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玥
摘 ?要:愛因斯坦在他的《論教育》中說過:“人們常常簡單地認為學校就是把盡可能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工具,這是錯誤的認識。教育就是忘記了在學校中所學的一切之后剩下的東西。”其中就涉及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的能力,當然還有對社會組織的基本技能和意識,這些正是“核心素養”的要求。這些并不算教材本身的內容,但它確實在學校教學過程中植根于學生的生命并形成一種素質能力,對人一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這也是愛因斯坦所強調的“剩下的”東西的價值,即教學的價值所在,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全面健康蓬勃發展的人。
關鍵詞:核心素養;語文教學
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黨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是執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措施,更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其要旨在培養“全方位蓬勃發展的人”,要求學生“應具備能夠適應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小學語文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的,來培養中小學生掌握新知、分析解決問題、溝通協作的能力。讓語文課堂做到:控而有度、張而有法、活而有序,惑而有思、實而有效。
一、重視知識,交還課堂
在學生面前,教師不能將自己看成領導者。要俯下身來去傾聽學生,要隨時觀察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對各種知識的需求。課堂問題的提出要讓學生有親近感。并鼓勵學生主動去思考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老師不能強制性地要求學生必須回答,而是讓他們樂于回答,勇于回答,認為回答問題也是一種樂趣,更正做到將課堂還給孩子們。
二、全面培養, 雙線并行
在課堂上也絕不能將學生分為不同等級,要眼中有愛,一視同仁。對反應快的學生教師可以加大問題的難度和坡度,不僅讓學生明白自己的觀點,還可以舉出一反三;對中等學生要提倡合作探究,可以求助老師,可以與同學討論,用集體提取的方法解決問題;對于反應慢,成績不是特別理想的學生必須留下充分的思考時間,授課教師必須耐心地把解題的思路告訴他。發揮合作、相互影響、整體聯動的作用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他們的知識,實現人文素養和語文要素的雙線豐收。
三、重視方法,激發興趣
選擇什么樣的學習方式,是達成課程目標的關鍵。合理恰當地運用中小學生自我表現心理特征,通過在課堂內采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大大提高教學的效果。可以使用信息化教學。如:ppt,也可以根據漢字的演變過程整理一些象形字,還可以用用擴句、縮句、陳述和反問句的轉換小游戲來探索句子的奧秘。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新知的印象,并且鞏固了對字或者句子的理解和運用。如:“花園里有花。”孩子們就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和所學過的知識來接龍擴句。各種美好動人的優美詞句從此處誕生。孩子們讀寫多了,讀書的障礙也就會相對減少;這些課堂小游戲不僅可以培養享受學生交流的素養,也可以達到識知教育的教學目標。
四、多讀多講,領略國語的魅力
“讀”是語文學習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是學生以后步入社會所必需的才能。小學語文課上的“讀”不僅積累了字詞,還可以更好訓練語感,是進一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支柱。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來說,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讀著讀著,就發現自己知識豐富了,眼界開闊了。培養孩子們讀書興趣,對孩子們很有幫助,甚至形成學生一輩子讀的好習慣。比如我的語文課中就布置了孩子每天讀書打卡的任務,無論是語文書中的課文還是課外書籍,每天讀一點,每天積累一點,潛移默化給孩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一個好的學習習需從小養成。所以多讀是培養學生國語素養的有效途徑。
“講”也是語文學習中的必備技能,更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前提。教師必須激發孩子在課堂“愛說”的習慣,能做到提出一個問題,孩子就能發表感想、想辦法、重視思考、談體會、講故事、說說所見所聞,說得流利、說得頭頭是道、連發妙語口齒流暢。而這也離不開授課教師的鼓勵和授課氛圍,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可以更好激發孩子“愛講”的情緒。因此,上課時讓學生大膽講話,這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捷徑,也是知識積淀的有效手段。
五、化散為整,全面理解
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成功的語文課,教師要培養學生全面掌握課本的能力。這不僅表現在學生對單篇文章內容的整體把握,也表現在學生對單元文章的整體把握。現行的統編版小學的語文教材是以單元組文的形式編排的。每個單元由一組與意思有關的文本構成,以體現一種人文主題。可以用群文教學,以群文讀書的方式進行教學。對于成績薄弱的學生,可以采用提前預習的方法,在課下稍微熟知課文,課堂上統一講之。對比每篇文章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對比他們的寫法,讓孩子們在課堂上自由大膽地討論,這種開放式教學不僅提升了課堂效率也大大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作為教師,應當幫助學生樹立自覺的語文核心素養意識,語文核心素養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隱在只有轉化為顯在,語文核心素養才能真正落地!
參考文獻:
[1]余文森.課堂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7
[2]陳厚德.有效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