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霞 王漢卿*
(1.湖南中醫藥大學“雙一流”建設辦公室,湖南 長沙 410208;2.寧夏醫科大學藥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4)
進入21世紀,尤其是近10年來,隨著產業革命與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社會經濟活動中的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層出不窮、迭代更新,傳統的發展模式逐漸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新經濟業態。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應運而生,一系列的政策與措施紛紛出臺。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出“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1-3]。“十四五”規劃中強調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由此可以看到黨和國家對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視程度。
中醫藥是我國各民族醫藥的統稱,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獨特理論及技術方法的醫藥學體系,是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中醫藥院校在傳承和創新發展中醫藥事業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近20年來隨著高校的大幅擴招,畢業生就業難度越來越大。以往中醫藥院校的教學方式和人才培養方法較為傳統,守正有余而創新不足,已無法適應新經濟業態的沖擊以及市場對中醫藥專業人才能力的要求[4]。鑒于此,在中醫藥高等院校大力開展“雙創”教學新模式的探索及實踐就變得尤為重要且迫切。
2015—2018年國務院相繼發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等系列文件[5],逐步細化升級的政策反復強調創新創業教育對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和推進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教學及科學研究一方面在于對事物本質認識的不斷追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將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高等中醫藥院校開展“雙創”新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就是為了找到傳統中醫藥與新時代的耦合點,培養出具備自主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中醫藥人才,加強科研成果轉化能力,更好地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
藥理學的學科任務是要為闡明藥物作用及作用機制、改善藥物質量、提高藥物療效、防治不良反應提供理論依據;研究開發新藥、發現藥物新用途并為探索細胞生理生化及病理過程提供實驗資料。
藥理學的方法是實驗性的,即在嚴格控制的條件下觀察藥物對機體或其組成部分的作用規律并分析其客觀作用原理。
學習藥理學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藥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機制及如何充分發揮其臨床療效,要理論聯系實際了解藥物在發揮療效過程中的因果關系。
(1)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已無法適應飛速發展的新經濟業態。高等中醫藥院校藥理學以傳統中醫藥作為教學重點和研究對象,隨著學生人數的逐年增加,大部分一線教師授課任務重,不能及時了解外部市場對中醫藥高校畢業生知識體系需求的轉變,導致很多中醫藥教材更新速度滯后于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一些積極要求參與市場調研的教師也只能利用假期到相關企業、行業監管部門進行交流學習,而對于此類外出培訓或實踐鍛煉的質量,學校也缺乏一定的監管制度。
(2)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存在較大缺陷[6]。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學生聽講記筆記、被動參與的“填鴨式”傳統教學模式,使得很多本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偏重于記憶課本知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科學嚴謹的探索思維。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經常按圖索驥,缺乏變通意識,不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
(3)忽略了書本知識與現實社會對藥理學人才需求的有效結合。高等中醫藥院校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探索創新思維,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充分結合書本知識與現實社會對藥理學人才的需求。理想的大學生活,應該使學生順利完成學生向社會人的身份轉變,確立相對明確的發展規劃和努力的方向,而傳統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尚不能達到這個要求。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是美國神經病學教授Howard Barrows首創的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一種教學模式。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預設的問題進行推理并加以解決,在這一推理探索過程中完成知識脈絡的形成與整合[7]。這有助于幫助學生主動進行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小組學習過程中進行良好的互動,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感,激發學習興趣。在藥理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選取若干個經典章節進行了PBL教學法的嘗試,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法,發現學生更主動積極,對于探討的問題也能思考得更深入更有邏輯。這促使授課講師在后續的教學中更傾向于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上課,通過深入的討論,很多藥理學知識相互連接形成網絡,學生能更好的理解記憶,同時也更主動地深入學習。
所謂理實結合教學法,就是在傳統課堂教學之外,成立若干個研究型學習興趣小組,通過市場調研、引入外部合作導師等方式[8],針對傳統中藥在藥效學、保健功能、護膚作用等方面進行初步的藥理學機制研究、中藥保健功能藥理學研究、中藥護膚品藥理學研究等。藥理學的知識不僅要在課堂教授,更重要的是要理論聯系實際,知識只有應用到生產實際中才能體現其應有的價值,通過實踐教學和探索,也能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1)針對中藥保健功能藥理學研究小組,學校通過引入外部導師進行合作,外部導師主要是一些從事保健品研發生產企業的技術顧問等。傳統中草藥具有各種不同的保健功效已是行業共識,但現代保健品生產企業在具體產品的研發過程中仍然需要有相應的科研成果支撐[9]。學校與外部導師合作相關課題,通過選題論證、確立階段目標、落實小組分工等,讓感興趣的學生參與到課題的循因論證、產品測試等過程。在此項教學改革實踐中,研究小組的學生均表示有很深的感受,書本上的藥理學知識變得生動起來,理論聯系實際在此項研究中體現的恰如其分,有志于中藥保健品研發生產的學生更是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學習的落腳點。參與組織實施的藥理學教師也收獲頗多,在后續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強化理論聯系實際,豐富了藥理學的教改內涵。
(2)針對中藥護膚品藥理學研究小組,重點構建中藥及天然藥物活性護膚成分研究,通過搜集整理中藥及天然藥物改善皮膚狀態、抗氧化作用以及祛斑美白等方面的文獻整理及理論研究,同時搜集并了解市場相關美白護膚產品的信息,深入了解中藥及天然藥物在護膚品、化妝品等方面的應用狀況以及可能的作用原理[10]。在此項教學改革實踐中,參與研究調研的學生通過大量的文獻研究和市場調研,對目前中藥及天然藥物活性成分在護膚品市場的應用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并提出了進一步研究開發思路。對于有志于在護膚品、化妝品方向發展的學生而言,在理論基礎上有了較好的收獲。
(3)針對藥理學機制研究小組,學院組織藥理學專業的教師甚至教授以相關的中醫藥課題為載體,積極吸引那些具有較強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學生參與到課題研究,幫助相應的課題研究生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同時也比較系統地學習了實驗設計思路、實驗對象藥物的配置、實驗動物的飼養和處理以及相關藥理學指標的測定等,相當于在本科階段提前體驗到研究生階段的常規學習內容。此項教學改革的效果明顯,研究小組的學生大部分都能夠認真專注地參與到課題研究中,并且不少學生對于進一步學習深造表示出明確意向,同時也對之后的學習方向有了清晰的規劃。
總體來看,此次針對藥理學與傳統中藥相結合的雙創教學改革獲得了比較不錯的效果。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強化了獨立思考和團隊分工的合作意識,對于研究成果的產品轉化有了相對明確的思考和實踐。另一方面,通過此次教改實踐,既豐富了藥理學教學方法和教學成果檢驗的經驗,又對青年教師教學積極性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對學科骨干教師團隊也產生了比較好的教學改革的靈感。另外,通過加強高校與相關企業的互動交流,進一步強化了研究成果轉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反過來也進一步促進了高校學科的發展建設。
藥理學是一門理論與實際結合緊密的基礎學科。開設高等中醫藥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努力促進中醫藥研究成果轉化運用,有助于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能較好的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此次藥理學教改實踐,在傳統教學基礎上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辨能力,尤其是對于中藥及天然藥物來說,其可用于治療疾病,也可向保健、護膚、食療等方向發展,具有非常廣闊的延展空間。新經濟業態要求高校培養的是符合時代需求的高質量復合型人才,雖然一線教師教學任務重,但教改的實踐應該常抓不懈,使其勇于跳出傳統中醫藥應用的思維定式,主動思考適應于新經濟業態的教學方法,對于中醫藥的創新發展從理論到實踐都能形成具有現實意義的良性循環,相關的教學新模式值得教師繼續進一步探索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