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糕媽

有時候聽家長的聊天,覺得挺有意思的。不少1歲半寶寶、2歲寶寶都不約而同地愛上了“扔東西”。
而媽媽們的困擾,似乎都是一樣的,擔心寶寶習慣不好,脾氣不好,難以管教。
還有就是,“老媽子跟著撿,撿得腰要斷掉了!”
孩子亂扔東西這個問題,幾乎每個媽媽都操心過。
吃飯扔飯、看書扔書、玩球扔球,你家寶寶也到了扔一切的時候了嗎?
不過比起很多媽媽的困惑和“頭禿”,我的態度,其實還算淡定。
畢竟帶過兩個糕仔,這方面心得還是有不少的。
寶寶開始扔東西,其實是好事兒
1~3歲的寶寶,對手部動作的控制力已經發育得不錯了,“抓”和“握”對他們來說,根本不在話下。
但是“扔”對他們來說,還屬于高級動作。
別看這個動作簡單,實際上卻需要全身不同部位的肌肉協調用力,還需要一定的爆發力,才能扔出去。
在動物界,只有人類和少數靈長類才能做到“扔”的動作,想要“扔得準”更是需要大量練習了。人類正是因為發展出了這種“遠程攻擊”,捕獵能力極大提升,最終才站到了食物鏈的頂端。
這樣想想,是不是還挺自豪的?
就算過了“爬爬爬”的年齡,寶寶們依然對世界充滿好奇,會想要探索不同行為帶來的因果關系。
比如,做出不同動作時,“周圍觀眾”的反應可能不一樣,家長的注意力也會從別處轉移到了自己身上。
孩子“扔東西”的行為讓父母抓狂的同時也讓他們十分困惑:扔東西有這么好玩嗎?為什么孩子總是樂此不疲?孩子亂扔東西,父母到底要不要管?如何管?
其實孩子喜歡扔東西,就和小時候喜歡吃手一樣,是他們成長和學習過程中的必經階段。我們在討論應對方法之前,先來了解一下這種行為背后的原因。
此時,寶寶也在探索物體消失與出現的過程。
比時,他可能會翻箱倒柜的,把所有能找到的容器里的物品都扔出來,胡亂扔在地上,然后等你收回去,再把東西都扔出來。
這對寶寶來說,是非常有意思的探索游戲,就是當媽的太崩潰了……
有時也是發泄情緒的途徑
無論寶寶多大,偶爾也會有一種沖動,想狠狠地扔東西,摔、砸、甩,借以發泄自己的挫敗或怒氣。(咱們自己也會這樣對不對?)
寶寶并不善于處理自己的情緒,所以當他發現這樣的行為能讓自己感覺好受一些,就會在遇到壞情緒時再次重復。
這時候,體罰或只是簡單地告訴他“不可以”,反而會讓寶寶很迷茫,甚至會更憤怒。
更好的處理方式是為寶寶提供安全的、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宣泄方式,比如拍打枕頭,或者帶寶寶到室外去跑一跑、跳一跳。
為什么要治?安全范圍內,該扔就扔吧!
記得年糕1歲之前,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喜歡在餐椅上玩“你丟我撿”的游戲,我撿得腰酸背痛,但只要是摔不爛的東西,塑料勺、杯子、盤子,還是會盡力容忍。(看他玩得這么開心,當媽的也該支持一下對不對?)
現在啊,發糕也到了這個年紀,不過我這會兒學聰明了一點:想了一招,在他經常坐的餐椅上綁了一個球球,他愛扔的話就隨他扔,有時候球還會自己彈回來,也不用大人光顧著滿地撿了。我們也會有專門的游戲時間,玩玩接球游戲。
其實啊,還可以給寶寶設置一個安全的游戲區域,移開所有“不應扔”的物品,消除一切寶寶可能磕碰受傷的尖角和其他安全隱患。
然后,就可以讓寶寶在這里隨心所欲地玩耍啦!
逆向思維,愛扔也愛撿。
玩“撿東西”的游戲只是一味地在寶寶屁股后面跟著撿,恐怕媽媽真的會失去耐心而變得暴躁起來。
其實我們也可以教會寶寶“扔完了撿起來”。可對于寶寶來說,撿東西肯定沒有扔出去那么好玩(因為別人不會有那么大的反應啊),所以我們要把“撿東西”化為一種有趣的游戲。
年糕哥哥已經被培養出來了,小時候在兒童游樂場的海洋球池旁,他還會樂此不疲地去撿回別人玩耍時飛出去的海洋球呢,哈哈,小暖男一枚!
我平常是怎么做的呢?
當時年糕也喜歡扔一地的玩具,我就會借機鼓勵他一起撿、一起放回玩具箱(私心來說也想偷個懶),就常常和他玩“比比我們誰撿得快”和“送玩具回家”的游戲,想不到小家伙居然學會了收拾!
其實扔東西這件事兒,之所以會成為很多媽媽的煩心事兒,可能是因為我們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來給孩子貼標簽,總覺得扔東西=不禮貌、粗魯、沒家教,更何況確實有時候會吵到別人、砸壞物品、甚至會傷到別人。
其實我個人覺得:1歲半之前,這真的只是寶寶的肢體運動發展的正常表現,也是寶寶“玩”的一種方式,這個年齡,玩耍可就是學習和摸索呢!
況且這個階段,寶寶的活動范圍,還是歸爸爸媽媽劃定,在一旁的安全防衛工作做好,問題不大!
1歲半之后,等寶寶能逐漸開始聽懂你的引導、慢慢開始有了范圍和邊界的意識,就可以做一些行為規范的引導,特別是更大一點的時候,告訴他們不可以高空拋物(不要從陽臺、窗臺往下扔東西),不要隨意把尖銳的物體對準他人,不要做砸壞、傷人的行為,也是很有必要的。
會玩兒是寶寶的天性,教寶寶怎么安全地玩兒是大人的職責,帶小寶寶的最初兩年,還是要容忍一下“搞得亂七八糟”“扔得到處都是”這些時刻啦,收起咱的玻璃心,淡定按節奏來,先接受他的成長和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