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博
新高考走班制教學與“新課改”理念一脈相承,其目的皆是為了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前提下實現因材施教。數學學科有其抽象復雜特征,學生理解能力及認知能力的差異在數學學科學習中尤為明顯。走班制教學可視作學生小組合作教學的拓展,是學生對教師及學科本身認可度的集中體現。
新高考,“走班制”教學應運而生
所謂“新高考”即教育部門制定的高考改革計劃,傳統高考將學生劃分為文理兩科,二者統考科目為語文、數學、英語,其中文科附帶文綜考試(即政治、歷史、地理),理科附帶理綜考試(即物理、化學、生物)。新高考將考試范疇重新定義為“3+3”模式,即3門必考科目(語文、數學、英語)和3門選考科目(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選3)。
“走班制”教學則因新高考改革應運而生,從字面意義理解走班制教學即不再將學生固定在某一教室中,學生依據自身興趣取向及學習水平選擇特定課室及教師,有選擇地進行學習。故走班制教學可概括為授課學科不同、教學層次不同的流動課堂。
首先,新高考走班制教學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傳統高考將學生簡單劃分為文理兩科,學生需要學習的學科基本固定。這種劃分存有局限,如地理學科雖是文科必考科目,但步入大學后卻是理科色彩濃厚的復雜學科,就這一角度而言地理更適用于理科考試。新高考給予學生更多選擇,讓學生更好發揮自身優勢,亦加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其次,新高考走班制教學凸顯學生個性,易于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新高考及走班制教學的最終目標在于培養綜合能力出眾、專業能力過硬的通用人才,而這一改革也順應了現今社會“文理不分科”的主流訴求。走班制教學給予學生獲取更多學科知識的機會,讓其在順應自身意愿以外獲取綜合性知識。
第三,新高考走班制教學助力學生規劃未來職業發展。傳統高考制度重視學生的分數高下,這一制度導致學生過分追求名校光環,選擇專業時往往忽視自我意愿,部分學生只愿選擇熱門專業。新高考改革給予學生反思自身實力的機會,學生可充分發揮自身所長,分班制教學亦為學生步入大學學習專業性知識及畢業后就業打好基礎。
新高考走班制下的數學課堂現狀
學校資源配備亟待調整。走班制教學一經推行,必然走向“小班授課”模式,這便需要學校給予足夠的教室進行教學,且每一教室應配備授課所需的教學設備。除教學設備及教學資源就位外,校方還應做好管理工作,確保教師教學質量、教學效果。走班制教學的選擇主體是學生,教師個人魅力、授課水平、教學設計等都將影響學生選擇。故部分教師課時緊張,部分教師空閑充裕的情況必然存在,如何保證教師授課積極性亦是校方需重視的問題。
教師、學生、家長教育觀念亟待轉變。新高考是推行不久的改革制度,部分學生、教師以及學生家長對這一制度的認知存有誤區。就學生而言,分班制雖給予其選擇空間,但部分學生存有從眾心理,不能真實表達自身意愿。選擇較“冷門”的學生學習熱情有時會受到周遭影響,加之學生學習水平各有不同,成績浮動和他人對比亦會影響學生學習;就教師而言,部分教師認為分班制教學只是增添自身工作負擔,對教學任務存有消極對待及抵觸情緒;就家長而言,部分家長認為新高考下分班制將學生劃分為三六九等,實際授課存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師資力量不對等情況。
教師實際教學亟待提升。高中數學教學基礎仍是教材文本,且數學是高考考試學生必選科目,但走班制教學對教師個體的要求較傳統課堂更為嚴格。走班制課堂構成人員可能是多個班級的學生,授課教師對學生了解程度存有差異,對班級整體學習情況把控存有難度。教師授課雖要講解教材文本知識,但絕不可照本宣科。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為保證學生應試成績優秀,依舊會采取“填鴨式”教學方式并配備大量習題,這般課堂表現極難展示分班制教學的優勢。
以生為本,優化走班制教學
優化管理制度,加大資源投入。如前文所述,分班制教學與傳統教學同而不同,其實際授課亦需要課室這一實體輔助,故其開展基礎便是校方教學設施及教師力量配備到位。校方應針對不同科目特征對授課教室有所特殊準備,以數學學科為例,高一數學必修一《基本初等函數》一章包含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這三大類函數的式子、函數圖及實際應用等相關知識。針對這類知識教師需講解如何列式、如何畫圖、如何計算,故校方應確保授課教室配有大屏幕及輔助教具,方便學生理解。
制定教學目標,分班合理科學。新高考改革后,傳統文理分科界限不再明顯,就數學學科而言,數學試題不再有“難易”區別,學生掌握的知識量基本對等,而這也意味著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對數學學科抵觸心理更重,數學成績好的學生在高考時更為“吃香”。故校方在進行分班時,應盡可能保證班級內學生學習水平基本均等,并依照學生能力水平制定教學目標。
以高一數學必修二《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一課為例,依照幾何體不同劃分為柱體、椎體、臺體、球(體)幾類。早在初中時,學生就已學過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高中教師授課亦可延續初中教學方式,將幾何體拆分為獨立部分予以計算。盡管這部分知識極為基礎,若公式記憶正確答題時便不會出錯。但高考試題基本會出復合型幾何體,或是隱藏部分條件讓學生自行推理,故教師教學目標應秉承循序漸進原則,對這部分基礎知識掌握薄弱的學生予以習題訓練,而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布置復合型習題,有效實現因材施教。
教師自我提升,有所針對教學。就分班制教學推行而言,責任最重的個體便是授課教師。教師被分配的班級學生并非完全了解,師生關系需要一定時間融合,本班教師也需要向其他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并根據本班學生學習水平制定相應的教學規劃,故分班制教學對授課教師能力要求更為苛刻。
以高二數學必修三《算法初步》這一章為例,算法概念現今多應用于計算機領域,數學教材中這一知識點其實就是以框圖形式描述某一程序。程序框架在繪畫上是有其特定格式的,輸出、輸入、執行、處理都有其規定的表述方式。就框架圖本身繪畫難度并不算高,但如何以最精簡步驟繪制便是對學生的考察所在。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給予范例,并鼓勵學生為彼此出題、繪制框圖。若條件允許,教師可在信息技術課上讓學生將書面算法編寫進電腦中,讓書本知識與實踐完美結合。
綜上所述,新高考改革是為了培養具備綜合能力的新興人才,讓學生不失學習興趣之余盡可能掌握跨學科知識。分班制教學是針對學生興趣、均衡學生學習水平而提出的新興教學模式。其實際推行時間尚短,部分家長及學生只是看到了文理不分科的弊端,而刻意忽視了分班制教學的優越性。據此教師應端正自身態度,并幫助學生及其家長轉變錯誤觀念,讓分班制教學在多方認可下得以順利實踐并廣泛推廣。
專家點評
新高考背景下,各種挑戰隨之而生。同時,實施“選課走班”教學成為必然要求。“選課走班”實現了學生多樣發展,但對傳統教學管理帶來了沖擊,如何優化“選課走班”,成為亟待破解的頭號難題。作者基于學校當下探索實際,針對性地從管理制度、分班方式、教師教學三個方面給出具體合理的建議,對各地的分班制教學優化提供了有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