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征然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顯性的德育課程,對于落實立德樹人、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促進學生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不斷深入,明確提出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在教學中帶領著尚未成熟的小學生認知社會、認識法律、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以此完善德育教學,提升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同時,道德與法治也是推動小學階段素質教育的關鍵途徑。生活化教學法能夠把法治道德知識以具象的形式表現出來,使小學生在生活資源或者生活化問題情境中感受道德與法治的力量,營造和諧、生動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氛圍。
立足生活實際,喚起學生共鳴
基于道德和法治的本質,道德教育是課堂實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我們應該在每節(jié)課至少在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努力喚起學生的精神共鳴,使學生體驗情感升華,享受道德與法治的課堂狀態(tài)。教師作為課堂的兩大主體之一,可以在導入過程中設置與學生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和學生所經歷的問題,使課堂生動活潑。作為課堂上的另一主體,只要問題是他們所觸及的話題,學生就會有話要說。在這個時候,老師可以充分發(fā)揮主要作用,并做出適當的、有根據的評論,學生從有話說到有話要說。師生互動使雙主體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促進教師實現和諧的教學狀態(tài),進一步貫徹創(chuàng)新素質學習與實踐所涵蓋的道德規(guī)范和法治精神。
例如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4課《我們的公共生活》一課就是讓學生感受公共設施的意義,學會愛護公共設施、維護公共利益。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身邊的公共設施及使用現狀”為題,運用多種方法開展一次調查研究,然后提問:“你們了解身邊都有哪些公共設施,它們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利好?又是誰跟公共設施過不去?想一想,當公共設施遭受破壞時,會是怎樣的情況?請你們盡情地想象,如果出現這類情況,會有什么后果?”,以上環(huán)節(jié)的設置能夠讓學生發(fā)現身邊公共設施的問題,針對他們自己發(fā)現的問題找原因,提出解決辦法。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上和向前的需要而教育。”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除了日常課堂、校園活動、研學活動、社區(qū)活動、志愿工作等社會實踐活動外,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加強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并通過活動來加深體驗,使其形成自覺而積極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精神。學校可以在值得紀念的特殊日子里開展社會實踐等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社會參與意識,將教科書中的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傳遞著生活中的思想,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在生活中深化。
巧設課堂活動,增強多學科融合
《道德與法治》的課程與情感體驗、課堂規(guī)范、課堂環(huán)境安排等其他主體是一致的。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道德課堂與法治課堂遠非學科的唯一課程。它與心理活動課、綜合實踐課、信息課、體育課等多學科交織融合,通常在類似的課堂上更容易滲透知識的主題。此外,課堂上的許多小細節(jié)將產生新的學習材料,如教師和學生同意的課堂規(guī)范,以及共同創(chuàng)造的課堂環(huán)境,雙方在處理問題時也將遵守協(xié)議。這樣,道德與法治的學科就涵蓋了思維品質、珍惜生命品質、社會參與品質和其他品質。
例如,四年級下冊的《買東西的學問》一課,教師過渡:為了購買表演用的道具,大家又跑了幾個商店,但都沒有選到合適的,有同學建議網購,便捷又便宜。出示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活動:說說你的網購經歷。預設1:在媽媽的幫助下,上網買過玩具衣服學習用品,還買過一雙運動鞋,但因尺碼偏小就退貨了。預設2:我在網上買課外書可以打折,這都是正版圖書。預設3:我點過外賣,買過奶茶、蛋糕、水果……不用外出排隊,很方便。教師相機總結:看來網購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人足不出戶就能采購到價格便宜種類豐富的商品。出示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活動:小試牛刀,即通過大屏幕學生現場體驗網購裝飾氣球。最后小組交流:說說網購該注意哪些問題?進一步讓學生增加生活的體驗。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強調,要從“我的健康成長”“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學校生活”“我們的社區(qū)生活” “我們的國家” “我們共同的世界”等方面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能力。教師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及時了解學習相對困難的學生,與班主任和其他教師進行交流,注意觀察。通過這種方式,在了解學生情況的前提下,老師可以及時地分享自己的經驗,幫助學生走出困境。
對于道德與法治而言,課堂活動的設計是多樣的,活動往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課堂環(huán)節(jié)中如果點綴活動過多,雖然實現了多樣性,但課程的系統(tǒng)性就喪失了。學生們在課堂上經常感到非常活躍,所以課程結束后,腦子里什么都沒有了。各種活動不但使學生分心,也影響了應有的教學效果。
貼近學生真實生活,滲透時事國情
時事教育可以為學生提供思想道德教育,幫助他們了解社會,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時政教育不僅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迫切需要,也是對德育與法治教育的考驗。
學生對時事教育的誤解,往往是由于一種無關緊要的態(tài)度造成的。時政教育似乎獨立于道德和法治之外,但它與教科書的內容密切相關。人文情懷、批判性質疑、民族認同、國際理解等是學生未來知情進步的基本要素。例如,關于建黨百年的主題活動,老師可以邀請學生從聽黨史故事的角度來談談感受,也可以組織學生結合國家當前的成績討論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教師要靈活運用生活中的案例,結合時事加深學生對國情的認識,從而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學生的法律意識是通過對法律內容的學習和教師的引導自覺形成,學生要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把學到的法律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為自己和他人解決實際問題。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是法律專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避免枯燥的課堂,采用“案例教學”這種方法。
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課程評價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往往先于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的培養(yǎng)。因此,充分利用案例教學是道德與法治教師進行日常教學的必備技能。案例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獲得生動、深刻的課堂體驗。所以,案例教學必須有針對性,符合教學目標,從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選擇貼近學生真實生活的案例。
專家點評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實際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生硬、評價標準單一、生活化教學流于形式、實踐活動匱乏等方面。作者通過幾個具體的教學案例,點出了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核心,即立足生活實際、多學科融合、滲透時事政治,可以為一線教師提供一種教學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