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控制在5.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進出口保穩提質,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能耗強度目標在“十四五”規劃期內統籌考核,并留有適當彈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李克強提出,今年赤字率擬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調,有利于增強財政可持續性。
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向東當日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解釋稱,“十四五”規劃雖然沒有設定具體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但要求保持在合理區間。把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設定為5.5%左右,是較為科學合理的,符合現階段我國潛在增長水平。向東表示:“目前我國主要工業品和農產品供給有保障,為今年CPI穩定運行奠定了基礎。但也要看到,近期國際能源等價格高位上漲,加大了向國內輸入傳導的壓力。將CPI漲幅的預期目標設定為3%左右,充分考慮了影響物價的各種潛在因素,留有一定余地,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今年將赤字率調回至3%以內,釋放了我國經濟和財政運行穩健的信號,能夠提振市場信心。雖然適當調低了赤字率,但積極財政政策的取向沒有改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投資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更強調擴大有效投資。同時,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改善生態環境。

據《中國銀行保險報》2月21日報道,近日,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月,在基于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人民幣全球支付排名位列美元、歐元、英鎊之后,居全球第四。這也是人民幣連續第二個月保持這一排名。2021年12月,人民幣全球支付排名升至全球第四,為六年來首次。1月份,人民幣國際支付份額則由去年12月的2.70%升至3.20%,創出新高。
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份額中的占比創新高,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中國疫情防控形勢穩定,助推經濟穩步復蘇,2021年GDP同比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在主要經濟體中領先;二是中國外貿維持高景氣,2021年出口同比增長29.9%,出口總額首次突破3萬億美元,貿易順差顯著擴大,首次突破6000億美元,達6764億美元,在全球貿易中的占比進一步提升。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跨境人民幣結算更加便利,資本項目開放穩步推進,境外客戶使用人民幣的意愿也將繼續增強,人民幣在國際支付體系中的地位將繼續鞏固。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3月2日發布的全國經濟形勢調查報告顯示,美國經濟活動持續溫和擴張,但供應鏈瓶頸、高通脹環境以及勞動力短缺持續影響經濟復蘇。美聯儲報告是根據下屬12家地區儲備銀行的最新調查結果編制而成,也稱“褐皮書”。報告顯示,制造業活動繼續溫和增長,住宅市場需求總體強勁。物價方面,各轄區消費者價格“強勁增長”,部分轄區房價加速攀升。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美國住宅價格漲幅創至少34年以來新高。
鮑威爾同日在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的貨幣政策聽證會上表示,美聯儲將在3月的會議上“謹慎”加息,但如果高通脹局面沒有迅速改觀,將準備采取更激進的行動。鮑威爾表示,他支持在3月15~16日召開的會議上加息25個基點。這一表態實際上平息了有關美聯儲可能以加息50個基點開啟此輪加息周期的爭論。但鮑威爾表示,如果通脹沒有放緩,他準備在必要時加大加息幅度或加快加息頻率。

歐盟統計局3月2日公布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受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影響,2月歐元區通脹率按年率計算達5.8%,高于市場預期,連續數月創歷史新高。數據顯示,2月歐元區能源價格按年率計算上漲31.7%,是推升當月通脹的主因;食品和煙酒價格上漲4.1%;非能源類工業產品價格上漲3.0%;服務價格上漲2.5%。2月,剔除能源、食品和煙酒價格的核心通脹率為2.7%。從國別來看,歐洲主要經濟體德國2月通脹率為5.5%,法國為4.1%,意大利為6.2%,西班牙為7.5%,均處于高位。市場研究機構凱投國際宏觀經濟咨詢公司經濟學家安德魯·肯寧哈姆說,烏克蘭局勢加大了通脹上行壓力,尤其導致天然氣和石油價格飆升。據悉,俄羅斯是歐盟最大的天然氣和原油供應國。根據市場研究機構凱投宏觀相關報告,歐盟進口天然氣中約40%、進口原油中約30%來自俄羅斯。歐盟委員會負責經濟事務的委員保羅·真蒂洛尼3月2日表示,俄烏沖突帶來高度不確定性,此次危機和能源價格大漲可能會對歐盟的經濟增長造成重大影響。
分析人士認為,烏克蘭局勢變化令歐洲央行深陷“兩難”境地。一方面,高通脹壓力可能超出央行預期,使其加緊退出寬松貨幣政策的壓力增大;另一方面,歐洲經濟復蘇不確定性加大,內部不平衡和分化問題嚴重,仍需央行的流動性支持。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3月4日主持會議并表示,目前俄烏局勢使能源和小麥價格飆升,加劇了新冠疫情和全球供應鏈短缺帶來的通脹影響。IMF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如果俄烏沖突繼續升級,經濟損失將更加嚴重,制裁俄羅斯也將波及其他國家。
能源方面,據《經濟日報》報道,連日來,烏克蘭局勢步步升級,美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引發油價飆升,金融市場劇烈動蕩。3月3日,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和紐約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WTI)期貨價格盤中分別突破每桶119美元和每桶116美元的七年來最高位。到目前為止,美歐等國避免針對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行業采取制裁措施,但實際影響已經產生。俄原油日均出口量為400萬桶至500萬桶,另外每天還有約300萬桶石油產品。由于西方制裁,俄能源企業很難通過招標出口貨物,還涉及飆升的運費和戰爭保險費,包括金屬礦產在內的大宗商品也面臨同樣問題。因此,今后一段時期,市場“風險溢價”會很高。高盛預測3月份平均油價將突破每桶115美元。盡管白宮和國際能源署在近日已宣布從緊急石油儲備中釋放約6000萬桶石油緩解原油價格飆升,截至目前,美國原油價格和俄烏事件之前相比仍高出近26%。
據央視財經報道,烏克蘭和俄羅斯是全球小麥主要出口國。數據顯示,俄烏兩國小麥出口量合計占全球大約30%,玉米出口量合計占大約20%。隨著烏克蘭局勢升級,小麥價格漲至近14年來新高。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警告稱,俄烏兩國供應鏈紊亂將危及全球數以百萬計民眾的糧食安全。
巴西國家地理統計局(IBGE)3月4日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巴西經濟同比增長0.5%,全年經濟增長4.6%,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87000億雷亞爾(約合108129億元人民幣)。2021年巴西人均GDP達到40688.1雷亞爾(約合50781.4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約3.9%。
為GDP貢獻最大的行業為投資、建筑和進出口貿易,這幾個行業的增長幅度都在5%以上。只有農業出現0.2%的負增長。關于2022年的整體經濟狀況,巴西金融分析人士預測,巴西經濟2022年仍面臨滯漲,經濟增長率預計較低,通脹和利率則將持續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