且有利于促進家庭關系更加親密,子女不會因為與母親接觸較多而更加依賴母親,而是能夠同時感受到父愛和母愛,更有利于隨遷子女身心健康發展,夫妻雙方也會因為共同撫養子女,更好地鞏固彼此的感情,有利于維護婚姻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