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術山/Guo Shushan
博物館是一所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交流場所,是大眾了解人類歷史記憶的精神載體,博物館的興衰是衡量一個地區乃至國家文明建設的重要標志,是輸出價值觀念的傳播窗口。而展陳設計作為價值傳遞的重要媒介,其建設實施不僅關乎于博物館自身職能的時效性,還受時間、空間、欣賞主體等多方位的影響。所以,探究博物館的發展建設離不開對功能主體內涵演變的研究思考。
其次,博物館作為文化綜合體已包含多種服務大眾的社會功能,而展陳設計恰好是其中為數不多能夠一直延續至今的重要職能。所以,除去基本的傳播方式外,我們應該了解本質,挖掘其背后的演變邏輯,從而為今天博物館的設計方向提供參考性意義。
當文化發展日益成熟時,能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出以該文化為代表的文明體系。自古至今,人類的每個腳印都蘊含著自然演變的印記,是后人認識并改造世界的指南。身為華夏子女無不感慨動情其擁有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盡管也會時常困惑并遺憾由于瘟疫、戰火等未知原因忽然消逝的祖先印記。為此,人類逐漸開始想要尋求一種方式去祭奠自己的先輩,從石刻、巖畫,到有文字記載,每一步都是人類文化歷史上的偉大飛躍。而博物館的出現,同樣是以物質載體的形式為大眾傳承并發揚文化?,F如今,世界連為整體,文化相互影響更加明顯,文明日趨交融之時我們應該以現代人的視角依據所面臨的具體問題來對博物館今后的建設提供有效的方法與思路。
工業革命就像時代的閘門,將人類帶入了全新的領域,在生產、思想、文學、藝術、設計等多方面領域進行了顛覆性的變革。繼而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文化思想日趨多元化,人民生活豐富多彩,科學技術翻天覆地。種種變化都為這個時代增添了更多機遇和可能,需要各行各業的人去思考當前以及預期面臨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
博物館自誕生以來一直作為公共文化場所供全民使用,放眼世界,它甚至可以作為彰顯國家軟實力的標志。而人類的頻繁協作也為博物館的發展增添了更多附加價值。比如在建筑設計上,設計的多元化發展為博物館提供了多種形式的設計風格,其次,思想文化的進步擴充了博物館展示的類型,代表藝術家個人意志的現代藝術作品成為展示的重要方向。而科技的發展則打破空間限制,利用全息投影營造可與觀眾親密互動的虛擬體驗。
展覽展示是博物館傳遞信息的基本方式,作為功能需要成為延續至今的重要手段。展示方式伴隨空間營造的變化、設計風格的更新而有所改變。但當今最為重要的當屬科學技術對于展示設計的影響。以虛擬現實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為展示效率的提升、展示效果的更新呈現帶來多方的發展契機。
1.空間營造
博物館發展到今天,已然成為包含多種功能的綜合體。這是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影響的結果。“空間”是衡量人居環境的抽象概念??臻g營造的標準既由功能主體決定,還同時接受使用者的體驗評估。所以,無論展示還是何種方式都應該建立在空間營造之下,通過合理的空間劃分帶給觀眾更好的體驗。
2.時間因素
現代意義博物館的興建普及僅百年歷程,百年間物質文化的發展以及人口增長對于博物館的空間營造有了進一步的需求,經濟的富裕促使人們開始有了更高層次精神層面的需求、享受與滿足。比如,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和法國盧浮宮的擴建和改造,在增加空間尺度的同時,還嘗試將現代材料和傳統建筑進行大膽的交融,這種營造方式便是基于當今人們對于空間的真實需求所做的有益創新。
由此可見,隨著時代的推進,博物館的建設會持續面臨不同層面的問題,我們要在不影響其本質文化傳輸的基礎上,結合當今時代的前沿方式,營造大眾喜聞樂見的空間氛圍。
展示是空間營造的主要內容,展示的方式是影響空間劃分的重要因素,而空間劃分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影響著展覽的效果,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首先,空間和展示設計同由博物館主體功能決定,依據具體情景滿足功能需求。其次,情景的認定源于地方文化的挖掘、時代潮流的影響等綜合考量,確保設計能夠因時因地制宜。最后要懂得平衡二者關系,空間營造是要保證最終功能的實現,而展示本身也應該依附于博物館的整體設計,成為使用空間的一部分。
縱觀社會的整體發展,經濟高速進步,生活日趨富足,總體呈現繁榮氣象。而在設計領域,我們開始擺脫千篇一律的功能型住宅,逐漸在形式、材料、文脈、象征等多個領域追求不同層次的滿足。中國的設計市場也成為世界范圍內各大知名設計事務所爭先競技的舞臺。而在廣闊市場的背后,是無數設計師對于創意設計風格的嚴格要求。
現代裝飾風格是以現代主義為前提發展延伸的多種裝飾手段,目前國內設計風格的多元化發展可追溯到改革開放后經濟水平日益增長的時代背景中。這背后不僅是市場的推動還有設計師個人化的有益探索。以清水混凝土為代表的安藤忠雄,利用材料特性重新詮釋現代精神;追求流暢曲線的扎哈·哈迪德,利用參數化搭建藝術與現實的橋梁;還有熱衷本土文化復興的王澍,聽從本心做符合中國發展的真實設計??傊?,不同的設計語言會平衡建筑外觀、空間、展示等諸多功能之間的關系,追求風格多樣化的同時,也會對內部的空間營造提供更多要求。所以,提升展示設計本身也就是在探索一條設計一體化的發展道路。
其次,市場化對于設計的推動往往少不了政府的強力干預以及人民的監督,物質的極大豐富需要一定程度的人文素養與之適應。比如,前幾年流行的古典復興,各種中式復古和具象建筑層出不窮,而現在盡管設計的亂象依然存在,但有了政策管控,會對預期設計方案進行嚴格評估。另一層面,專家學者也會進行設計批評,在思想輿論方面做到有效遏制。
總之,研究設計風格是設計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雖然我們擺脫了單一風格對于展示設計的影響,但在如今多元化的風格的語境中,也要懂得因地制宜,更要為日后展示形式的創新發光發熱。
展覽展示作為博物館輸出價值的主要方式,本身寄予了人民群眾對于精神領域探索的強烈需求。另外,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數字化交互性技術的應用也為展示效果的呈現提供了更多選擇的空間。展示由單一的附加功能轉為與空間結合,利用科學技術構建符合大眾多元化需求的場景類別,從而拓寬展陳方式的維度??梢哉f,大眾化需求和技術革命是牽動當今展示變革的重要因素。
1.需求驅動
當今時代,大眾需求是推動社會發展方向的重要指南。同樣,展陳設計的演變歷程從根本上來講也是需求使然。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滿足生理的基本需要之后,會從心理角度尋求社會位置,得到社會認同,從而獲得至高的心理滿足。雖然不同時期人的能力差異導致需求不同,但是我們能夠參照普遍標準營造滿足大多數人需要的展示空間。
回看我國幾十年的發展史,經濟的平穩進步為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人民的富足為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空間。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擔負著人民精神認同的重要任務,而展陳設計作為主要手段也應該跟隨大眾的需要適時調整,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技術引領
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是時代主題。互聯網的普及、通信技術的成熟都是給予我們的時代紅利。但即便如此,技術革命的潮流仍然使我們措手不及。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徹底顛覆了我們對于時代的幻想。在展示設計領域,交互性技術的應用是設計的重要手段。通過特定環境,設置主題進行全息投影營造虛擬的沉浸式空間??臻g內容包含文物信息,還能附加多種藝術化的表現進行氛圍渲染,增加更多的附加價值。其次,空間的最大特性在于交互性。通過屏幕的智能感應,能與游客展開互動,增強觀賞體驗。而在信息交互當中智能設備還能接收游客反饋的基本信息形成數據庫,再利用后臺的云計算進行數據分析從而精確定位游客需求,為之后展覽展示設計的改進提供幫助。
由此可見,展覽展示設計發展到今天無非內部需求驅動和外部影響兩個大方面,我們既需要迎合大眾品味營造喜聞樂見的活動空間,也要站在專業角度成為引領真實設計的旗手,同時我們還要緊隨時代潮流發現影響設計發展的契機,從而為設計的良性運轉鋪平道路。
設計方式是營造空間的手段,展覽展示是內容輸出的方法。一個好的策展內容離不開適宜的展示空間,而空間的目的是為了輔助策展的進行,不能因其形式本身而失去主體傳播的意義。所以,從展示設計的發展本質上講,是功能驅動而不是單純的形式主義。當有設計作為保障,展覽展示的內容策劃是需要我們關注的重點。
博物館是歷史記憶的載體,發展至今,已涵蓋多種類型。從文物、藝術到如今各個行業都可以將歷史發展的積淀作為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傳承。這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文化的期盼,更是為當下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充足的營養。
任何文物的光輝都屬于過去,是文明發展的見證,但傳承至今我們應當慶幸可以與古人對話??v使有人對于文物的熱情難以掩蓋,但博物館永遠是文物的最佳歸宿。因為作為常人我們難以確保文物的保護條件,文物的價值應當屬于整個人類。所以,未來博物館的建設應當鼓勵更多人投入其中,從而擴寬展覽展示的維度,為再創新提供發展空間。
一個好的展覽不僅需要好的展示空間,大眾喜聞樂見的展示內容,適宜的展示方式,更加需要邏輯嚴謹的內容敘事。這才是價值輸出的完整表達。換句話說,如果單靠科技驅動,沒有內容作為保障,并不算成功的展出方式。
展示內容的設定包含文物的基本信息,這是展示的重要前提,其次內容敘事是拉近觀眾與展品的距離,并與文物展開互動。比如前期宣傳可以設計海報、招貼等營造印象標識,作為內容的基本識別甚至可以成為文創的符號來源。到具體展示層面,可用顏色或其他視覺手段分設不同主題,用敘事的方式帶動游客的注意,從而達到價值輸出的目的。
此外,還可將內容與科學技術手段相結合。利用數碼技術將文物的信息制作為視頻,營造虛擬的空間體驗感、沉浸感,觀眾在了解文物的同時還可以獲得科技帶來的新鮮感受。通過節點設定,觀眾可與文物展開互動,有主觀性地選擇出與之匹配的文物視角,在時間和空間上共同獲得最佳體驗。
由此可見,展覽展示設計發展至今盡管本質沒變,但隨著時代需求的變遷,逐漸由表現文物的基本信息,到考慮與人的情感關系,設立敘事內容增強信息接收。而科技革命徹底顛覆以往的展示方式,虛擬形態的空間體驗成為日后展陳敘事內容設計的主流。
博物館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面照映城市歷史和人民面貌的鏡子。而時代的滾滾洪流也時刻敦促我們切勿停止探索的腳步。研究展陳設計形式的內涵演變,探尋展示設計的發展歷程,尤其是數字化、智能化、交互性等設計方式的新形式研究,學會從歷史當中發現設計營造的基本原則,是作為設計工作者理論與現實密切結合的造物準則。只有這樣,設計活動才是真切建立在需求之上,博物館的營造才能從系統化的角度統攬全局。我們有理由相信,展陳設計的研究將一直作為功能主體,為博物館的整體建設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