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敬鋼/Cao Jinggang
據史料記載,在中亞撒馬爾罕,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在群眾中很有威望,因而遭到當地統治者的嫉恨和迫害。他倆遂率領同族18人,牽了一匹白駱駝,馱著故鄉的水、土和一部《古蘭經》,離開撒馬爾罕向東方尋找新的樂土。他們出發后,又有45名同情者跟來。尕勒莽等一行經天山北路進嘉峪關,然后經肅州、甘州等地輾轉來到今甘肅省夏河縣的甘家灘。后趕來的45人經天山南路進入青海,沿青海湖南沿岸到達圓珠溝(貴德縣境內),有12人留了下來,其余的人繼續東行。他們在甘家灘與尕勒莽等巧遇后,又一起繼續前進,進入循化境內,經夕廠溝,越過孟達山,上了烏土斯山。這時天已經黑了,蒼茫中走失了駱駝,他們便點起火把在山坡尋找。因此,后人把這個山坡叫“奧特貝那赫”(意即火坡),把山下的莊子叫“奧特貝那赫莊”(意即火莊)。最后,他們找到街子東面的沙子坡。這時天已破曉,因此后人就稱沙子坡為“唐谷提”(意即天亮了)。在黎明中,他們眺望街子一帶。那里土地平衍,清流縱橫,是一片好地方。下山坡后,他們看見一眼泉水,走失的駱駝在水中已化為白石。眾人看見這一神奇的情景喜出望外,試量了水、土,與所帶故鄉的水、土重量完全相同,于是決定定居下來。
撒拉族先民元初從中亞東遷,定居到循化已有近800年的歷史了。經過長期的發展,撒拉族與周圍回、漢、藏等民族往來互通、融合繁衍,逐漸形成祖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新的民族——撒拉族。
沿著滾滾黃河迤邐而行,在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接壤處,有一片山水靈秀、氣候宜人、自然風光旖旎、人文民俗獨特的熱土,這就是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我們知道,服裝最早是用來御寒、防風和蔽體的生活必需品,后來上面有了裝飾。為什么要裝飾呢?主要是為了追求美。有裝飾的服裝是漂亮的,尤其是用刺繡的方法作為裝飾的服飾就更美。
帶有刺繡裝飾的服裝,大致的工藝流程是先刺繡再制成成衣。從制作服裝的工序來說,是先局部刺繡再進行縫合。甚至我們會看到,有的布料還沒有剪裁就在指定的位置先進行刺繡。傳統服飾刺繡的針法有很多,但普遍屬于平針繡。
平繡針法是刺繡的一種常見的表現方法。其表面積有大有小,小面積容易做,大面積不容易做。如果做大面積的刺繡,必須采用適合的針法。
撒拉族是勤勞、善良、愛美的民族,善于刺繡。但是目前撒拉族刺繡已經沒有特點,與青海省其他地區刺繡方法雷同,所以統稱為“青繡”。撒拉族婦女普遍喜愛刺繡,繡品主要有枕頭、腰帶、荷包、襪子等。她們擅長繡各種花鳥圖案,如鴛鴦戲水、龍鳳飛舞等。刺繡是撒拉族少女變成“艷姑”(“艷姑”在撒拉語中是“新嫁娘”的意思)的必修課之一。
撒拉族喜愛用刺繡點綴有圖案提花的綢緞,裝飾在“洋枕頭”兩頭(圖1)。繡品工藝精美,色彩強烈,百鳥、蝴蝶等圖案形象生動,花卉圖案則清秀勻稱。一幅幅精美的服飾圖案,是撒拉族婦女辛勤勞動的成果,體現著她們的聰明才智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她們善于抓住生活環境中的動物形象加以夸張,用寫意的手法精心地繡出各種美麗的圖案。

圖1 撒拉族民間“青繡”枕頭
2008年,撒拉族服飾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筆者在完成國家非遺課題“撒拉族服飾數據庫”調研和測繪撒拉族傳世實物過程中發現了最具游牧文明特色的刺繡“繞繩繡”(圖2)。

圖2 采用“繞繩繡”方法進行刺繡裝飾的撒拉族服飾
綜合來看,撒拉族先民的“繞繩繡”大致具有六個特點。一是于成衣完成后再進行刺繡。這種方法符合游牧民族經常遷徙的特點——刺繡可以隨著遷徙逐漸完成。即使在沒有完成刺繡時,衣服也可以在需要保暖的時候先穿著。二是屬于立體繡,即以細繩為底,環繞細繩刺繡。三是沿邊刺繡,即圍繞服裝的輪廓進行刺繡。四是刺繡圖案變化豐富。五是刺繡方法容易掌握,只要記住一個單元的刺繡規律就可以完成。六是兼具審美和實用價值。
撒拉族的祖先是從馴養家禽、家畜的地方遷徙過來的。那里是人類最早馴養和駕馭駱駝和馬的地方(圖3),所以人們的外套尤其是袍服都是開衩的。開衩的服裝便于騎乘,但開衩處也是最容易撕扯的地方。如果做得不結實,那么這里就是服裝首先壞掉的地方。撒拉族獨特的刺繡具備了結實耐磨的特點。這種裝飾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撒拉族一代代人智慧的體現、古老文明的體現。

圖3 公元前4000年雙峰駝、馬等原產地圖 圖片來源:杰弗里·帕克《時代世界全史》
早期的“繞繩繡”工藝目前僅有兩件傳世實物,分別收存于青海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新疆的伊寧縣薩木于孜鎮撒拉村。
筆者經過研究分析,最終破解了“繞繩繡”工藝,并總結出其圖案的設計方法:先將細繩固定在布上,用某一顏色的繡線從背面向正面入針,從繩的一側出針,再紉入另一側,反復一側出針,繞著細繩打圈。其間只需固定細繩的一頭,中間繞線部分不需要固定。根據圖案,一個顏色的“繞繩繡”完成后,再換其他顏色的細線繼續繞繩刺繡(圖4、圖5)。

圖4 破解“繞繩繡”的圖案構成

圖5 “繞繩繡”結構原理
我們知道,點、線、面是圖案設計的基礎,是構成圖案的前提。將點、線、面有機地結合運用,構成一體,就會在圖形上產生豐富的變化。可以說,服飾裝飾圖案的美觀別致、豐富多彩就是源于點、線、面的巧妙聯系和呼應。在刺繡圖案設計中,也要遵循點、線、面的構成法則。
1.點
點是圖案構成要素中最基本的元素。在圖案構成中,點可以表現為一個單元格和多個分散的單元格,也可以理解為幾個單元格的組合。點的運用使圖案具有活潑、跳躍之感,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點在“繞繩繡”圖案設計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如果沒有點,刺繡圖案就極易給人以沉悶、呆板的感覺。點的組合還可以使人產生平衡感,并能協調整體,使之和諧統一(圖6)。

圖6 “繞繩繡”點的表現和填涂方法
2.線
圖案是由不同的線組合而成。圖案的輪廓千變萬化,大都是憑著線的走勢來確定的,因此線在圖案設計中非常重要。圖案上的線,可長可短、可粗可細。這種線的構成,可用不同的色彩來顯示。這些線的組合與變化,可使圖案產生不同的效果。直線就顯得堅挺、有力、大方。尤其是運用黑白強烈對比的直線,其效果更佳。水平線給人以平穩、安定的感覺,能夠營造出沉靜的氣氛。運用粗細變化的斜線造型,能夠給人以活潑、跳躍和變幻的感受。運用自由曲線造型,可使圖案產生各種波折,給人以優雅、豐富的感受。運用幾何曲線,可產生一種韻律美(圖7)。

圖7 “繞繩繡”線的表現和填涂方法
3.面
圖案中的面形態與點形態、線形態有著質的區別,可以理解為點的放大和線的移動。改變點和線的原有特征,可能會產生有生命力的新形態,從而增加視覺沖擊力——這便是面的優越之處。
面是圖案的主體,是表現最為強烈、最具量感的一個要素。在“繞繩繡”圖案當中,面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獨立于空間的形態(圖8)。

圖8 “繞繩繡”面的表現和填涂方法
“繞繩繡”圖案中的色彩體現出視覺傳達中色彩因素的特點。它不僅能突出圖案造型,而且能有力地表達情感。“繞繩繡”通過不同顏色的選擇和搭配,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人們的審美,使人們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
不同顏色的刺繡圖案對服飾起著點綴和襯托作用。了解和掌握常用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以及黑、白、灰等色彩的性格特征和象征意義,是做好圖案配色的基本條件(圖9)。

圖9 三原色色彩構成
1.赤色
赤色即紅色,是熱烈的色彩,具有熱情、奔放、明朗的個性。
2.橙色
橙色又稱橘黃色或橘紅色,是以成熟的果實命名的,給人以成熟感、香甜感和秋天收獲季節的豐富感。
3.黃色
黃色是明亮的顏色,會使人聯想到金色的太陽、碩果累累的金秋、閃閃發光的黃金,給人以光明、輝煌、燦爛、充實、成熟、溫暖、透明而充滿希望的感覺。
4.綠色
綠色會使人聯想到春天、青春、希望和生機盎然,給人以寧靜、和平、年輕、祥和與安全的感覺。
5.青色
青色即藍色,是無邊無際的長空色,又常使人聯想到深不可測的海洋,表現出深遠、沉靜、崇高、純潔、理智的性格特征。
6.紫色
紫色是冷色系的代表。它一方面象征權力、高貴,另一方面又給以多愁善感的感覺。紫色不容易搭配,但與白色相配卻明快而協調。紫色會使人聯想到陰影和夜色,因而顯得安靜而有神秘感。
7.黑色
黑色是一種莊重的色彩,既可表現雍容華貴的氣質,又可表現哀傷、壓抑的情感。它隨和多宜,可吸收一切色彩。黑色與白色一樣,都屬于無彩色系。
8.白色
白色純潔、質樸,在視覺上是一種有擴張感的顏色。白色往往使人聯想到冰雪、白云、棉花,給人以光明、質樸、純真、輕快、恬靜、整潔、雅致、涼爽、衛生的感覺。
9.灰色
灰色是白、黑的混合色,屬于明度適中的中性色,有時給人以沉悶、抑郁、寂寞、平淡乏味的感覺。
“繞繩繡”圖案設計程序如下:
1.計劃好刺繡圖案的寬度。
2.決定用線繩的根數。
3.根據線繩的根數設計圖案“表格”。
4.規劃繞繩的圈數,以此確定單元表格的長度。
5.用不同顏色的彩筆根據預先設計的圖案填充“表格”(圖10)。

圖10 學生高淇的“繞繩繡”圖案設計練習
筆者從2018年開始在天津美術學院“少數民族服飾”課程中講授這種獨特的撒拉族刺繡。對“繞繩繡”技藝的破解,以及對“繞繩繡”圖案設計的創新,不僅填補了“撒拉族刺繡”研究的空白,而且也為撒拉族服飾文化的傳播做了一種有益的嘗試(圖11、圖12)。

圖11 學生正在學習“繞繩繡”圖案設計方法

圖12 學生將“繞繩繡”應用于撒拉族男子的頭飾上
撒拉族刺繡作為人類的文明成果,不僅要繼承,還要創新和發展。它不僅可以作為現代服裝的創新元素,還可以作為時尚服飾的創新靈感來源,為多彩的世界增添新的亮點。
科學在進步,人類也在發展。縫紉機的普及利用,無論是在服裝造型上還是在裝飾手法上,都給設計者和制作者增加了可創新的空間。“埋繩繡”便是在這一基礎上產生的創新成果。
首先,根據繩子的寬度在兩層面料上車縫出線跡,比如15根細繩就車縫16道線。然后,把繩子按每個線跡的位置穿過兩層布料之間的縫隙。最后,按照刺繡圖案在起伏的面料上根據細繩的位置進行“繞繩繡”。這便是“埋繩繡”的工藝流程(圖13)。

圖13 “埋繩繡”的結構原理
“埋繩繡”有以下幾個特點:
1.保留了撒拉族游牧文明特有的在服裝做好之后隨著遷徙隨時可以進行刺繡的特點。
2.結合現代工業文明的進步成果,使用縫紉機來完成打底刺繡的前期工作,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具有時代特點。
3.擴展了服裝的裝飾部位,不再局限于裝飾服裝的輪廓。
4.既保留了撒拉族刺繡原來的風格和效果,同時又更容易掌握。
2022年,有多名學生在筆者的指導下,分別用“繞繩繡”和“埋繩繡”進行了畢業設計(圖14、圖15、圖16)。

圖14 2022屆畢業生高淇運用撒拉族“繞繩繡”創作的畢業系列作品《汀·粟》

圖15 2022屆畢業生黃鈺珂運用“埋繩繡”創作的系列畢業作品《綠洲》

圖16 2022屆畢業生陳璇運用“埋繩繡”創作的畢業系列作品《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