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忠(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9)
為能迅速有效應對海上各類事故,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海油”)根據設施分布情況與各海域實際風險情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應急體系,統籌規劃建設了海上應急力量,對各專業應急力量的未來發展規劃做了系統、科學、合理的規劃,從而全面提高公司對海上事故的應對處置能力和水平[1]。中國海油在海上石油勘探開發生產設施上配置了國家法規要求的溢油應急設備,沿海油品加工企業的碼頭也配置了相應的溢油應急設備。同時在渤海、南海東部和南海西部沿海建有8個溢油應急基地,研發配置了9艘專業應急環保工作船。文章以渤海海上石油勘探開發過程中的溢油應急基地建設與運維管理實踐為基礎,系統分析了溢油應急基地建設的必要因素和關鍵環節。
渤海區域規劃在大連、綏中、東營、龍口設立4座衛星基地(200噸處置能力),與塘沽綜合基地(500噸處置能力)形成覆蓋整個渤海灣溢油應急響應網絡。目前,塘沽、綏中、龍口、東營基地正常運維,加上專業環保船覆蓋的作業區域,渤海海域6 h應急響應圈覆蓋率高達90%以上。綜合基地與衛星基地類似于《國家船舶溢油應急設備庫設備配置管理規定(試行)》中的中型設備庫、小型設備庫的概念,基地建設之初也參考了相關領域的溢油應急設備配置標準。渤海溢油應急基地位,如圖1所示。

圖1 渤海溢油應急基地位置示圖
塘沽基地于2003年投入使用,占地14 000㎡,其中庫房占地1 500㎡。作為渤海灣的綜合應急基地,塘沽基地肩負著渤海海域溢油應急響應及內陸油污清理的重任,并具備迎接各級部門的參觀工作任務,可向石油公司提供現場應急人員培訓、演練和溢油回收設備維護保養指導等服務,同時作為渤海海域衛星基地應急資源補充的集散地,擁有足夠的場地和應急資源儲備。基地班組共12人,設基地主管1人,安全監督1人,主管助理1人,作業工程師9人。應急資質證書、叉車、司索、橋吊作業證書持有率100%。
綏中溢油應急基地、龍口溢油應急基地和東營溢油應急基地均依托于中國海油終端廠建設,依靠碼頭和設備庫房,具有良好的船舶吊裝運輸條件和儲存條件。作為渤海海域的衛星基地,三個基地肩負著基地附近海域的溢油應急響應及覆蓋區域內港口碼頭油污清理的重任,為海洋石油油氣勘探的生產平臺、鉆井平臺等海上設施、港口碼頭以及周邊相關單位提供專業的溢油應急響應服務,同時提供海上設施作業人員的溢油應急培訓、應急演練指導、溢油回收設備維護保養指導等相關服務。在人員配置、設備物資數量以及場地的規模上要明顯小于綜合基地。
溢油應急基地建設前期應充分考慮基地建設的整體規劃,提前做好基地建設可行性分析,對基地建設周邊環境和布局進行充分論證,在陸路運輸和海陸運輸便利性、基地人員通勤倒班、日常演習演練、培訓維修方面要權衡處理。另外,還要對場地易用性選擇、作業環境、安全性及防污染應急設備能力的未來擴展等方面進行準確定位。
建設溢油應急基地需要滿足建設的規模要求,且需要地理環境優勢明顯,既要有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以保障應急裝備物資的及時供應;又要滿足迅速便捷的出海作業條件,方便作業船舶停靠的碼頭。
大型應急綜合基地占地面積一般不少于10 000㎡,庫房面積不少于2 000㎡,外場地演練區域不少于3 000㎡。
衛星溢油應急基地一般占地面積不小于3 000㎡,庫房面積不小于1 000㎡,外場地演練面積不少于1 500㎡。
《國家重大海上溢油應急能力建設規劃(2015—2020年)》中明確了快速反應能力的標準:第一批空中監視力量和海上溢油應急清除力量可分別在2 h、6 h以內到達距岸50海里內的海域[2]。應急基地的位置優勢可有效減少動員時間,其動員時間通常以溢油應急設備運輸至溢油點的直線航行距離為計算基礎,船舶航行速度12節(約22千米/小時),陸地溢油應急基地動員時間不超過1.5 h,陸地溢油應急基地響應時間不包括通行航道時間。由此可見,基地建設階段場地位置的選擇對未來溢油應急響應的啟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海油以6 h應急響應圈作為海上溢油應急保障范圍,陸地基地可在應急響應時間范圍內形成海上有效的溢油應急圍控與回收作業。假設海上某油田發生溢油事件,溢油源設定為10噸持續1 h溢出,風向為S,風速隨機,通過《中國近海海上溢油數值預測及決策支持系統》進行模擬6 h溢油漂移數據分析,擴散數據如圖2所示。6 h的漂移距離為5.4 km,最大擴散面積為3.4 km2,掃海面積為6.7 km2,不規則油膜最大直徑約2 km。6 h到達后,陸地應急資源可到達該海域并對溢油形成有效攔截。陸地資源到達時間越久,溢油擴散面積越大,其后期處置的難度也越大。

圖2 海上某油田6 h溢油漂移示圖
由于溢油應急基地的特殊性,專業應急隊員需長期在基地內進行相關設備的試運轉、運行維護保養以及設備演練等工作。在設備運行確保本質安全的前提下,還要考慮作業環境的影響,特別是依托于終端廠的基地,應與工藝流程區域保持適當的距離,動力設備需滿足廠內的防爆要求。另外,基地建設還應考慮應急車輛至碼頭的行駛路線是否順暢,否則會嚴重影響應急動員行動。
為使設備管理更加科學規范,應該加強設備的自檢自修,保障生產的正常進行,同時需確保新購置或大修后的設備的質量,保證設備調試驗收工作順利開展,確保設備庫各類設備器材能夠按時定期檢驗,消除安全隱患。溢油應急基地運維管理應做好對應急隊伍、應急資源以及應急體系的管理工作。
由于各類型設備庫的人員組織機構與職責分工暫無統一標準,基地人員組成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分工分責。根據國內應急基地運維管理經驗,基地需配置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與作業人員。管理人員包括安全管理與設備管理,應當定期進行溢油應急策略、溢油應急指揮類培訓,并且熟悉作業安全管理和專業的設備管理知識。技術人員主要負責運維管理制度的完善、應急過程中策略的制定等工作,定期進行溢油應急技術培訓,參加各種溢油應急討論會議,以及熟悉所覆蓋范圍的應急響應程序,以保障在應急時可以及時有效的制定可實施性的溢油應急響應策略和處置措施。作業人員是應急響應行動的執行者,除了定期進行溢油應急設備、機械類培訓外,還要定期開展溢油應急演練,提高設備的操作和維修能力,保障在應急時溢油應急設備的可靠性和人員隊伍的配合性。以上幾種角色對于設備庫運維管理工作的落實缺一不可。人員數量可根據設備庫的規模進行調整。
應急設備的狀態是否良好是決定溢油應急基地應急能力的重要因素[3]。因此,溢油應急基地應建立完善設備檔案,包括設備技術資料、設備實操手冊、設備維護保養手冊、設備維護保養記錄、設備檢查記錄、設備實操培訓記錄等相關設備資料。具體設備的運維管理應責任到人,保障應急設備良好狀態。另外還要建立定期檢查機制,應急管理人員最少每半年對設備檔案和各類檢查、保養記錄進行檢查,并且要求每次設備維修類形成維修報告,以便于對設備狀態進行持續跟蹤,保障設備運維的正常。
根據日常工作和生產需要,應該對應急物資采取統一采購、分類存儲、登記領取的管理形式。日常應當根據生產和工作情況,及時收集物資需求信息,按照標準流程和規定進行物資采購補充,對應急物資質量檢驗合格后方可入庫。對于應急物資的管理應實行專人負責制,主要負責日常的存放、檢查、清點、發放等工作,并建立應急物資明細手冊,對于采購的物資進行及時的檢查和登記,為了便于物資的查找,應急物資實行分類定點存放。為了保障應急物資的完好性和可用性,專業負責人應全面了解物資的性能、規格和用途,對于需要及時維護的物資要定期維護,對于超過保質期的物資要進行報廢并及時進行補充。應急物資需經管理人員同意方可領取,領取前應認真填寫《應急物資領用表》,準確記錄物資的調入和調出,避免資產損失。應急物資存放地點要切實做好防火、通風、環保工作,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險品,防止引起火災,對化學品應嚴格按照要求定點存放,到期后必須按照環保要求委托有相應處理資質的單位進行無害化處理。
應急管理體系是加強海域溢油應急能力建設、持續提高區域應急響應能力且適用于海上溢油應急聯動機制的必要前提。管理體系應包括應急響應程序的各個環節,包括溢油應急響應/演習的接警、人員動員、設備動員、現場作業、油污處理、總結評估等應急工作的管理活動[4]。應急響應程序一般遵循就近啟動、就近支援的原則,即根據海上溢油的位置、規模,啟動距離最近的陸地應急資源應急響應程序,超出應急能力范圍的,距離事故海域最近的其他基地支援應急。管理體系設置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著應急過程中應急響應時間、人員動員與設備動員速度、現場作業質量等關鍵因素。目前應急響應基地已經有較為成熟的應急啟動和響應程序,并且可以跟海上油田的溢油應急預案有效銜接,溢油應急響應的聯動已經在多次應急處置和演練中得到了良好驗證。同時隨著油田開發的深入,海上油田設施的變化溢油應急響應預案也會伴隨著調整,這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同時也保障了應急體系的不斷自我完善和適用性。
近年來,由于國家對海上溢油應急和區域應急能力建設工作關注度的提升,海上油氣勘探開發資源戰略地位日益突出,但海上石油與天然氣的勘探開發風險也在增加,其中石油泄漏事故頻頻發生,對自然環境、人民的生命財產、國家的經濟財產等造成了巨大影響。渤海溢油應急基地建設與運維管理以國家重大溢油應急能力建設為方向,并結合渤海灣海洋石油勘探開發過程中的風險分布特點,統籌規劃,逐步實施,建立了有效的應急管理體系和與生產能力相適應的應急響應基地與應急隊伍,技術軟實力和基地設備硬實力相結合,實現了渤海海域6 h應急響應圈全覆蓋的總體目標,可以為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生產中的溢油風險提供應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