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隨著我國社會逐漸進入老齡化階段,開放大學的設置對社會的穩定作用也逐漸顯現出來。數碼攝影作為開放大學中“美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一直深受老年人的喜歡。新時期的老年攝影教學早已超出了傳統的技術傳授層面,教學改革的目標應使攝影成為一個涵蓋綜合健康理念的系統性教育過程。這需要我們進行大膽的交叉學科互動與深入的教學探索,以此來解決新時代老年人多元文化生活的現實需求。
【關鍵詞】? ? 數碼攝影? ? 開放大學? ? 積極老齡化? ? 美育
引言:
在我國老齡化社會日趨嚴峻的今天,開放大學的建設與教育方式的變革已不僅僅是教育科學本身的問題,實質上,它還是當下教育服務無法滿足老齡化社會需求的綜合性社會問題。為了順應時代的要求,切實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并加強他們的心理健康,我們可以從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積極老齡化”理論中獲得啟示,加快轉變開放大學中美育培養的教學觀念,進一步完善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與服務體系,積極探索出一條與社會協同發展教學改革之路。
一、積極老齡化理論對老年攝影教育的啟示
老齡化是人類生理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退化的現象,傳統意義上的老齡化時常帶有一種消極的色彩。美國醫學家卡明(Cumming)在他的“脫離理論”中提到:退休人員由于逐漸遠離社會,和其他社會成員的關系也會慢慢生疏,而尚未脫離的部分關系也會逐漸發生質的變化[1]。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看,這一“脫離”現象很可能導致老年人的迅速衰老。而“積極老齡化”理論主張通過系統的方法與必要的手段,防止“脫離”現象的出現。傳統的老年攝影教育,通常會把教學重心放在拍攝技法的傳授與攝影過程的體驗上,很少從鼓勵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兩個方面去考慮其教育的意義與作用。如今的老年攝影教育不應僅僅局限于攝影器材的應用和影像知識的傳授,更應著力于切實解決老年人脫落社會的系列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從教育理念上進行及時的轉變,從“老有所學”轉變為“老有所為”。只有增加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度,我們才能通過攝影教學有效地激發老年人的生活潛能,促使他們重新回歸社會,甚至期望改造社會,從美育的視野看,小美美于心,大美美于世。中老年人在接受攝影藝術教育的同時,完全可以通過藝術活動完成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實現。這也是“積極老齡化”理論對攝影教育的重要啟示。
二、攝影藝術的美育特征與優勢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積極老齡化”理念包含了三大要素:身心健康、參與社會和綜合保障。攝影藝術之所以在老年美學教育當中具有獨特的優勢也與這三大要素是密不可分的。
(一)攝影能有效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生活
美國著名的醫學史論家亨利·西格里斯特曾對健康概念作出過這樣的描述: “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人們對生活應該具有正面、快樂的態度,并且欣然接受生活所賦予每個人的責任。只有身體和精神處于平衡,對軀體和社會環境具有更好的適應性,才能稱之為健康的人。”[2]。這段論述清晰地說明人類的健康不僅包含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還包括了人在社會中必須擁有良好的思想溝通能力與環境適應能力。而攝影的創作過程正兼顧了身體機能層面與生活美學層面的雙重精神享受。攝影行為本身就是發現美、創造美、欣賞美的過程。每一位攝影愛好者都能從攝影創作中體驗到自然、生活與人文三者之間的美感從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精神生活。攝影師還喜歡游歷祖國的山川河流,把各地的自然風光與民俗生活通通記錄下來。他們陶醉于自己豐碩收獲的同時,也一定樂于與親朋好友分享自己的心情與見聞。通過這種信息分享與交流,能有效保證老年人的社會溝通能力與適應能力。因此,攝影在多項需求指標上顯然也更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
(二) 攝影能有效促進老年人回歸社會
攝影從本質上來說是攝影師對外部事物的觀察、理解與情感表達。攝影師既是物質世界的發現者,又是物質世界的解讀者。因此攝影行為具備了記錄社會現實、參與文化交流的獨特屬性。所以攝影實踐在促進老年人回歸社會上有著三大優勢,首先,通過攝影記錄社會生活的方式能有效防止老年人脫離社會。攝影需要對現實社會進行深入觀察與思考,通過對現實社會的觀察和對生活環境的體驗,老年人能更好地與時代發展同步。其次,攝影行為本身就是沉浸式的生活體驗過程。尤其是參與一些主題性的攝影大賽,老年學員可以在一定的主題范圍內進行獨立思考與藝術創作,這有利于推動“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實施。例如“最美鄉村”、“魅力城市”、“人與自然”等主題,若能把老年人的攝影創作與社會公益活動完美地結合起來,并協調好攝影教學、公共展覽、公益活動三者的關系,老年攝影將會成為城市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最后,由于攝影藝術相對容易上手,這有利于老年人建立學習與研究的信心。通常攝影基礎技法的學習并不困難,老年人平均學習兩到三周便能進行獨立創作。與其他門類的美育課程相比,攝影確實更適合老年人學習。
三、數碼攝影課程的教學方式與方法
(一) 化繁為簡,以點帶面
不少老年人在攝影學習的初期,往往不愛閱讀照相器材的使用說明書,究其原因,現代數碼相機的專業術語過多,這是他們理解層面一時難以逾越的鴻溝。[3]但了解數碼相機里的各項參數又是使用攝影器材的前提。因此在入門學習的初期,必須對相機的各項功能以及相關參數進行簡單的介紹,但切莫進行精講。空泛地講述理論,一方面不利于老年人的理解,也容易讓學員產生挫敗感,這就是所謂的“化繁為簡”。而“以點帶面”指的是通過攝影實踐把知識點融入到拍攝訓練當中,讓老齡學員在創作過程中逐漸掌握數碼相機的相關參數設置。尤其是一些相對抽象的功能設置,例如“白平衡設置”、“點測聯動”等專業術語,靠單純的講解是很不容易理解的。但通過現場拍攝示范與效果對比,學員就能很好地理解白平衡在實際拍攝中的作用了。此外,讓大家樹立信心也是攝影教學的關鍵所在。對于剛剛接觸數碼攝影的學員來說,數碼相機即拍即看的特點很容易讓初學者產生挫敗感。所以在教學當中應該堅持兩個原則,一是多鼓勵,少建議,不批評。鼓勵使人進步,批評讓人失去信心。二是多觀察,少拍攝,勤借鑒。攝影的光影藝術,等待光影、發現光影、制造光影應該是初學者特別需要關注的。當然,光影與構圖、光影與色彩、光影的對比是更高層次的觀察與發現。因此培養學員的觀察能力是攝影教學的重要步驟。此外,學會分析與借鑒別人的優秀攝影作品并運用到自己的攝影創作當中去,這是攝影學習的捷徑。
(二) 準備充分,盡興而行
攝影是典型的“行走中的藝術”。戶外采風在攝影教學中占據著特殊而重要的地位,這也使得戶外教學成為老年攝影課程的主要方式之一。戶外教學的難度就在于攝影活動的有效組織與一對一的個性化指導。對于老齡攝影團的組織必須做到有備無患。首先,必須對學員的健康狀況、目的地的天氣狀況與交通地形進行摸底與評估。其次,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外出采風雖然是一種藝術實踐,但同時也是一種消費行為,所以行程是安排應該根據學員的整體經濟狀況量力而行。[4]無論是景區拍攝還是近郊采風,充分地溝通與詳細的預算是必不可少的。再次,外出攝影的目的是藝術創作,所有“有備而行”還應包括對同類攝影作品的觀摩與借鑒。只有對攝影主題有深刻的認識與充分的理解,實踐過程中學員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最后,攝影器材的檢測與清潔也必不可少。對于遠途的采風活動,還需建議學員對部分易損的攝影器材進行備份以確保戶外拍攝的正常進行。
(三)個性指導,獨立點評
在戶外攝影采風中,一對一的個性化指導是現場教學的難點之一。開發大學的老年學員一般呈現兩種類型,一類是“娛樂型”,他們的學習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了增添老年生活的樂趣。這類學員喜歡記錄自己的美好生活,并把自己的快樂分享給親朋好友。這類學員對技術要求不太高,老師應該營造相對寬松的教學與交流氣氛,在攝影指導上多從畫面構圖、色彩搭配、影調對比等外在的攝影知識入手,采取多鼓勵,多給一些中性的建議。另一類學員屬于“鉆研型”,這類學員一般經濟基礎較為雄厚,動輒購買整套的攝影器材,他們對攝影藝術有追求,對戶外拍攝有熱情、對技術提高有期待。對于這類學員,老師可以在講解攝影技能的同時,對其進行必要的藝術熏陶與畫面意境上的引導,此外,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也應該在計算機后期處理技術上給予學員適當的培訓。
(四)參與社會,回饋社會
“積極”作為“積極老齡化”概念的核心,指的是盡一切可能地促進老年人繼續參與社會、經濟、文化和公益事業的活動。“積極老齡化”理論的意義在于它以一種積極的心態來看待老齡化,充分發揮老年人的優勢和潛能。[5]因此,開放大學中的美育課程應該引導學員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并在各種社會文化活動中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在如今的互聯網“讀圖時代”,一個非常遺憾事情便是老年群體的集體“失聲”。[6]由于老年群體普遍缺乏必要攝影能力與網絡傳播技能,在網絡媒體中鮮有老年人為自己發聲。其實最了解老年人的是他們自己,而老年攝影師既擁有圖片拍攝能力,也擁有圖片傳播潛力,他們完全可以肩負起為老年群體的代言職責。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不斷擴大,這個重要的社會群體必須在互聯網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引導老年攝影愛好者用攝影的手段在互聯網社會中與其他群體進行平等對話,應成為老年攝影教育的一個方向。
四、結束語
與年輕群體相比,老長者擁有更為豐富的人生閱歷,他們對事物的看法與人生感悟也更為真切。這些都是優秀攝影師所必須的內在修為。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民俗與社會領域,老年人更容易成為一名出色的攝影師。開發大學的攝影課程也會越來越受到老年群體的喜歡。
作者單位:梁逸晟? ?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參? 考? 文? 獻
[1] 范正輝.終身教育視野下積極老齡化路徑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21(1)41-42
[2] Sigerist HR.Medicine and Human Welfare[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41.
[3] 岳志光.淺談老年數碼攝影教法的改革與實踐[J].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6,(15):56
[4] 秦有玉.老年人如何安排攝影采風[J].老年教育, 2017,(10):44
[5] 劉嘉俊,王盼星.積極老齡化視域下老年群體智慧學習研究綜述[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0,(3):34-40
[6] 水岸.“自媒體”時代的老年攝影者更有可為[N].中國老年報, 2014-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