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仙宇 重慶市特級教師,江津區小學科學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獲得者,論文在《中國電化教育》等期刊發表。參與《小學新科學》等地方、國家課程編寫,參與撰寫的《義務教育學校質量標準解讀》等公開出版。
任務驅動教師成長
教師是學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那誰又是教師成長路上的引路人?顧仙宇認為,伴隨她職業生涯最長,對她的專業成長影響最大的劉小紅老師便是她的引路人。
2003年,顧仙宇以第一名的成績考調到江津區四牌坊小學,此時劉小紅正是學校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劉小紅通過點燃她的工作激情,持續不斷地用任務驅動,以及給予充分的信任和學術自由,讓她得以更好地專業成長。
“她是一個可以給身邊的人帶來光的一個人,會用語言、無聲的支持、追求卓越的示范點燃身邊的每一個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顧仙宇說,不管是在四牌坊小學時候的創新學習研究,還是到教科所的大概念視角下的三空間活力課堂研究,劉老師能在每一個階段抓住一個核心問題扎實推進,這是對于團隊引路人專業能力的最大考驗。期間,每一個項目、課題的設計、研究過程的推進、成果的提煉,每一本書的大綱、體例、撰稿、統稿都有無數次的學術討論、爭論,但劉小紅從來都是讓大家暢所欲言,青年教師顧仙宇體會到了學術自由是專業成長的空氣。
“現在我帶名師工作室也是力爭做好點燃激情、任務驅動、學術自由這三件事,以促進老師們的專業成長。”顧仙宇介紹。工作室組建以來,針對年輕教師理論比較薄弱的問題,便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定期邀請專家名師來開展網絡學習。不久前,顧仙玉便邀請了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員邵發仙博士在線上開展了10期讀書會,持續兩個多月的時間帶領工作室學員共讀肖思漢博士的《聽說:課堂互動的研究譜系》,進行課堂互動的理論學習。
同時,顧仙宇也鼓勵老師們通過課題研究的方式來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目前工作室的成員自由組建了3個隊,申報了3個區級課題。“不要小看這3個區級課題,這對于工作室這些才參加工作兩三年的年輕教師來講,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成長途徑。”顧仙宇介紹,學員們研究的課題切入點很精準,直指當前科學教育中的共性難題。2020年,江津區作為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示范區之一,承擔了推廣本區國家級教學成果“西部地區基于學習進階的生活化物理實驗教學研究”的任務。顧仙宇便帶領學員們結合科學教學特點,展開了很多生活化實驗的實踐。例如,工作室學員胡自旺通過低成本生活化實驗的開發與利用大大提高了學生實驗的普及率。學員李靜帶著學生做了很多的科學小實驗,孩子們的創造力得到極大發揮。而學員王新在鄉鎮學校推動舉辦了首屆科技節,為鄉村的學生點燃科學探索的火苗。
科學實踐要讓學生真正思考起來
“雖然科技節在主城區的學校很常見,但是對于一所規模較小的鄉村學校,我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趨勢。”看著工作室這些年輕的學員為了科學教育所做的努力,顧仙宇難掩激動。從事科學教育教研多年,顧仙宇說,科學教育的關鍵在于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科學現象、提出科學問題、尋找科學證據、建構科學概念、解決科學問題的過程,“動手”“動腦”“動嘴”“動筆”,從而發展和養成科學素養。這正是她“親歷科學”的教學主張。
顧仙宇認為,科學教學要體現整體性、開放性、思考性。整體性是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習活動的整體性,科學教學目標要促進學生科學觀念、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科學精神的整體發展,教學內容要以科學大概念為統整設計結構化的內容,學習過程要以大問題、大項目驅動學生經歷完整的學習過程。開放性是強調空間的開放,通過課堂、校園、社會三個空間的有機整合,建立學科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聯系,讓學生基于真實的情境、真實的問題、真實的項目開展學習活動。思考性是指學生在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不能只停留在“做”的層面,還要上升到“思”的層面,要把感性的活動體驗通過科學的思維方法上升為對科學的理性認識。
近十年來,顧仙宇參與的江津區課改項目“大概念統整下的三空間活力課堂”就是對“親歷科學”教學主張的實踐,這項成果也在2021年重慶市政府教學成果獎評選中獲得了二等獎。
“我現在更加關注科學實踐的育人價值,關注學生在科學實踐是否真正地思考起來,科學課是否真正促進學生用科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科學思維思考世界,用科學觀念解釋世界。”作為一名教研員,顧仙宇的教育追求是讓科學教育改革的成果能夠直達學生,帶來學生的變化,讓鄉村的小學生也在科學實踐中行動起來。
談到未來的規劃,顧仙宇說,將努力做好兩件事:一是做好生活化實驗的開發及應用研究,總結出生活化科學實驗的開發路徑,建立江津特色的生活化實驗教學資源庫,并把研究成果匯編成專集,正式出版;二是開展家庭科學實踐活動,通過“我的探究故事”5分鐘科技演講比賽、科技小論文、小制作比賽,展示、交流學生的科學探究成果,激發學生的科學研究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