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尊亮 王蕊超
(哈爾濱工業大學 人文社科與法學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國家“十四五”規劃指出,立足于世界格局加速重構的國際背景,為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要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探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時,眾多學者研究發現,對外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是一國或地區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兩大重要影響因素,并且二者之間存在密切的互動傳導機制。若實現對外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將有利于經濟結構優化,進而推動一國或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必然要落實到每一個地區,振興東北一直是我國的重大發展戰略之一,而黑龍江省作為外貿大省、農業大省、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卻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隨著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成立、“一帶一路”建設以及RCEP 的快速推進,黑龍江省對外貿易和產業發展都將迎來新機遇。在此契機下,重點探索黑龍江省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發展關系,對于推動黑龍江省經濟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通過技術溢出效應、規模經濟效應、市場供求機制以及產業關聯機制影響產業結構升級。雁陣形態理論指出,產業發展遵循“進口—國內生產—出口”的更替模式,總結出通過參與國際貿易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路徑。首先,進口先進的高技術產品,引進技術設備,通過模仿加工強化生產能力,形成規模經濟。然后,利用資源稟賦帶來的比較成本優勢,減少初級產品的出口,擴大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提高市場占有率,進一步進行資本積累,進而大力發展資本密集型制造業。此外,提升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培養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的發展進程,以此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產業結構作為一國或者地區發展的內在支柱,其高度決定了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發展水平,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由產品生命周期決定。弗農指出,不同國家間產品的技術差距反映了同一產品在不同國家市場競爭力的差異,從而決定了國際貿易的變化。為順應時代和國家的發展需求,發展重心由一次產業不斷向二三產業轉移,由初級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的過程,即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意味著產業加工鏈縱深延長、產業價值鏈向上延伸、產品種類趨于多樣化、產品質量提高,由此不斷優化出口商品結構,降低價值鏈底端的初級產品出口比重,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反之,產業結構調整緩慢滯后,將制約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優化,無法改善貿易條件。因此,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調整進程將決定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優化進程。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優化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外源動力,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優化提供內在支撐,二者之間存在密切的互動機制,既能相互促進,也能相互制約。
藍慶新(2001)在研究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轉型的關系時,將結構變化在總量增長中的效應分離出來,該結構變化效應指標可以較為全面地反映貿易結構變化對總量增長率的貢獻。因此,借鑒結構效應方法,運用貿易總量中各部分增長率與結構變化的乘積反映貿易結構的變化,來研究近年來黑龍江省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關系,結構變化效應指標值越大,說明總量的變化更多地由結構變化引起。其中,將對外貿易商品劃分為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來計算進出口商品結構變化效應;將產業劃分為三次產業計算產業結構變化效應。具體計算公式及其含義如下:
假如總量指標分成n 個部分,總的指標值表示為:

對上式進行時間求導:

進一步離散后進行簡化,得到

結構變化效應公式的前半部分表示各部分的發展速度,后半部分表示總體中各部分占總量的比重變化。若值為正,表示結構呈優化改善的發展狀態;若值為負,表示結構呈惡化的發展狀態。
其中,產業結構變化效應IN(i=1,2,3 分別表示三次產業):

商品結構變化效應(i=1,2 分別表示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
出口商品結構變化效應EX:

進口商品結構變化效應IM:

根據上述公式,收集1991~2019 年黑龍江省三次產業和進出口商品數據,進行計算,獲得一手數據。選取1991~2019 年數據的原因在于:首先,1988 年出臺一系列與蘇聯貿易的優惠政策,1990 年黑龍江省首次舉辦“哈洽會”,兩次事件使得1991 年后黑龍江省對外貿易發展進程加快。其次,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計算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1991~2019 年黑龍江省進出口商品結構變化效應與產業結構變化效應的時間序列

數據來源:根據黑龍江省統計年鑒數據計算而來。
由表1 的計算結果可見,結構變化效應值均為正,表明1991~2019 年間黑龍江省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總體上處于優化升級的過程中。在整體數據之中,2018 年進口商品結構變化最為顯著,主要原因在于當年中俄原油管道二線投入運營,自俄羅斯進口原油的增長拉動了全省進口增長幅度。
眾多學者研究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進,離不開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的相互促進。近年來,黑龍江省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與產業結構基本處于不斷優化的狀態,但二者之間是否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即統計意義上的因果關系,還需進一步檢驗。
在進行因果關系檢驗前,需要進行ADF 檢驗。根據表2 的結果來看,三個變量的時間序列均是含截距項平穩的。

表2 黑龍江省進出口結構變化與產業結構變化平穩性的ADF 檢驗
基于時間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進一步判斷黑龍江省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是否存在統計意義上的因果關系,經濟意義上是否能夠達到互相預測的狀態。
根據AIC、SC 準則,最終確定最優滯后階數為6。在滯后6 階的情況下,得出表3 的檢驗結果。

表3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
根據表3 分析可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黑龍江省進口商品結構變化與產業結構變化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為進一步檢驗二者之間是否存在正向的良好互動關系,以產業結構變化效應IN 作為被解釋變量,進口商品結構變化效應IM 作為解釋變量,構建模型:
(t=1,2,3,……)
經檢驗,α<0,且在滯后6 階的情況下,未能通過T 檢驗。從經濟意義上來看,進口商品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呈現一種負向的、滯后性的影響,并未呈現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關系。結合黑龍江省實際情況分析可知,近年來黑龍江省進口產品中原油、原木以及化工產品等比重下降,機電產品等比重逐漸增加,進口商品結構逐漸優化,但這些進口商品并非全部為本省所用,黑龍江省更多的扮演了“貿易通道”的角色,這也是黑龍江省進口商品結構逐漸優化卻沒有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黑龍江省出口商品結構變化與產業結構變化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出口商品結構優化與產業結構升級呈現偏離發展的狀態。近年來,黑龍江省雖然不斷加大進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力度,但因為省內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等工業制成品相關產業發展緩慢,而且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不完善,初級產品在進出口貿易中依舊占據較大比重。黑龍江省內產業結構調整緩慢滯后,直接造成對外出口商品呈現附加值低、結構單一、趨同化嚴重的現象。
通過以上的結構效應分析及因果關系檢驗,總體來看,1991~2019 年黑龍江省對外貿易商品結構逐漸優化改善,產業結構逐漸調整升級,但是調整速度緩慢,與高速發展的時代需求尚存在很大差距,而且二者呈現偏離發展的狀態,未能實現相互促進的良好互動,甚至陷入相互制約發展的惡性循環,進一步阻礙黑龍江省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
黑龍江省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優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一直處于緩慢滯后的發展狀態,由以上分析可知二者之間呈現偏離發展的狀態,將阻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進程。深入探索偏離發展的背后原因,有利于推動二者協調發展,優化經濟結構,進而加快黑龍江省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
黑龍江省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單一,主要出口農產品、輕工業產品等低附加值產品,進口化工產品、機電產品等。探究原因,一方面在于進出口貿易市場過于集中。近年來,黑龍江省雖然不斷開拓進出口貿易市場,但仍以俄羅斯、美國、歐盟為主,其中俄羅斯為最大的貿易伙伴。因貿易伙伴國家優勢產業以及貿易壁壘等限制,黑龍江省未能發揮省內重工業產業優勢,出口以低附加值產品為主,貿易量雖大,但利潤率低、市場競爭力弱。相對集中的進出口市場限制了進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調整進程,進而難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另一方面,加工貿易發展水平低。黑龍江省招商引資能力不足,省內加工貿易主體薄弱,多數加工企業發展規模小,處于產業鏈底端,進行產品粗加工,加工貿易增值率低。產業內難以整合上下游資源實現優化配置,無法產生戰略性帶動作用,不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此外,黑龍江省對外貿易開放度低,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而且其進出口貿易總量中,部分商品并非本省生產也并非本地所用,僅是扮演“貿易通道”的角色。
建國初期,黑龍江省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以及國家重工業基地的發展布局,重工業得到高速發展。由于早期戰略定位、觀念體制因素的影響,黑龍江省大力發展重工業,但隨著長期開采,自然資源優勢減弱,造成輕重工業比例失衡,重工業重而不強,輕工業輕而又弱的局面,資源型產業結構亟待轉型。而且黑龍江省的中心發展城市基本擁有相似的產業基礎和以制造業為主的城市定位,在城市轉型升級過程中難免形成競爭,造成資源浪費。此外,勞動力、資本和技術要素的短缺,加重了黑龍江省產業結構轉型的困難。黑龍江省人口逐漸出現負增長,人口大量向外遷移,人才流失嚴重,勞動力數量和質量均無法為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供充分支撐。
對外貿易政策通過影響商品進出口優化資源配置,影響內外需求調節產業結構,并且為產業發展實現資本積累、加快技術創新;產業政策指引產業建設與轉型升級,為對外貿易發展提供內在支撐。黑龍江省要素配置市場化水平低、金融創新發展能力不足。只有產業政策與對外貿易政策之間密切配合,才能更快形成產業結構與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之間彼此促進優化升級的良性互動。但是黑龍江省產業政策與對外貿易政策,在制定過程中存在機構分別管理的現象,由于參照依據以及觀念的不同,易造成政策之間相互獨立的現象;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相關配套服務體系不健全,缺乏統一的考核與評價標準,存在政策制定與執行的不對稱;在政策效果反饋過程中缺乏及時有效的動態監管,存在接收與調整的滯后性。政策協調效果不佳、反饋渠道不暢通,使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尚未充分發揮統籌規劃與引導扶持作用,不能根據彼此切實需要進行靈活調整,未能實現相互促進的有效配合。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若能實現協調發展,不僅可以促進彼此優化升級,還可以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優化,進而加快高質量發展進程。基于黑龍江省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與產業結構偏離發展的現實情況,探求促進二者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以期推動黑龍江省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有助于暢通產業結構與對外貿易結構之間的傳導機制,在彼此優化升級的基礎上實現相互促進的協調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與健全,依賴于政府不斷深化落實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工作運行效率,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市場化發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強化市場經濟理念,完善相關配套服務政策,引導建立規范的現代化企業制度,扶持具有發展潛力的優質企業。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科學的市場管理、完善的配套服務政策能夠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招商引資能力,為產業發展積累資本。此外,政府應注重產業政策與對外貿易政策的統籌規劃,設立相關政策協調部門,綜合考慮產業轉型與對外貿易發展的現實需要,加強政策制定之初的協調配合,加強配套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加強政策執行的動態監管力度,化解政策執行反饋的滯后性問題,調解政策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的矛盾,緩解產業結構與對外貿易結構相互制約發展的沖突。
黑龍江省產業轉型發展面臨要素供給不足的根本性問題,唯有提高供給質量、擴大有效供給,才能保證長遠發展,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亟待推進。首先,依托現有優勢重點發展醫療設備、光纖制造、半導體器件等高端制造業,重視技術的引進、吸收、利用與創新,實現產業集聚,充分發揮上下游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推進產業價值鏈的縱向延伸,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推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其次,將擁有相似產業基礎的城市進行統籌規劃,結合全省發展戰略需要和城市特色,在城市轉型升級中找尋各城市差異化發展的路徑,賦予不同的城市定位,避免惡性競爭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最后,在維持優勢產業發展的基礎上,調整農業產品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形成現代化農業體系,重點引導扶持精深加工產業的發展,延長加工鏈條,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附加值,推進“原”字號農產品向綠色食品、深加工產品發展,培育龍江特色品牌。
在要素和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乏力之際,創新驅動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突破點。黑龍江省應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指引,一方面重點扶持高新技術產業,政策制定向高新技術產業傾斜,建立產業園區,強化產業集群效應。通過放寬信貸政策、加大稅收激勵、加強政府干預等方式有效引導企業樹立創新觀念,鼓勵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與技術,結合自身特點與發展需要,不斷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推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進程,并將此作為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突破點。另一方面,人才是實現自主創新、促進經濟發展的根本推動力,而黑龍江省人口負增長、人口老齡化以及人才流失的問題已嚴重制約其經濟發展。政府應依托省內高校優勢,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留”政策,做好相應保障措施,高度重視人才的引入、培養、開發與利用,并且促進企業與高校聯合,定向培養專業人才,既能緩解部分大學生就業壓力,又能為企業及時輸送匹配的人才,解決就業市場供需不匹配的問題。
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成立,使得外資進駐逐步便利,“跨境多式聯運+供應鏈平臺”普惠金融模式不斷創新,營商環境逐步優化,為省內的貿易和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黑龍江省應突破地理位置的束縛,充分把握“一帶一路”倡議、“中蒙俄經濟走廊”、“RCEP”等發展機遇,積極推進貿易市場多元化發展。政府應充分發揮紐帶牽引作用,積極為企業與戰略沿線國家搭建經貿合作平臺,扶持企業開拓進出口貿易市場,重點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跨境通道建設,積極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吸引外商投資。同時,擴大加工貿易規模,以培育龍頭企業為重點,長遠布局,以期形成聯合帶動效應,拉動中小加工企業發展,進而實現產業鏈的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在穩定本省傳統優勢產品出口的基礎上,提高加工貿易質量,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