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峰 魏 勤 曹海濤
(閩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0 世紀初創辦MBA 項目,MBA 教育的普及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推動現代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MBA 項目自創辦以來,一直堅持創新辦學、合作辦學,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截止目前,全國培養MBA 院校達到237 所,其中地方性大學124所。但一些地方性高校在培養模式、培養方案、學科建設等方面存在同質化現象,缺乏自身特色。
地方性院校在師資隊伍、科研水平、培養理念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存在較大發展空間,地方院校MBA教育的發展,應密切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依據區域性經濟發展結構性變化不斷創新,準確定位教育特色,更新培養目標,改變培養模式,提升師資隊伍建設水平,優化學科建設水平,實現社區化、本土化與國際化的完美融合,切實提升教育質量,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研究著力于結合閩江MBA 項目的教育質量提升的實踐,分析和總結國內外MBA 項目教育質量提升的實踐成功經驗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而為MBA 項目的“閩江MBA”特色教學與質量提升提供思路。
MBA 教育本質上是“高層次職業教育”,主要培養高層次企業管理人員,以研究生形式開展教育,傳統的研究生教育培養的理論型人才,一般不參與實踐,招生對象可以為應屆畢業生和在職人員;而MBA 培養人才多為本科畢業兩年以上有較為豐富實踐經驗的管理人才或技能型人才,更注重專業實踐,培養具有從事商業案例分析、經營管理、決策技能訓練等能力的實務型人才,充分挖掘學生們的職業競爭實力,充分展現管理知識轉化成生產力,管理直接為企業經營服務的特點。
MBA 教育以培養掌握工商管理專業知識、具有國際化視野、專業化技能、企業家思維、大問題意識的中高級管理者為目標。西方MBA 教育注重實踐能力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強調能力與素質并重,利用案例教學、企業實踐等綜合能力的訓練,尤其是創業精神、創新意識、決策能力、應變能力、戰略眼光、團隊協作能力、商業倫理、領導力、自控力等能力的培養,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經營管理者的素質及能力,促進學員職業生涯健康穩定發展,全面發展學員的職業及為企業服務的能力,促進職業成功最大化,培養其成為企業的核心及領導。
美國的MBA 教育實行學分制,課程內容豐富,涉及到管理類、經濟學類、財務、法律等學科內容,也涵蓋提升溝通能力、決策能力、判斷能力等能力的口才類相關課程,課程主要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共計20-22 門課程,要求學員修滿 48 至 58 學分,第一年為必修類課程,第二年為選修類課程,其中必修課程共計10-13 門課程,包含全球戰略與管理、人力資源等組織環境管理類課程,經濟學等外部及社會環境類課程,會計、金融、營銷、信息系統管理等專業技能類課程,定量分析、決策分析、計算機技能、談判技巧等定量技術課程。
為提高MBA 專業學生的個人能力,選修課程種類較多,選擇余地較大,課程設置比較靈活,更注重實用性,設置了較多管理知識和技能課程,如會計與控制生產、金融操作與資本預算、組織領導等等。同時針對不同類型的學員設置教學計劃。例如,美國最具權威的管理學校—哈佛商學院每年設置政策、決策、財務、計算機技術等100 余門課程,學校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開設各種類型的融入式體驗項目,幫助學員提升管理技巧及運作精髓。哈佛商學院課程包含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包括管理基本概念、商務企業運作及操作技巧等10 門課程,學員選定一個主修方向,依據偏好選修相應課程,選修課程整合必修課提供的基本概念及技巧,并依據不同學員的情況開設某一領域深度學習的課程,涵蓋會計、商務、企業管理、市場營銷、技術與運營管理等內容,同時引入《創業》《領導》《管理人際溝通》等“人文系列課程”,《MIS》、《網絡組織管理》等“IT 應用系列課程”,強化了網絡技術系列課程中的應用。
西方MBA 教育教學式多元化,專業課程豐富,緊扣前沿理論發展,內容更新速度快,一般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較多學校運用案例為主教學方法,輔以角色扮演、管理游戲和模擬等,同時聘請企業專家或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公司高管授課、教學計劃修訂、教材編寫。
美國MBA 教學方法獨特,較為廣泛的運用案例教學法。例如,美國“哈佛模式”運用案例教學法,注重傳授實踐經驗;“芝加哥模式”側重于傳授學術及理論知識。多數MBA 教育采取案例為主、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方法,1924 年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首次開展案例教學法,要求每名學員在兩年時間里研究及討論800-1000 個案例。學員將詳實的案例帶入到課堂中,通過模擬決策環境,利用討論、交流、評論等方式集思廣益,培養學員們發散思維能力、管理判斷能力及決策能力,提升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美國商學院的教學方法呈現多元化、有效性特點,除案例教學法外,MBA 運用較多的教學方法還包括現場調研項目、計算機模擬決策活動、角色扮演、專題討論等,這種教學方法約占總學時的25%-60% 。美國商學院教學設施呈現“公司化”特征,設立的橢圓梯形案例室消除了師生間的視角差異,“公司化”的小組討論室利用模擬公司討論問題打破了學員之間的對立心理,模擬證券投資系統為學員提供了進入華爾街的必要訓練,《創業管理》課程為學員提供適合的指導教師及創業辦公場所。
閩江學院新華都商學院MBA 項目創立八年,是教育部批準的第一個以創業與創新為方向的MBA 學位點,已成為中國開展MBA 教育20 余年來國內創業創新特色教育的重要品牌。MBA 項目通過整合各方面資源,利用系統知識傳授、體驗式創業創新實踐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鍛造學生價值,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創業與創新領導者。
教師是MBA 教育的關鍵因素,閩江學院MBA 項目實行雙導師制,即學術導師及業界導師,學術導師從閩江學院知名教授中遴選;業界導師均來自于優秀的創業家、創投家、金融機構高管。應用創業扶持、案例教學、實戰式教學等培養方式,聚集優秀業界企業家擔任導師,提供全方位的創新創業實戰指導。
閩江學院學科門類齊全,尤其在工商管理學科擁有大量優質師資,并且打破國內與國外、校內與校外的疆界,從MBA 學員需求出發,立足于企業實際所需,鼓勵MBA 教育教師到企業一線掛職鍛煉,推動授課教師參與企業咨詢,切實增強教師實踐教學經驗。
閩江學院設置的核心課程有效的將經濟學與管理學融合匯通,并將理論學習和提升職業管理能力相融合。課程設置側重于實踐教學,采用案例及情景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連續流暢的案例交流及討論激發了學員的創新思維能力;利用赴企業考察實習建立移動課程,引領學員在實地調研中提升觀察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學員優化知識結構、把握當代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及時診斷企業經營管理中遇到問題,提升專業技能。
閩江學院采取“金融+管理”的綜合培養理念,旨在為企業管理者注入金融理論知識,為金融從業者提升管理水平。致力于培養具有全面知識國際視野、傳遞正能量,發展前瞻性的管理思維的商業精英,善于應用方法論的高級管理者。
伴隨國際經濟一體化,跨國經營公司越來越多,為滿足MBA 學生對國際經驗的需求,美國的MBA 課程逐漸發展成為以市場為導向的國際化教育,重在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國際化人才。學員通過海外商業學習,拓展國際商業視野,增強了“全球化意識”,學習不同企業的優秀管理模式,提升了對行業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國際管理能力。
閩江學院注重培養模式國際化,全方位多渠道為MBA 學員提供海外游學機會,開拓學員認識世界的國際化視野,傳承及弘揚中國文化精神,推動中西方文化交流及融合。通過親臨國外名校,感受世界名校的校園氛圍,聆聽世界頂級商學院的課程,實地考察全球知名企業,激勵學員學習西方優秀的管理知識,提升個人綜合素質,激發學員們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自已力量的民族自豪感。
閩江學院雖然在課程內容上建立了完整的管理知識體系,將理論學習與提升管理能力相結合,課程設置也側重于實踐教學,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過于偏重于理論知識輕視實踐等情況,導致MBA 教學與跨國企業發展實際結合不夠緊密;在課程結構上,閩江學院MBA 課程與學術型碩士的區別不是很顯著,包括學位課和選修課兩部分,基礎理論課占比重較高,學生在綜合運用知識實踐訓練方面存在不足。
當前的課程體系設計及教學方法無法滿足學員跨國公司管理能力的需求,因此需要構建科學化的MBA 課程體系,促進MBA 教育國際化發展。MBA 學員素質與能力培養的關鍵在于課程設計,科學化的課程設計既能吸引學員興趣,又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在國際化與本土化如何融合的大環境中,地方性高校應當考慮社區化、本土化與國際化三者的緊密結合,在課程設計中應當融入社區化因素。
管理學的權變理論詮釋了在動態復雜的環境下管理者應尋求管理模式的創新,應體現在管理模式個性化上。如果將權變理論應用在MBA 教育課程上,MBA 的課程體系應依據福州“五區疊加”的地理特征,借鑒美國的MBA 課程設置體系,在體現區域化、定制化、靈活性等特征同時,設置數量較多、占比較大的本土化、國際化選修課程,增加的選修課模塊應注重有效應用商業知識的技能,提升領導力、樹立團隊精神,也應包括定量分析、數據分析等。
管理精英的培養離不開優秀的師資力量,通過多元化的教師隊伍建設和持續性的教師培訓等措施來保證優質的師資隊伍。目前閩江學院MBA 的師資主要以教授、副教授為主,聘請國內外知名院校師資授課方面還比較薄弱,有商業實戰經驗的老師不多,大部分是從校門到校門,缺乏在企業實踐的經驗,在給學生講述管理學問時容易陷入理論誤區。聘請來的外教在中國停留的時間較短,與學員的交流不夠深入,教材又多采用英文翻譯教材,缺乏本土化的案例。MBA 畢業生實戰經驗不足,本土策略不理想。
師資力量是MBA 教育項目的核心力量,是實現品牌戰略的最重要資源,師資隊伍的質量和數量決定教育水平的高低,師資是各院校競爭的最大資源,考生在報考時首先考慮的是院校的師資力量。因此要通過加強建設師資力量,優化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留住青年骨干教師,造就拔尖人才,建設一支優秀杰出、經驗豐富、有豐富實踐經驗、懂經商之道的國際化MBA 師資隊伍,吸納管理顧問和企業家加入師資隊伍,以適應MBA 教育事業的發展。
質量評價體系在整個MBA 項目的教育質量優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切實可行的評價指標才能促使MBA 項目不斷優化。通過構建MBA 項目評價體系,各個模塊的指標尚不清晰,在未來的MBA 項目教育質量的提升工作中應當細化評價指標,并且將整個評價體系置于動態修正過程中,使得教育質量與質量評價體系處于雙向優化中。
閩江學院應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MBA 質量指標體系,利用指標權重的量化設計完善評價指標體系。MBA 項目質量評價體系應涵蓋國際化水平、課程設置、企業家精神、MBA 學員的社會責任等,質量評價體系的主體應為政府、商學院、社會,應建立外部和內部相結合的全面MBA 項目質量評價體系,商學院應建立內部項目質量控制機制,同時也要接受外部社會的監督及檢驗,建立MBA 項目持續改進長效機制。
MBA 教育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人才培養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能力、技能和品格的培養與訓練。閩江學院MBA 項目應根據福建,特別是福州市場的需求,運用“產—學—研—用”四位一體的教育理念培養新型的適應社會需求的MBA 人才。“產—學—研—用”體現的是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知識傳遞為基礎,以項目研究為抓手,以實際應用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閩江學院MBA 教育根據福建福州“五區疊加”的地理位置特點,突出了“閩江MBA”的培養特色,以福州為主要生源地和服務對象。在學位論文的選題上,要求學員以本地企事業單位管理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為研究對象,運用所學服務福州地區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