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清

1938年5月,孩子劇團在武漢合影。最后一排左六為吳新稼;前排右二為張蔚
孩子劇團,是在周恩來親切關懷下成長起來的少年抗日宣傳隊。全國性抗戰時期,孩子劇團在上海、武漢、重慶等大城市演出過很多兒童街頭文藝戲劇。這支在戰火硝煙中成長起來的小生力軍,為抗日宣傳貢獻了一份特別珍貴的力量。
1937年8月13日,日軍入侵上海,以滬東臨青學校為主的一部分中小學生,自發地在難民收容所里進行抗日宣傳活動。
中國共產黨國難教育社黨組織得知這一情況后,經研究立即派共產黨員吳新稼前往領導,從此吳新稼為團長帶領孩子劇團積極進行抗戰宣傳活動。
這個組織隸屬上海文化界救亡會主管,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領導。
孩子劇團的成員,大多數都是被日軍入侵后搞得家破人亡、親人失散的孩子。為了不當順民,不當亡國奴,在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他們組織起來宣傳抗日,在城市、農村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捉漢奸》和《仁丹胡子》等文藝戲劇。
為了抗日宣傳工作的方便,這個抗日團體取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名字——孩子劇團。1937年9月3日,孩子劇團在上海正式召開成立會議。從此,孩子劇團名揚全國。
上海淪陷后,孩子劇團奔赴內地宣傳抗日。因缺乏經費,在地下黨的關懷下,他們通過各種活動以及到電臺播音等方式,獲得許多熱心的愛國人士的捐款。這個劇團22名成員,最大的18歲,最小的8歲,靠著募捐來的300元錢,分批化裝成難民,沖破敵人封鎖線,輾轉蘇北、河南等地,一路宣傳抗日救亡,來到武漢。
1938年1月,孩子劇團經過長途跋涉,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武漢。他們以為到了“抗戰大后方”,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但萬萬沒有想到,當時武漢的國民黨當局對孩子劇團百般刁難,說他們是一群小難民,要求他們立即解散,還要把他們分散到各地難童收容所去。這群八九歲到十多歲的孩子,遠離家鄉,舉目無親,怎么辦呢?
正當孩子劇團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周恩來派鄧穎超到漢口洪益巷培心小學雪中送炭。鄧穎超深情地說:“我叫鄧穎超,周恩來同志讓我代表他和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的全體同志,來向你們表示慰問。”這群孩子圍著鄧穎超好像找到了自己的媽媽一樣,歡呼雀躍,久久不愿離開。
1938年2月9日下午1點,周恩來派他的警衛員吳志堅,乘著一輛大卡車接孩子劇團全體成員到武漢八路軍辦事處,為孩子劇團專門舉辦歡迎會。孩子劇團來到八路軍辦事處時,鄧穎超和辦事處工作人員早就在大門口等待了。
會場設在二樓,沿路墻壁上貼著“歡迎為民族解放而斗爭的孩子劇團”“小孩子英勇的精神是大孩子的榜樣!”“小孩子,大孩子聯合起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標語。會場布置得很漂亮,各色的花絨線五彩繽紛地掛在天花板上,四壁掛了許多八路軍戰斗生活的照片,年輕戰士還帶著孩子劇團的孩子到處參觀。
這時,一位身著灰棉布軍裝的中年人,神采奕奕,健步走了進來,后面還有幾名年輕的警衛人員。中年人對小戰士們說:“小客人都來了,你們要好好向孩子劇團的小朋友學習。”歡迎會的小主持人向孩子劇團介紹說:“這是周恩來同志。”孩子們熱烈鼓掌,接著小主持人又介紹了葉劍英、博古、葉挺、郭沫若等。
周恩來十分關心孩子劇團的每一位小演員,了解孩子們的簡單情況后,認真傾聽了孩子們唱《孩子劇團團歌》。周恩來邊聽邊點頭,還為孩子們鼓掌。
當孩子劇團的領導介紹孩子劇團成立的經過和工作情況時,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唱起《流浪兒》。“我們都是沒家歸的流浪兒,流落街頭沒飯吃……爸爸媽媽全被殺……”孩子們唱著唱著,在場的人們感動得淚水漣漣。
這時,周恩來擠到孩子們的中間,牽著孩子們的手深情地說:“孩子們,我們有共產黨,曙光就在前頭!”鄧穎超也溫和地安慰孩子們,并指著餐桌對孩子們說:“吃吧,這八樣糖果看誰吃得多……”
歡迎會開得十分感人,很多人都講了話。博古、葉挺、郭沫若以及從前線回來的青年戰士等,都在會上憤怒痛斥了日軍的殘暴罪行,鼓勵孩子劇團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成長起來。
最后,周恩來在熱烈的掌聲中講了話。他說孩子劇團在敵人炮火中誕生,在惡劣環境下堅持斗爭很不容易。周恩來要八路軍的小戰士向劇團的孩子們學習,孩子劇團的孩子們激動地高呼:“向小八路學習!”周恩來激勵孩子們說:“你們這些小朋友,是在人們瞧不起的環境中,自己斗爭,自己創造,在斗爭中鍛煉出來的。我送你們救國、革命、創造三種精神,好嗎?你們要一手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一手創造新中國!”
孩子劇團的孩子們激動萬分,點頭回答:“好!好!好!”
從那以后,孩子劇團不僅在生活上受到周恩來無微不至的關懷,而且還在演出、安全等方面得到了黨組織的極大照顧和大力支持。
1939年1月,孩子劇團克服道路上的諸多困難抵達桂林。當時從全國各地來的文化人士都聚集到桂林,經常開展抗日活動,城市的文化生活格外活躍。于是,孩子劇團的演員與聚集桂林的兒童,每周舉行一次座談會,研究如何開展兒童抗戰工作,并進行了一次兒童聯合大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之后,抗日孩子劇團抵達抗戰大后方重慶。
劇團剛到重慶不久,恰逢重慶舉行抗戰兒童戲劇公演,團員們因此結識了很多少年朋友。劇團與其他的兒童團體聯合開展宣傳工作,成立了重慶市兒童團體星期座談會。在4月4日兒童節(當時的4月4日為中國兒童節),孩子劇團和其他兒童團體及小學校一起舉行了抗戰兒童戲劇演出、演講比賽、兒童歌詠大會等,沉悶的山城傳遍了抗日的歌聲,吹響了抗日的號角。為了深入開展抗日工作,1939年和1940年孩子劇團分成兩支隊伍,兩次到條件艱苦的重慶各區縣去演出。
孩子劇團在重慶參加了一系列宣傳中國人民抗日決心的活動。1940年12月,應重慶中蘇文化協會婦女委員會的邀請,劇團與陶行知創辦的育才學校一起參加了一次對蘇聯的音樂廣播活動。
1941年以后,在周恩來主持的南方局的組織和領導下,重慶話劇運動開始活躍起來。孩子劇團也參加演出了轟動一時的《棠棣之花》《戰斗的女性》等話劇。劇團根據自身特點,上演秧歌劇《農村曲》和一組自己創作的兒童短劇。并且在一些戲劇界前輩的指導下,上演了轟動一時的六幕兒童劇《樂園進行曲》和大型童話劇《禿禿大王》,深受重慶社會各界人士的贊揚。
孩子劇團在重慶兩年多,除做好抗日宣傳工作外,還進行了自身業務素質的提升工作。一是劇團成員的繼續增加及內部機構應時調整。隨著人員的增多,增設了一般工作部,為了行政工作的統一,設立了團隊本部。二是通過長期的戰斗,孩子們的個人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并且保持了劇團的獨立性,曾拒絕被編入三民主義青年團及重慶衛戍司令部。
“皖南事變”之后政治形勢日趨惡化,國民黨向各地發出了“限制異黨活動辦法”的密令,當時孩子劇團也成為攻擊目標。國民黨委派李清燦任主任指導員,對孩子劇團進行控制和監視。為了保存實力,在周恩來的關懷下,在馮乃超等人的大力幫助下,孩子劇團悄悄撤離重慶。當李清燦正式接收時,劇團只剩下7名中小團員。在只剩一個空殼子的情況下,不到3個月,劇團便解體了。
解散后,在這個親如兄弟姐妹的革命集體里成長起來的孩子們,大部分都考上了江安戲劇學院、青木關音樂學院、育才學校、普通中學以至大學,有的奔赴抗日前線,有的前往革命圣地——延安。
人們都知道:一般在發生天災人禍時,孩子都是等待救濟的對象。然而全國性抗日戰爭時期,孩子劇團的孩子們卻冒著戰火硝煙,進行抗日宣傳活動。
文學家茅盾稱孩子劇團為“抗戰的血泊中產生的一朵奇花”,認為這“22個小的靈魂是我們民族復興的后備軍”。
周恩來對孩子們說:“兒童是社會力量的一部分,是抗日斗爭中的一支小生力軍。你們的行動,證明了這一點。”
郭沫若鼓勵劇團成員們:“你們就像樹木,在艱難困苦中一天天長大起來吧!中國要跟著你們一道成長起來。”
馮玉祥為孩子劇團寫過一首詩進行贊揚:“孩子團,真能干,演劇歌詠助抗戰。孩子團,真正好,不顧死活為國胞。孩子團,真正行,獻身國家作長城。”
重慶社會各界人士對劇團都贊不絕口,認為孩子們的抗日宣傳激勵了自己抗戰的熱情。丁玲在給孩子們的信中說:“我雖說感覺到你們的吃力和千萬兒童的苦痛,但更使我不能靜止的情感是對于你們的尊敬。”當時許多人拿出“孩子們應該在學校里讀書”的理由反對孩子們的抗日宣傳工作,但劉念渠認為:“孩子們演劇,不但可以擴大救亡工作的效果,演劇本身也是給予孩子們的一種教育。在流浪中工作了半年,孩子們所收獲的,比把他們關進一間教室里讀一年死書好。”
孩子劇團的成員除吳新稼外,年齡雖小,卻熱心抗日救亡,被人們稱為“抗日小英雄”。孩子們的抗日熱情更激勵著成年人必勝的信念:“有了這種堅強的下一代,中國是不能夠被征服的。”劇團的工作除激勵了社會抗戰熱情、解除父母從事抗戰工作的后顧之憂、減輕社會救濟壓力外,還讓社會認識到孩子能力的重要性及孩子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成效性。
孩子劇團是抗戰的血泊中產生的一朵奇花!無論是上海時期的萌芽,或是武漢時期的成長,還是重慶時期的花開,每一步都是在書寫抗日童心的傳奇。
在全民族的抗戰熱潮中,孩子劇團只是其中一個十分微弱的小團體,當時還有許多宣傳抗日的孩子群體,如新安旅行團、廈門的孩子劇團、武漢的七七少年劇團等,他們都為抗日救亡運動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孩子劇團的成長,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離不開周恩來的親切關懷。孩子劇團的抗日宣傳,是中國少年兒童最為珍貴的文苑奇葩,是中國少年兒童為祖國貢獻力量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