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理解泛媒介:基于三個層度媒介觀的比較研究

2022-03-22 15:27:36要欣委李明偉
未來傳播 2022年6期
關鍵詞:研究

要欣委,李明偉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廣東深圳518000)

一、引 言

在學術研究中有一個現象:每個研究領域中最為關鍵的學術概念既是這個領域研究的生發點,同時又是最具爭議的焦點。以文化研究來說,雷蒙·威廉斯曾指出:“英文里有兩三個比較復雜的詞,culture就是其中的一個。”[1]據美國人類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統計,僅1871年至1951年短短80年的時間,關于“文化”就有164種不同的界定。在傳播學研究中,“媒介”無疑也是這樣一個重要卻又含混的概念。據威廉斯考證,medium 源自拉丁文 medium——意指中間。從16世紀末起,這個詞在英文中被廣泛使用。最遲從17 世紀初起,這個詞具有“中介機構”或“中間物”的意涵。19世紀中葉,media這個復數名詞開始被使用。之后隨著傳播通信的日益重要,media被廣泛使用。與此同時,一些相關詞匯隨之出現:mass media(大眾媒體)、media people(媒體人)、media agencies(媒體機構)、media studies(媒體研究)。[1](345-346)

通過對媒介概念的溯源,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媒介”是被當作方位詞使用的,意指中間。而后開始有了名詞的詞性,并有了較為寬泛的所指。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傳播手段的變革以及大眾傳媒的勃興,媒介一詞所指涉的范圍開始專門化、窄化,越來越多地指代傳遞信息與維系社會聯系的工具。media與communication一詞的聯系愈發緊密,“communications常用來指涉(這些)媒介”[1](119)。媒介與傳播產生了一定的相互對應的關系,逐步被簡化為信息傳播的工具。由此我們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為什么之后提到媒介,它被更多地界定為傳播之技術。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傳播學學科開始成建制地發展,傳播學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相繼崛起。兩種研究范式在媒介是否中立這一問題上針鋒相對,但在對媒介是什么的認識上卻是較為一致的:他們認為媒介即大眾傳播工具。媒介所指的窄化在學術研究層面得到了確認。

1964年,《理解媒介》一書出版并很快引發了巨大的爭議。該書的作者麥克盧漢關注很多此前并不被認為是媒介的事物,如輪子、武器、住宅、貨幣,他高舉的泛媒介論大旗開始在傳播學領域獵獵作響。麥克盧漢并不是最早對媒介持寬泛理解的學者,但毋庸諱言,他是最早將泛媒介思想體系化和發揚光大的人。循著這樣的認識,我們可以將泛媒介作為另一條理解媒介的思路。2020年,彼得斯的《奇云:媒介即存有》一書譯入中國,在學界引起轟動。在媒介觀的“泛”上,他比麥克盧漢走得更遠。他的媒介概念無所不包,有海洋、火、天空、陸地、墳墓甚至地球等。如此寬泛的媒介理解將泛媒介觀推向了高潮,也為新時代認識媒介提供了新的思路。[2]今天,當我們更加自覺追求傳播學的理論化和學科身份的時候,“媒介”作為傳播學的基礎與核心概念究竟該如何理解,就成了一個必須正視和嚴肅討論的前提性問題。在學術研究中,起點往往決定終點,對媒介概念范圍的劃定這一基本立足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隨之而來的分析路徑。基于這一認識,本文依據媒介范疇的大小劃分了三個層度的媒介觀,在此基礎上試圖探究以下幾個問題:其一,各個層度媒介觀大致的邊界為何?其二,不同層度媒介觀背后的生成邏輯是怎樣的?其三,應當如何認識傳播學研究中媒介范疇泛化的趨勢?

二、不斷延展的媒介:三個層度媒介觀的對比

(一)媒介即大眾傳播工具

根據羅杰斯的說法,傳播學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歐洲。美國的芝加哥學派對傳播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但真正使傳播學成建制發展的人是威爾伯·施拉姆。正如羅杰斯高度評價的那樣:“施拉姆是傳播學的奠基人,沒有他對這個領域的貢獻,就不會有傳播學這樣一個領域了。”[3]在《美國傳播研究的開端》一書中,施拉姆認為拉斯韋爾、拉扎斯菲爾德、霍夫蘭、勒溫是傳播學的先驅:“他們在一個被稱為‘傳播研究’的學術領域存在之前,進入進而創造了這個領域。”[4]但施拉姆的這種說法有其主觀色彩和個人偏好,他關于傳播奠基人的標準只有一條,那就是“定量研究”[5]。與其說這四個人的研究確定了傳播學研究領域,不如說他們的研究形成了一種統一的傳播學研究范式:經驗主義范式。

經驗主義研究中的媒介范疇很小,被默認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和渠道。施拉姆曾對媒介的概念做過以下說明:“媒介的概念不像看起來那么簡單,大眾傳播媒介出現之前就有了傳媒。無疑,在大眾媒介出現之前,傳播信息的手段都應該納入傳媒的范疇。”[6]在施拉姆看來,媒介是指傳播過程中一切發送、運輸、傳遞、接收的介質和工具。在具體研究中,經驗學派所指的媒介范圍就變得更小了,更多的是指大眾傳播媒介。拉斯韋爾就曾將傳播的結構劃分為五個部分:誰(who)、說什么(say what)、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說(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拉斯韋爾將針對“通過什么渠道”進行的研究稱為媒介研究,當提到媒介是什么時,拉斯韋爾將其界定為“廣播、報紙、電影等傳播渠道”[7]。

批判學派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進入興盛期。在批判學派那里,媒介被視為信息傳輸和政治與商業意識形態的工具,它們既非中立,也無自主,而是受到政治、經濟力量深入而強大的宰制與操縱。“對于批判學者來說,關鍵的問題是誰擁有和控制大眾媒介。”[3](124)媒介仍被狹義地等同為大眾傳播媒介。如本雅明主要關注電影等媒介,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則關注廣播系統、報刊專欄以及后來被他們稱為文化工業的電影和電視肥皂劇。霍爾等人的文化研究聚焦點也是大眾傳播媒介,他們認為大眾傳媒催生了大眾社會和大眾文化。總的來說,批判學派與經驗學派對媒介范圍的認知有一定的共識,媒介即大眾傳播工具。

(二)媒介是人的延伸物

在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眼中,媒介是局限于當代的,而非歷史的;是站在信息與內容立場的,而非其他的。媒介本身是不需要被理解的,它近在眼前,就是傳播的工具。真正振臂疾呼要理解媒介的人,是麥克盧漢。施拉姆即使言辭透著傲慢勉強但也不得不承認:“在傳播研究的發展史上,他(麥克盧漢)起過重要的作用。即使從膚淺的層次看,‘媒介’一詞的走紅,麥克盧漢也功莫大焉。”[6](126)麥克盧漢正是抓住了媒介本身這個立足點,與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形成了分庭抗禮之勢。

麥克盧漢的這一研究路徑深受伊尼斯的影響,后者將媒介當作權力組織和社會的軸心來探索人類歷史演化背后的機制。在1951年致伊尼斯的信中,麥克盧漢就表達了對這種研究取向的贊同與興趣:“技術形式本身必然是有效的,形式本身的效力遠遠超過它提供的功能。沿著這樣的研究路徑,有可能組織起一個學派。”[8]與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相比,伊尼斯并不只著眼于大眾傳媒,他將視野放在了滾滾的歷史長河中。在他那里,石頭、莎草紙、泥版、詩歌、戲劇等都是媒介。更有甚者,他將貨幣、金字塔、高樓等也都視為媒介。(1)伊尼斯的媒介觀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以庫利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的繼承。與芝加哥學派一樣,伊尼斯的媒介觀雖泛但未成體系,且伊尼斯的媒介也更多地關注“能附著信息(意義)的物質”,也未對“泛”的合理性相加論述。在這些方面,麥克盧漢比他們走得更遠。這樣寬泛的媒介觀在麥克盧漢那里得到了發揚。

伊尼斯更多的是從縱向的歷史維度在延展傳播學研究中的媒介概念,麥克盧漢則從橫向“類”的維度來拓寬媒介的范疇。如果說麥克盧漢是激進的革命者,媒介就是他手里抓著的“槍桿子”。正是對媒介本身的關注,使得媒介概念在他這里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如《理解媒介》一書的副標題“論人的延伸”所揭示的那樣,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物。根據這一觀點,麥克盧漢建構了一個完整的“泛媒介”體系。不同的媒介是人個別身體器官的延伸,如“箭是手和臂的延伸,來復槍是眼睛和牙齒的延伸。城市和海船是我們大家肌膚城堡的延伸,正如衣服是我們個人肌膚的延伸一樣”[9]。麥克盧漢總結道:“我所謂的媒介是廣義的媒介,包括任何使人體和感官延伸的技術。從衣服到電腦。”[9](319)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提到的技術并不只停留在“實體物”的層面,還包括人的思想、制度等“抽象物”。1979年,在一場以《人與媒介》為主題的講演中,麥克盧漢如是說:“人的一切人工制品,包括語言、法律、思想、假設、工具、衣服、電腦等,都是人體的延伸。”[10]總結至此,麥克盧漢泛媒介觀的邊界大致就比較清晰了——包括實體物與抽象物在內的人的一切延伸物。如此寬泛的媒介理解幾乎涵蓋了一切的人造物,有形的和無形的。麥克盧漢的泛媒介觀打破了兩種桎梏:一是媒介只包含信息傳播技術的觀點,將其他技術也納入了媒介體系;二是媒介必然是有形物體的觀點,將思想等無形物體也納入其中。

(三)媒介是“自然”與“人工”的結合

麥克盧漢之后,各種媒介理論涌現。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法國媒介學家德布雷的媒介學研究和近年來發軔于北歐的媒介化研究。和麥克盧漢一樣,這些研究都秉持著泛媒介觀,但各有側重偏向。德布雷的媒介學研究強調歷史范疇文化的傳承與延續。他所指的媒介是在特定的技術和社會條件下,象征傳遞和流通手段的集合,包含自然語言、身體器官、符號的物質載體、技術手段、組織機構等。[11]以夏瓦、庫爾德利為代表的媒介化研究側重將媒介視為制度性的建構社會的一種力量。庫爾德利曾對媒介做出以下定義:“我所謂的媒介包括一切制度化的、用于傳播符號內容的結構、格式、形式和界面,這樣的界定比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電影)的意義寬泛得多。”[12]如果粗線條地劃分,媒介學和媒介化研究中的媒介范疇與麥克盧漢的媒介范疇大致都可劃歸為一個層度:即比大眾傳播媒介寬泛很多,但并未超出人造物的范圍。

彼得斯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他在分析媒介時將其視為“自然”和“人工”的結合。[13]這里的“人工”與麥克盧漢“人的延伸物”的范圍大致相當,既包含各種有形的人造物,也包含數學、性、白日夢等無形的“物”。不僅如此,彼得斯將“自然物”也納入媒介的范疇。在此之前,“自然”常常站在媒介(技術)的對立面,是被技術改造的對象。在原始社會,人沒有像猛獸一樣的尖牙利爪和驚人速度,只能依靠媒介(技術)延伸強化自己的力量來應對殘酷的自然環境。此后,人憑借技術變革對自然進行改造,這些改造對自然體系的改變極為巨大,以至于人類現在不得不將某些地域隔離出來將其稱為自然。[13](1)在麥克盧漢那里,“自然”與“媒介”界限分明,自然環境和技術環境是彼此獨立的兩個系統。“技術鋪就的環境會把地球包裹起來,電力信息環境會取代‘自然’的老環境,占據優先地位。”[8](365)技術環境的蔓延隨之引發的就是自然環境的消退。

麥克盧漢認為每一種媒介都構成一種環境,故而有媒介即環境的說法。彼得斯在很大程度上接著麥克盧漢在講:“我們以前說‘媒介即環境’,但是現在反著說也是對的:環境即媒介。”[13](3)“環境即媒介”中的環境既包含技術環境,也包含自然環境,媒介是“自然”和“人工”的統合。彼得斯呼吁我們在思考媒介時不應將“自然”排除在外,“應當將媒介看作一種友好的環境,它能為各種生命形式提供棲居之地”[13](3)。站在這樣的視角,我們就很容易理解彼得斯的媒介概念為何無所不包了。他采取了一種綜合立場,將被麥克盧漢排除在外的“自然”也納入了媒介的范疇,這無疑又進一步極大地拓寬了媒介概念的邊界。

三、三個層度媒介觀的生成邏輯

(一)內容第一:經驗學派與批判學派研究中“邊緣”的媒介

在經驗學派之前,社會學芝加哥學派已經覺察到媒介的重要作用,圍繞傳播和媒介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芝加哥學派的學者普遍對媒介持有一種比較寬泛的理解,如帕克就將媒介定義為“任何可能征服空間和時間的成就,包括面部表情、態度和手勢、語調、文字、印刷、鐵路、電報、電話等”[14]。由此可見,帕克并不單純地從信息傳遞的角度去思考媒介,他將征服空間的手段如各種交通工具也視為媒介,這樣的觀點與伊尼斯的基本一致。那么,為什么到了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那里,媒介被窄化為了大眾傳播工具?這首先要從傳播學的主流學派經驗學派的哲學基礎說起。經驗學派的方法論源于19世紀的實證主義哲學,“實證主義信念認為,科學的方法能運用于人類社會行為的研究,以便幫助解決社會問題”[3](134)。因而經驗學派自誕生之初就有濃重的實用主義和行為主義傾向。當時各種大眾傳播媒介發展迅猛,報紙、收音機等媒介進入千家萬戶。而當大眾傳媒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相遇時,經驗學派成了站在這個十字路口被時勢造就的“英雄”。

政府極其重視大眾媒介的宣傳、說服力量,這與經驗學派的實用主義一拍即合。經驗學派致力于研究大眾傳播媒介如何充分實現軍事、經濟、政治功能,關注媒介內容、傳播效果、民意測驗。媒介對于經驗學派來說只是信息流通的渠道,當他們看媒介時,看到的其實是媒介的內容。施拉姆就曾對傳播研究應當關注媒介本身還是媒介內容有過論述,并借此批駁麥克盧漢:“雖然他(麥克盧漢)強調媒介本身的作用值得贊揚,但研究發現,和媒介傳播效果的變異相比,信息傳播作用的變異要大得多。”[6](130)大眾傳媒的強大效果蒙蔽了研究者的雙眼,傳播學汲汲于效力政府和商業機構,醉心于研究如何通過特定的內容來獲得心儀的效果,對媒介的豐富意涵完全無視、無言、無感。

批判學派與經驗學派針鋒相對,但他們與經驗主義范式的根本分歧點并不在于關注媒介內容還是關注媒介本身。他們認為經驗主義的研究是一種在類似培養皿的真空環境中進行的研究,對研究的頂層設計不加考察。媒介固然是一種工具,但絕非是價值中立的工具,而是被權力和資本操控的工具。霍爾尖銳地指出:“經驗主義范式的研究是一種‘內容分析’花園里的天真無邪。我們現在分析信息,不是通過明顯的‘信息’,而是要分析它的意識形態結構。”[15]由此可見,批判學派視野中的媒介不過只是附著于權力的工具,是相對邊緣的,它們很重要但卻無力自主,因而是一個了無意義的被動角色。各種意識形態權力對媒介的操控才是研究應該火力全開解蔽祛魅的標靶。

(二)外化與延伸:麥克盧漢以人為原點的媒介本體論

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都把媒介當作一種無意義因而不值得研究的工具性存在。只不過在經驗學派那里,媒介是一種中立的信息傳播渠道。在批判學派那里,媒介是受意識形態控制的傳播工具。媒介本身并非他們研究的重點。在經驗學派那里,媒介僅僅是在5W的模型框架中占據一隅,甚至在關注受眾和傳播效果的研究傳統中,媒介是被透明化的,沒有存在的必要。[16]麥克盧漢獨辟蹊徑,強調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信息,傳播研究應當關注媒介本身。他化用詩人艾略特的比喻來凸顯媒介形式的重要性:“媒介的內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鮮美的肉,破門而入的盜賊用它來渙散看門狗的注意。”[8](207)如此一來,媒介就由之前絕對的邊緣走向了中心。麥克盧漢將媒介提升到了本體地位,真正意義上的媒介研究逐漸成形。

與對媒介本身的關注相伴隨的是對媒介范疇的拓展。麥克盧漢在思考媒介時擺脫了將其與信息相聯系的定勢思維,而把媒介視為人與社會演化的動力樞紐。在思考媒介是什么時,麥克盧漢是以人為視角的,他認為一切的媒介都是人自身的外化與延伸。“這樣的觀點基于技術與‘生物人’內在關系無比堅定的立場,強調‘生物人’和技術的本質關聯性:所有的技術都是將‘無意識的原型形式’推向人的意識、社會意識的。”[17]人是一切媒介的原型,是一定意義上的元媒介(meta-media)。如果將麥克盧漢的媒介范疇看作一個圓的話,人就是這個圓的圓心。“憑借這種人與媒介的關聯性,麥克盧漢讓人以具身關系卷入了媒介的歷史”[18],也讓媒介以一種無比重要的形式卷入了人類的發展歷史。

在思考媒介有何影響時,麥克盧漢站在了媒介的視角,將“媒介本身”作為影響人與社會的動力之源。媒介是人的延伸,“每一種媒介都有偏向,都創造一種環境”[8](360),媒介環境悄無聲息地對人產生影響。與此同時,“每一種媒介因為各不相同的物理特性、內容表現與傳播特征,而突出不同類型的感官,形成不同特征的文化類型和社會結構”[19]。作為人的延伸物的媒介反過來又影響人和社會結構。正是認識到媒介擁有如此強大的自主力量,麥克盧漢將媒介提升到了本體位置。這樣的認識論賦予了媒介無限的活力與可能性,媒介的外延無限擴大。但“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認識又強調人是一切媒介的原點與原型,從而給了媒介范疇一定的限定。以人為原點的媒介本體論正是麥克盧漢泛媒介觀內在的生成邏輯。

(三)媒介即存有:彼得斯基于媒介自身邏輯的媒介本體論

在《奇云》一書開頭,彼得斯就對麥克盧漢深切致意,對麥克盧漢建基于媒介本體地位的泛媒介觀表示贊同,并明確表明自己的媒介研究深為麥克盧漢的精神所鼓舞,受到他的引領。[13](18)除了麥克盧漢以外,彼得斯的媒介思想深受海德格爾和基特勒的影響。在這些學者的基礎上,彼得斯試圖建構一種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媒介觀。這種媒介觀強調一種“深層的生態意識”,以豐富而復雜的方式談論自然。這樣的視角是對由來已久的“人是宇宙的中心”“人是萬事萬物的尺度”等觀點的批駁,將人置于與其他生命平等的位置。彼得斯認為媒介研究不應害怕偏離以人為中心的視角,“而應當努力承擔本體論中的基本角色。媒介并非世界,但我們只有通過媒介才能進入這個世界”[20]。彼得斯將媒介視為各種生命形式與世界發生聯系、存有于世的“中間之物”。

與麥克盧漢將人視為媒介的基礎和前提不同,彼得斯徹底站在了媒介的立場。將媒介視為一種基礎,它是人存在的條件,是人不可或缺的某種幫助。麥克盧漢盡管也無比強調媒介本身,但他在認識媒介為何時,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視角。而彼得斯則將人推出了理解媒介的中心,他認為媒介是一個意義自在體。媒介有其自身的邏輯,不因人而存在,更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建基于這種認識的媒介本體論比麥克盧漢的更為徹底,“人”不再是理解媒介的制約因素。這也就決定了他的媒介范疇比麥克盧漢更泛:“媒介是自然元素和人工創造的共同體現。”[13](4)

建立在這樣一個整體層度的媒介觀,為我們認識媒介和重估媒介的價值提供了機會。彼得斯有意顛覆將媒介視為表達人類意圖的載體,他認為媒介非表意,媒介即存有,它為使用者創造生存條件。“如此一來,媒介的概念就從‘訊息’層面拓展到‘棲居’層面。”[13](17)從這樣的視角再去看人、技術與自然的關系便會一目了然。“人是浮游于多舟之上的生物,技術對人有不可或缺的中心地位。”[13](58)船作為技術物是人在海上的依憑,它使得人涉足大海成為可能,人借助自己的造物知曉和征服自然。也正是由于船的揭示,大海的媒介性開始顯現。海是人與船關系背后更為基礎的存在,它使得人和船得以浮,得以行動,得以存有于世間。自然是媒介(技術)實踐的基礎,是媒介(技術)之下更為深層的媒介。如此看來,人—技術—自然是一種共在的關聯。當媒介具有“自然”與“人工”的統合視角時,媒介對于人來說建構起了整個世界。人的存有不可能脫離媒介,而媒介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這個物種終會沉沒,而自然將繼續存在,為新的生命存有提供可能。[13](418)在彼得斯眼中,媒介決定人甚至高于人,他將媒介的價值提高到了一個更為顯著的位置。

四、泛媒介觀與傳播學的理論化發展

(一)媒介所指的泛化與媒介地位的提升

前論表明,傳播學研究的路徑取向和范式轉型與媒介的認知研究邏輯有莫大的關系。如施拉姆所定義的那樣:“媒介是插入傳播過程的中介,是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6](134-135)依這樣的認識邏輯,信息與媒介的關系很分明:信息是匣中寶珠,媒介只是盛放它的木盒;不圍繞信息去認識媒介,勢必是一種買櫝還珠、本末倒置的媒介觀。后來,這就成了主流傳播學研究的支配性共識。

麥克盧漢摒棄了以信息為中心的媒介觀,將媒介置于本體位置,大大提升了媒介的地位。在他那里,泛媒介的觀念得到了發揚,一切人的延伸物、一切的技術都是媒介。麥克盧漢的媒介觀仍是一種“效果觀”。不過不同于經驗學派關注媒介內容引發的短期的、直接的效果,麥克盧漢關注的是媒介自身作為社會變革的動因在長時間、大范圍內所能引發的更為深遠的效果。從當時來看,這樣的創見為傳播學的發展注入了全新的、鮮活的動力。以致有學者評價:“迄今為止,傳播學歷史上思想貢獻最大的是麥克盧漢。他在一個特殊的時代用一種怪異的聲音夢囈般發出了一個又一個驚人之論,讓傳播學為之一新。”[19](132)但麥克盧漢及整個媒介環境學派更偏重于媒介環境的深遠歷史意義和社會影響的效果研究,對媒介本身盡管有卓爾不群的俯察深思,但理論的生長性尚顯不足。其次,以人為中心思考媒介在當時來看砸碎了“信息中心論”的枷鎖,但現在看來反倒為更有新意地思考媒介設限。麥克盧漢之后,媒介的想象力陷入了瓶頸。

彼得斯適時出現,試圖以媒介為眼來審視人類的整個生存境況。他滿懷生態意識,嘗試著將“生命的存有”推入理解媒介的中心。將媒介理解為各種生命形式創造生存的條件,而人類不過是萬千生命中的一員,“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21]。無疑,彼得斯把媒介理解為一種可供性、一種可能。這是一種“關系”的入射角,媒介是生命與世界發生聯系、存有于世的中間之物。從這個維度講,媒介即生命,“是一種基礎設施和生命形態,是我們行動和存有的棲居之地和憑借之地。媒介具有了生態的、倫理的和存有層面的意義”[22]。由此,媒介自然不是“人的延伸物”這一范疇所能涵蓋的,必須加入“自然”的維度。從彼得斯的角度去看媒介,它的作用就遠比“效果觀”更基礎、更深層、更重要。彼得斯真正立足于媒介自身的內在力量,將媒介作為一種思維、規律和視角,并把媒介的地位抬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從媒介即大眾傳播工具,到媒介是人的延伸物,再到媒介是“自然”與“人工”的結合,媒介的所指不斷擴大。其背后是視角轉換的所得,即從以信息為中心思考媒介,到以人為中心思考媒介,再到以生命存有為中心思考媒介。不同的視角將媒介放在了不同的高度,從最早的信息第一,媒介處于邊緣、從屬地位,到麥克盧漢以人為中心的媒介本體論,再到彼得斯基于媒介自身邏輯的媒介本體論。媒介范疇不斷擴大的過程也是媒介地位不斷被抬高的過程。這一方面是因為媒介已經全方位地滲入人類的生產生活,成了現代社會的基礎設施,無所不在又兀然而立,讓我們無從擺脫、無法忽視。另一方面也是來自于傳播學科反思解蔽、正本立身的理論突破——泛媒介論正是這種理論突破的主力前鋒。

(二)日漸生發:“泛媒介觀”之于傳播學研究

彼得斯曾指出,傳播學作為一個研究領域,有其固有的內在矛盾:“這是一個宣稱擁抱所有生活中基礎事物的領域,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卻往往十分狹隘,充滿斷裂并不斷邊緣化。”[20]偏安于以信息為中心的研究,把傳播學帶入了實用型研究的羊腸小道。將媒介視為完全受意識形態操控的組織,也限制了傳播學的想象力。總而言之,將媒介的意涵窄化為大眾傳播媒介無疑是一種“技術短視”,這樣的研究既無法“瞻前”也難以“顧后”,同時更無力放眼“四周”,這就湮滅了傳播學研究開拓思路的很多可能。

從伊尼斯、麥克盧漢開始,越來越多的學者將傳播學研究的核心轉向媒介本身。正如黃旦所言:“應將媒介確定為傳播學研究的重要入射角,這不僅僅是為了糾正傳播研究重內容、重效果而忽視媒介的偏向,更重要的是,我們認為從媒介入手最能抓住傳播學研究的根本,顯示其獨有的光彩。”[23]何為傳播學研究的根本及其獨有的光彩?其實,傳播學自誕生之日起,像是其他學科旁生的枝蔓,沒有自己的理論根基,無法抓住“土壤”汲取養分。而尋找傳播學研究的根本其實就是尋找一顆種子,它有生發的力量,能形成傳播學學科理論基礎和內在的知識體系。

“媒介”是實現這一目標可供選擇的方案,以媒介為入射角,能更好地窺探“人”。如福柯所言:“人是這樣一個生物,即他從他所完全屬于的并且他的整個存在被據以貫穿的生命內部構成了他賴以生活的種種表象……”[24]這句話讀來晦澀,但含義卻十分清晰:人的存在十分復雜,他存有于世間就必須與諸多其他要素相互糾纏,這些是他們生存的背景。基于這樣的復雜性,不同的學科都以獨特的視角探尋人何以為人的種種可能,而媒介應當是傳播學追問這一問題非常合適的視角。麥克盧漢對此的回答是:我們塑造了工具(媒介),此后工具(媒介)又塑造了我們。[9](17)彼得斯則認為技術固然對人有不可替代的意義,但也不應忽視其背后的自然因素。他主張采取一種統合視角,從更為基礎、深層的角度認識媒介,進而更好地錨定人的生存狀態。泛媒介觀為傳播學研究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沿著這條路徑,或許能實現彼得斯對傳播學研究的美好暢想:通過寬泛的媒介理解,必將“擴大媒介研究領域,拓寬研究的跨學科視野。研究者將不再強調人文與科學領域間的邊界,并采用任何有益的形式探尋知識,傳播研究應當成為人類思想跨學科重組的先驅”。[20]

近些年國內已有一些以媒介為視角而展開的別樣研究。黃旦一反傳統報刊史研究的媒介工具立場,力主以媒介為切入點,以媒介實踐為敘述進路,開拓了報刊(媒介)史研究的新范式。新報刊史關注媒介的自主性作用以及在此作用下人類的社會實踐,其視野中的媒介是歷史的,包含不同時期不同類型。[25]這種研究主張在學界獲得廣泛響應,有學者將表達異見的奏折視為媒介,認為這一特殊的政治媒介作為節點建構起了一個貫通的民間傳播網絡,該媒介所形塑的政治事件也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管窺媒介中的帝國政治文明的窗口。[26]有學者關注旗幟、警示燈、鐘樓、電話等火警媒介相遇所形成的動態、開放、并置,但不均質的媒介矩陣對于救火行動這一社會實踐的影響。在主導媒介的變更中,救火從城市大眾的公共體驗,逐步變成了救火機構自身的專業事務。[27]亦有學者將輪船視為地區、國家信息轉遞之媒介與信息融通、貿易往來之基礎設施,它與報紙一起使得“海上網絡”成為可能。[28]在中國數千年未曾斷絕的文明歷程中,還有浩如繁星的媒介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彼得斯熱情洋溢地將中國稱為“媒介王國”,歷法、鐘、香、墻垣、灌溉水利控制、防火手段、天宮圖等媒介,都是人之存有和文明存續重要的中間之物,都值得我們潛心研究。[13](1-2)

重思媒介不僅為“回眸過去”的研究展開畫卷,也為我們審視當下、展望未來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視角。孫瑋通過對傳播內涵及意義的梳理,對何以能將城市視為媒介做出深度闡釋。[29]胡翼青亦認為城市是真實與想象地理的彼此疊加,將城市視為一種“容器型”媒介,可以拓寬對“城市”和“傳播”兩個維度的理解,進而成為城市傳播研究的第三種范式。[30]在媒介已經遍在如自然的當下,寬泛的媒介視角能更好地解釋現代人的媒介化生存狀態。以上管窺,“重思媒介”已經成為傳播學研究重要的生發力量。

(三) 反思與討論

泛媒介論不認為一切都是媒介。它只是突破了傳統的媒介認知,但并沒有把媒介泛化為世間所有。至少,泛媒介論所謂的媒介不包含媒介傳播的內容,他們也不會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是媒介。那種“一切都是媒介無異于取消媒介,進而取消媒介學”[31]的批評,是篡改了靶子以便輕而易舉來駁倒。而且,一切都是媒介無異于取消媒介,單就形式邏輯而言也不成立。唯物主義認為,整個世界都是物質的,這就取消物質了嗎?

當然,泛媒介論只是認識媒介的一種層度,它照亮的是傳播的宏觀的社會影響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是傳播學哲學化的可選路徑。工具論層度的媒介認識,放大了特定傳播內容及其可測量的傳播效果,有利于社會為達成某種目的而進行行為干預。泛媒介論在更開放的視野中審視媒介,但并不把媒介視為整齊劃一的鐵板一塊。他們更關注媒介環境的總體結構以及位居其中的主導媒介。例如彼得斯在諸多媒介中更為關注基礎設施型媒介,他認為這類媒介高度系統化,能跨越時空將人與組織相聯系,對人類的存有而言具有更為基礎和顯著的地位。再者,泛媒介觀凸顯了媒介在人類歷史與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但這不等于否認社會歷史演化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泛媒介論不是單一、線性、機械的媒介決定論。

媒介為何?這近乎是傳播學研究當中的“元問”和“天問”。不同視角與層度的認知,導向了旨趣各異的研究路徑和范式。泛媒介論為傳播學提供了迄今為止最開闊的研究視野和理論生長的空間,是傳播學理論化最可進取的方向,國內傳播學界于此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也許更重要的是,泛媒介論大有可能是傳播學解決身份危機的突破口,傳播學假此有望自立于社會科學的叢林,但這必得仰賴在這一道路上孜孜不輟的理論突破和建樹。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精彩视频| 亚洲视频一区|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男女男精品视频|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无码av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日本午夜网站|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 色AV色 综合网站|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午夜色综合| 免费毛片视频| 欧美天堂在线|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欧美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a级免费视频|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在线亚洲天堂| 91青草视频|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草逼视频国产| 亚洲免费三区| 成人夜夜嗨|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日本|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7se亚洲综合|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天天综合色网| 欧美成人aⅴ| 免费午夜无码18禁无码影院|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国产主播喷水|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婷婷激情亚洲|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a欧美在线| 国产欧美网站|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国产免费a级片|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四虎精品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av片在线免费观看| 69视频国产|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欧美第一页在线|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