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向陽/Jiang Xiangyang
在天津大學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下簡稱“非遺研培”)木雕技藝培訓班里,來自甘肅金昌市從事刻字藝術的非遺傳承人李華中展示了自己的刻字藝術。李華中的刻字藝術以傳統刻字藝術為基礎,并將之延伸應用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行業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傳統刻字藝術在過去指的是用于亭、臺、樓、閣、廟宇等牌匾或楹聯上的刻字。[1]97-98傳統刻字藝術與傳統建筑有著緊密的關聯,其基礎是傳統書法。由于年代久遠,很多古代書法家的真跡都湮沒于歷史的陳跡之中,只留下后世的拓本或摹本,如著名的《蘭亭集序》。社會動蕩,戰亂頻仍,現在人們很少能看見唐代以前的書法真跡。宋代開始,得益于造紙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一些著名的書畫作品能夠完善地保存至今。中國古代書法作品流傳下來的一是墨跡,二是木(石)刻,[1]105墨跡的唯一性注定其鮮為人見,而木(石)刻可以多次拓印的性質決定了其有更廣的流傳。后人經過對碑刻拓片的整理,才出現了今天人們看到的諸多字帖資料。明清時期的書法作品其中小部分是由紙質的真跡流傳至今,大部分都是以碑刻、楹聯等方式保存下來的。[1]90-92縱觀中國古代書法的保存形式,足以說明刻字藝術的重要性。
古代中國,大部分的碑刻、楹聯等書法刻字作品都是以石質和木質材料作為創作載體的。石刻主要用來制作拓片和尺寸較大幅的東西,主要形式有碑刻,現在人們學習書法用的帖子就是從碑刻上拓下來的。木刻一般用在樓、堂、館、舍的楹聯或者橫匾,清代是楹聯最發達的時代,許多對聯、楹聯都是以木刻的形式出現在建筑物上。相對于石質材料,木質材料更加適合刻字藝術。下文中所談及的傳統刻字藝術主要圍繞木刻字藝術展開,而部分木刻字藝術特征的論述中會以石刻字藝術特征對比輔助說明。
1.視覺表現語言
中國古代刻字的工匠藝人需要將書法家的墨跡原模原樣地刻在木頭上,這要求工匠在懂得書法藝術的基礎上還需要掌握在木質材料上進行雕刻的雕刻語言,這樣才能更好地傳達書法家的書法藝術風貌。刻字功底水平有限的工匠藝人在牌匾上雕刻書法家的作品時,往往不能處理好書法家在宣紙上創作時墨汁與宣紙產生的“飛白”,這里的“飛白”指的是一種水墨語言(圖1),在創作技法上指的是水墨在宣紙上產生的干濕參半的藝術肌理。[2]“飛白”這種藝術肌理是比較容易在宣紙上體現的,一旦從紙上轉移到刻板上難度就會加大,但出色的刻字藝人一定是要完美地再現“飛白”效果,這也是準確表現和傳達文人書法家藝術作品精神與原汁原味特征的關鍵核心。木質材料刻字更加注重創作性,需要在雕刻過程中體現出書法的落款、印章,整體的布局安排。木質材料的刻字最常用于楹聯牌匾,中國傳統楹聯、對聯講求字體、落款、印章在整體視覺效果上要達到協調統一,從與書法藝術的貼合性來看,木質材料刻字要更加講求文人書畫中主張的以詩書畫印為一體的藝術精神。

圖1 李華中刻字藝術中的“飛白”
2.色彩搭配規律
在色彩對比上,木刻與石刻也存在較大的差別。石刻藝術不講求色彩的搭配,一般用于墓志銘碑刻的石刻都是青色底色配以白色(朱紅色等)字體,石刻藝術要給人以莊重感、凝重感。而木刻字在藝術創作中非常講究色彩的搭配,字體著色也是刻字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如底板色是黑色的木刻,字體做成金色為宜;底板色是紅木色的木刻,字體做成湖藍色、金色為宜;底板色是咖啡色的,字體做成石綠色為宜;底板色是原木色的,字體做成深藍色、深綠色、深紅色皆可。木刻字的底板色要與字體色形成對比,突出木刻字體的氣勢,[3]但顏色又不能過于強烈,色彩過于強烈的木刻藝術會給人以媚俗的印象,這一點上也和書畫藝術很相像,講究在作品中凸顯文人的審美趣味。
3.雕刻表現手法
木刻字中的刻字方式與書法印章中的篆刻遵循相同的雕刻規律,木刻字主要分為兩種刻制方式,一種是陰刻,另一種是陽刻。陰刻就是用刻刀直接刻出字體,使所刻字體在木板表面凹陷;陽刻是指從字體所在的背景開始刻,刻掉字體所在的背景,使字體在木板上凸顯出來。[2]古代工匠藝人創作大尺寸的刻字藝術一般要借助光投影的方式來完成,把要刻的書法作品投射在墻壁上,再通過拓印的手法完成較大尺寸的木板刻字,充分體現了在過去電腦科學技術匱乏的年代,中國古代工匠藝人的聰明與智慧。
4.功能與使用場所
石質材料刻字注重描摹的準確性,通常由匠人在石碑上進行描摹,再用榔頭等工具完成,一般不呈現印章和落款等書法中較為個性化的內容,因為早期碑刻都是用于墓志銘上,過去是記錄在人去世后他這一生的生平事跡,側重的是墓志銘或石刻本身的文字性內容,因此不會有落款和印章這類屬于刻字藝術家個性化的藝術特征。傳統刻字藝術常用于中國古代的建筑物上,尤其在傳統園林藝術中有著顯著體現,如匾額、楹聯。牌匾這種刻字藝術載體是最常見的形式,“牌”是以豎著的方式懸掛安置的,“匾”是以橫著的方式懸掛安置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橫匾豎牌”。園林中的牌匾刻字一般指代的是某一景觀的名稱,或者點景意境的說明牌,或者是建筑物名稱的標注。而楹聯通常是以上下聯對仗的形式懸掛或安置在建筑物上。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刻字藝術不再只用于建筑物上的牌匾、楹聯,它也可以成為一種裝飾藝術作品,擺放在學校的走廊,或者懸掛在室內作為一種裝飾物來點綴室內的環境。傳統的刻字藝術需要結合當下人們的日常生活,在人們的生活空間重新煥發光彩,這就需要刻字藝術家了解和掌握現在的藝術發展潮流,把握好當代人的審美觀念,創作出符合人們審美習慣的新時代刻字藝術作品。
李華中出生于1970年4月2日,甘肅金昌市人,他從小就熱愛畫畫和書法藝術,與書法篆刻藝術結下不解之緣主要是因為1992年機緣巧合下進入了當地的書法函授大學學習寫字和畫畫,這期間主要學習了兩年的書法。李華中家里是中醫世家,他的父親是一位老中醫,直至今日他們家還在從事著中醫的職業,并且在當地非常有名氣。李華中在函授大學學習藝術課程的第三年(1995年)開始接觸篆刻藝術,并拜函授大學校長張平蕪為師。張平蕪在書法、國畫、篆刻等專業領域具有很高的造詣,是甘肅省書畫篆刻藝術大家。李華中除了跟隨張平蕪學習書畫篆刻,在1996年又接觸學習了刻字藝術。李老師指出刻字與篆刻之間既存在關聯,也存在差別。篆刻主要是在石頭上刻,如在方寸之內刻的書法印章,屬于書畫藝術的范疇,也就是人們平時說的詩書畫印中的“印”。李華中的師父和他師父的父親都是搞雕刻藝術的高手,尤其是傳到他師父這一代,無論是書法繪畫還是篆刻,在當地都非常有名氣。刻字是李華中師父掌握的一門絕學,他的師父將這項技能傳授了李華中,師父還把他三輩祖傳的刻字刀也傳給了他,李華中老師也正式成為刻字第四代傳人。
李華中在學習刻字藝術之前先跟隨張平蕪老師學習書法,書法是刻字藝術的基礎。如果想創作出優秀的刻字藝術作品,必須要經過系統的書法訓練,從書法藝術過渡到刻字藝術。李華中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書法基礎后便開始了刻字藝術的訓練,他自己嘗試著雕刻了一些牌匾,但是覺得技藝和水平都不成熟。李華中與張平蕪老師在廈門的那一年里,他雕刻了張老師手寫的很多書法作品。張老師在書法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他寫出的字經李華中進行刻字創作達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刻出的字體“金石味”濃厚,氣勢雄渾厚重。李華中在這期間先后完成三四十幅牌匾后,張老師建議他可試著接茶樓、商鋪牌匾楹聯的制作訂單,李華中在刻字創作實踐中逐漸步入了正軌。在張老師的技術指導下,結合著廈門一年的刻字實踐,李華中的刻字技術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他的刻字字體主要以行書、草書和楷書為主。閩南地區的刻字藝術風格給了他很大的啟發,如字體的空間布局、色彩與字體風格的搭配等。
2010年,李華中在蘭州成立了“華中刻字藝術研究所”。2017年12月,由李華中創立的“金川刻字”被申報為金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7年10月,李華中被評為甘肅省刻字藝術傳承人,其傳承譜系經歷四代:張氏(名字不詳)、張平蕪、李華中、蘇建雄。
李華中目前收了三個徒弟,他在收徒弟這件事情上非常認真,還要按照規矩舉行完整的拜師儀式,收徒弟舉行拜師儀式是為了讓大家,包括親朋好友在內,都知道他有一個師父,這對徒弟能起到約束的作用,無論是對他的父母還是對他本人來講,也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拜師儀式會讓徒弟覺得學習刻字藝術是一件很嚴格的事情,就像和徒弟定下了契約一樣,師徒雙方要在今后履行各自的責任和義務。李華中認為招收徒弟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延續,良好的師徒傳承也會讓刻字手藝更好地發展下去。其次,收徒弟必須要對徒弟負責任,徒弟要熱愛刻字藝術,教授徒弟也不是簡單地傳授給他雕刻技藝,而是要根據徒弟的發展需要和個性特點因材施教,要關心徒弟未來的發展方向、事業,盡其所能幫助他能夠在事業發展中實現自己的夢想。2008年,李華中收蘇建雄為徒,傳授其刻字技藝,至今已經有13年了,徒弟在刻字藝術領域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李華中在刻字藝術創作中除了遵循上述的傳統刻字藝術規律與原則外,他的刻字藝術創作也體現著極強的個性特征,他在藝術創作中秉持著“傳統應適應當代生活,并融入當代生活”的觀點。李華中刻字藝術創作的個性風格與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1.可辨識的落款與印章
現代木刻字藝術除了要展示出書法家的題款和印章外,還可以在木刻作品上刻上刻字者的名稱,以此來提升藝術家藝術特征的辨識度。李華中在刻字過程中也會在刻板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或者公司標識(圖2),如“華中刻字”“金川刻字”等,個人刻字品牌的建立不僅加強了刻字作品的辨識度,當外面市場出現越來越多帶有“金川刻字”的刻字作品時,刻字品牌的經濟價值與藝術價值也會隨之提升。李華中提到,過去的刻字藝術作品中,刻字藝人是不會在作品中留下自己的姓名。而現今的刻字藝術更加像是一種藝術創作,木刻藝人也開始在刻字藝術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觀念,使刻字藝術實現華麗的轉型。現代刻字藝術與傳統刻字藝術有較大區別,過去從事傳統刻字藝術的雕刻藝人多以書法家的書法作品為藍本,而現代刻字藝術家很多都是選擇由自己進行刻字創作,呈現出的作品形式也是豐富多彩,因此他們會在創作的刻板上留下自己的題款和印章,這種刻字藝術完全就屬于刻字藝術家自己的藝術創作。現代刻字藝術家往往有著書法家和刻字藝術家的雙重身份,現代刻字藝術家在專業素養上需要有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才能夠勝任刻字工作。

圖2 刻字藝術中的署名與印章
2.巨型尺寸的藝術創作
李華中一直追求創作大型尺寸的刻字藝術作品,他想通過創作大型尺寸的刻字藝術來提升他創辦的產業園的名氣,他設想制作一幅巨型的刻字牌匾,且刻字作品分量一定要能夠承載整個產業園。經過一番設計與構思,他再次帶領團隊完成了巨型刻字藝術牌匾《沁園春·雪》(圖3),該藝術牌匾在2020年被世界紀錄協會認定為世界上總體面積最大的手工實木刻字藝術牌匾,作品用梧桐木制作,高6米,寬18米,總體面積80.1平方米,實木面積為63平方米,于2018年8月開始創作,歷時一年完成。該幅牌匾現懸掛于產業園內的展廳中,牌匾周圍還配有萬里長城自然景觀的巨型浮雕,牌匾與浮雕組合給人以氣勢恢宏的視覺體驗。

圖3 巨型刻字藝術牌匾《沁園春?雪》 6×18m
3.融合裝飾元素的視覺表現
傳統的刻字藝術載體注重與空間場所的緊密結合,刻字藝術字體的選取與刻字內容文本性意涵直接關乎著審美意象的傳遞與表達。在中國古典園林空間中,許多牌匾、匾額都承載著歷代文人墨客的詩句,詩句通常是以刻字工匠藝人根據園林主人對于園林空間屬性的要求呈現出貼合空間氣場的刻字藝術表現。隨著生活空間與場所的更迭,傳統的園林藝術空間已經不再是人們長期生活的場所,人們在現代生活空間的演進過程中住進了高樓大廈。李華中認為,雖然現代人們的生活空間和場所發生改變,但并不意味著傳統刻字藝術將會在當今生活中失去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傳統刻字藝術需要順應時代的變化做出相應的改善來應對空間、場所發生的變化。傳統刻字藝術通常是以緊密的結合方式附屬在建筑的空間環境之中,因此它融入現代空間環境的方式應該仍然可以作為建筑空間的附屬產品,應注重傳統刻字藝術要以符合當今大眾審美需求的方式融入到生活實踐的空間與場所,李華中在刻字藝術創作中將整體的空間場所作為藝術創作的完整表現空間,如圖3中再現的萬里長城和雄偉綿延的青綠山峰巨型浮雕在整體意境與氣勢上與巨型刻字藝術牌匾《沁園春?雪》交相輝映,更好地再現了偉大領袖毛主席在詩詞之中所傳遞的審美意象與精神情感。基于整體空間構思與考量的刻字藝術創作,以及創造性地融入裝飾性元素的藝術創作手法,成為李華中刻字藝術個性表征的重要內容。
李華中率領他的刻字團隊在2007年至2010年期間給本地的十多所學校用刻字藝術制作了大批的宣傳牌匾。給學校做的這批牌匾都是結合學校的要求,刻字內容主要是以傳統文化建設為主,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學校的裝飾建設與人文環境建設,刻字團隊給小學、初中、高中做了一系列文化宣傳類的刻字牌匾,刻字內容也是豐富多彩,如小學選用《三字經》《小兒語》,初中選用《弟子規》《論語十則》,高中選擇古代的著名詩詞《春江花月夜》《大學》《中庸》以及諸子百家的名言警句、國內外經典名人名言等作為刻字的主要文本內容(圖4)。這些刻字的創作文本始終是圍繞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展開的,刻字藝術在建設校園文化的同時也給學生們提供了賞心悅目的刻字藝術經典,以此來豐富學生的課外學習生活,讓他們沉浸在傳統文化的環境之中。學校的走廊、大廳、教室的空白墻上都懸掛了李華中團隊的刻字藝術作品。

圖4 李華中給學校創作的刻字藝術牌匾
李華中給當地學校制作刻字宣傳牌匾不僅讓他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而且還提升了他的刻字名氣,甚至甘肅省其他的城市也開始找他制作刻字牌匾,李華中在甘肅省會蘭州市成立了“華中刻字研究院”,并得到了當地有關領導的大力支持。李華中又接著在蘭州本地白銀、武威、嘉峪關等地繼續拓展自己的刻字藝術,仍然是以圍繞地方學校為主進行刻字藝術文化建設,制作了系列的刻字宣傳牌匾。
在研究院成立后,李華中選擇了“兩條腿”走路:一邊申報項目,一邊搞產業做實驗。李華中在當地文化廣電局與科技局的支持下,迅速開展了與刻字藝術相關的文化產業,還成立了金川刻字傳習所和文化集市。傳習所就是政府許可的帶徒弟傳授技藝的學校,文化集市就是把做的相關刻字藝術品作為文化創意產品去銷售。申報的項目主要是指在當地科技部門申報的民生科技項目。2015年10月,李華中與團隊申報了甘肅省科技廳項目:“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刻字藝術傳承與創意產業的研發示范”。李華中講,能拿到這個項目是因為他的刻字藝術在當地已經發展成熟起來,可以作為示范項目得到進一步的延伸和拓展,該項目與民生項目掛鉤,還有專項資金進行扶持。
早期李華中主要是以純手工刻字為主,他在后期的研發示范項目中采用了機器設備輔助人工完成刻字藝術,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機器的采用不僅可以加快刻字藝術批量化制作,還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人工勞動。李華中指出,刻字藝術的產業化發展不是依賴機器完成刻制,而是可以通過機器加快刻字藝術制作的進度,以“半機器半手工”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加快刻字藝術產業發展,比如給學校做的一些宣傳刻字牌匾,必須是要經過產業化機器加工的,機器化加工的刻字產品更加工整,整體視覺效果也更加統一自然,產業化的運作發展可以保證在短時間內為學校、公司、醫院、政府機構等提供優質保量的刻字作品,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目標僅僅依靠純手工刻字是無法實現的。李華中稱,目前產業化運作的刻字作品更貼近一種文創衍生品,傳統的刻字藝術需要較高的人工成本,在技法水平上也有較高的要求,現代的傳統刻字藝術傾向于一種傳統工藝收藏品的類別,可以供觀眾欣賞由人工刻制過程中形成的“飛白”等較為特別的藝術效果,機器化生產的刻字作品在整體形式上較為統一,但在抒發和表現刻字藝術家的個性特征上有所欠缺。
隨著公司刻字業務的增加,李華中也在不斷改進自己的運營觀念。有時候他接到一兩個學校的訂單后,只能按照學校的要求給他們現做,一兩個學校做下來也要花費不少的時間和精力。后來他改變了思路,比如中小學校都比較喜歡懸掛“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句詩,那完全可以在沒有接受訂單之前讓工人們生產一批這種類型的刻字牌匾,等到下次哪里有需要的,直接可以從庫房包裝好運送過去,這樣就減少了因加急單而產生的工作壓力,也可以使工作車間的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李華中通過對平時刻字訂單需要的刻字內容的分析,找出這些訂單中常有的刻字藝術類型,然后通過設計師的設計制作形成一整套有體系的刻字類型庫,加大力量生產高需求量的作品,個別部分的有特殊要求的刻字作品根據定制要求現場制作完成即可。產業化運作經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同時進行的項目申報也獲得批準,成功拿到了項目扶持資金,這些來自社會各界相關部門的幫助給李華中的產業化運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保障。李華中說,要完成申報的項目課題也不容易,需要按照政府的要求將刻字藝術產業做到一定的規模,還需要落實項目解決了多少勞動力就業問題、受惠人群達到多少等,這些都是政府在后期考察項目開展與完成情況時要參考的重要指標。當地政府給李華中提供了30畝地,幫助他啟動運營云步菁華文化藝術產業園。產業園在2017年獲得了土地使用權,2018年開始動工建設,2019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產業園內現有三個主要的項目:(1)金川刻字藝術的產業化經營;(2)殘疾人培訓基地;(3)奇石根雕的加工基地。此外,政府準備未來幾年在產業園里再成立一個非遺文化基地,繼續深化和完善文化產業園的內部結構,以文化產業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此外,刻字藝術產品可以朝著文創產品、非遺衍生品的方向發展,他的產品也可以以更多的內容、形式推廣至全國,比如目前全國各地開展的“非遺進校園”項目,可以生產學生們手工課上使用的“材料包”,生產的“材料包”里包含一塊小木板和兩把刻刀,這樣教師就可以指導孩子在手工課上學習刻字藝術,使非遺文化的體驗與傳承落實到每一所學校、每一位同學。[4]學生了除了在學校體驗刻字藝術,還能到李華中的刻字產業園內的體驗空間進行更加深入的刻字藝術文化體驗,同樣可以自己動手在體驗空間內使用“材料包”完成刻字藝術實踐。
中國傳統刻字藝術歷經各朝各代的傳承與發展才形成自身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合適的媒介載體與視覺形態適應著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在全面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傳統刻字藝術通過當代非遺傳承人之手在迎合大眾日常審美需求的基礎上融入到人們的生活空間,散發出獨特的東方美學韻味。非遺傳承人李華中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傳統工藝在新時代發展的無限生機與活力。非遺刻字藝術的個人創作實踐到非遺產業化運營的轉變讓社會各界看到了傳統手工藝所蘊藏的內在生命力,傳統手工藝的復興與發展不僅能讓傳統技藝得到良好傳承,同時也解決了社會上相關無業人員的就業問題,更是促進了當地經濟的不斷發展,形成了文化賦能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5]金川刻字藝術非遺項目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在建立內驅運轉動力的同時,響應國家相關政策號召,值得全國其他類別非遺項目進行選擇性的借鑒與學習,共同推進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助力社會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