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躍, 胡 勝, 任 斌, 丁文霞
(東莞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智能化學院,廣東 東莞 523808)
教學改革的主體是教師,建設高水平的教學團隊,對于學科與課程建設、教師專業發展以及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2]。為適應新工科發展的需要,在單片機與接口技術2010年省精品課程、單片機與接口技術2013年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5年省級嵌入式測控技術課程群建設的基礎上,2017年組建校級測控技術教學團隊,2019年獲省級教學團隊立項。自團隊組建以來,在教學名師(省級)帶領下,十分注重團隊的建設工作,在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教學經驗豐富、研究水平較高的專業教學團隊。
緊密圍繞學校改革發展需要,以“東莞理工學院爭創一流本科教育2025行動計劃”“東莞理工學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總體規劃”(2015—2020年)為指南,以先進的OBE、CDIO教育理念為指導,確立“以教師成長為中心,服務學生培養”的團隊建設理念[3-4],為培養粵港澳大灣區測控技術領域及相關服務業的創新型技術人才、技術管理人才和創業領軍人才打造一流高水平師資隊伍,有效服務學校(2019年廣東省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學)示范校建設。
以OBE、CDIO教育理念為導向,以教師成長為中心,以培養高素質測控技術領域的專業學生為目標,組織跨校(東莞理工學院、廣東醫科大學)、跨院(電智、計算機、信息工程)、跨學科(電子、通信、計算機、自動化)、跨專業(電子、自動化、通信、計算機、智能制造)、跨行業(有來自企業的兼職教師)側重測控技術領域的教師,緊密結合2019年雙一流專業(電子信息工程省級、通信工程國家級)與雙一流課程(單片機與接口技術)、2019年省級示范產業學院(粵港機器人學院,基于自動化專業,附屬電智學院)等建設,校企合作,開展專業、課程建設和教學研究與實踐,依托電智學院測控技術、自動化、嵌入式3個省級工程中心和校科技創新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加大重大工程項目研發和高水平學術研究,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建設,實現為培養粵港澳大灣區自動化、機器人、智能裝備、電子信息及相關服務業的創新型技術人才、技術管理人才和創業領軍人才打造高水平一流師資隊伍的目標。
在團隊建設組織中,實行“體面點”工作法[5-6],“體”即整體,團隊負責人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與成員一起設計團隊理念、愿景、目標、整體規劃(見圖1)、面,協調項目進程,確保團隊“規模-結構-質量-效能”最大化;“面”為團隊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分解團隊成員側重工作,建立各個面分工又合作的交叉融合機制,提升團隊質量效能;“點”即具體的教學改革、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師培養、學生創新競賽、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產學項目、學術研究等,以點帶面,面面融合,合力推進實現團隊建設愿景目標達成。

圖1 團隊建設整體規劃
團隊從教學平臺、科研平臺、團隊課程體系與教學改革及人才培養建設3個“面”上展開建設。
團隊建設教學平臺如圖2所示。以服務雙一流專業、培養高素質測控技術人才、學校(2019年廣東省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學)示范校建設為中心,籍助2020年通信工程IEET、2022年(計劃)電子信息工程CEEAA專業工程認證、雙一流專業(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省級示范產業學院(粵港機器人學院)的建設,校企融合,開展系列教學改革(省級智能制造現代產業學院(附屬電智學院)人才培養項目等)及數字課程(數字電子技術)、在線課程(單片機與接口技術、信號與系統等)、示范優秀課程(單片機與接口技術、電路分析等)、教材(嵌入式系統等)等建設,同時與企業(東莞理工-東莞龍昌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松山湖國際機器人基地、李群自動化公司、逸動科技、西門子、廣州粵嵌、深圳信贏達等)通過產學科技合作項目、共建實驗室(MCU實驗室等)及創新實踐基地、教育部合作校企協同育人項目、合作教材(嵌入式項目化特色教材等)編寫、畢業設計指導、實踐實訓指導、創新競賽指導等途徑開展實踐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制定教師提升規劃,實行新進博士導師制(教學與科研分開)、指導講課比賽等途徑助推青年教師成長,同時籍助全國性的智能制造聯盟,定期開展教育培訓和教學交流,進行優質課程示范教學及推廣等活動,加速優秀師資隊伍培育及教學資源建設,促進教學隊伍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圖2 團隊建設教學平臺
團隊在教學目標上踐行“三融合”[5,7]:即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一體;融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培養為一體;融教學、科研和實踐為一體,把課程教學做到“學時少、資源多、內容新、水平高、效果好”,努力打造精品示范課程。
團隊建設科研平臺如圖3所示。依托我院自動化、嵌入式、測控技術3個省級工程中心,注重高水平科研項目、產學合作項目等工程項目研發,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建設,同時通過工程案例、畢業設計選題、學生參與研發等形式將項目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同時工程案例融入課堂教學和課程資源建設,依托??萍紕撔卵芯吭赫惺盏牟┦亢?,在院士、長江學者、“千人”、IEEE FELLOW等“高人”指導下加大高水平學術研究,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時把研究成果及時引入本科及研究生教學和人才培養。

圖3 團隊建設科研平臺
團隊在課程體系上是以省級嵌入式測控技術課程群(2015.08~2018.07,單片機與接口技術、傳感器與測量技術、智能化儀器儀表、電路設計與仿真、嵌入式系統設計原理)為基礎,吸納與測控技術密切相關的專業與實踐課程,以培養不同專業側重測控技術的人才為目標,科學規劃團隊課題體系,追蹤學科專業前沿,改革課程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構建測控技術教學團隊課程群。
課程群按課程性質分為4個層次,結合課程特點,開展相應的教學研究與學生知識-能力-素質“3達成”的培養。
(1)測控基礎課程。主要有電路類、電子技術類、信號類、技能類基礎課程等,基本上來自各專業核心基礎課程,是學生基礎知識層面培養課程,從強基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出發,在教學中探索新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開展“傳授式”與“啟發式”的有機結合,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根據不同的課程性質,開展案例分析法、討論式教學、現場教學、翻轉課堂、對分課堂等不同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8-9],以數字課程、視頻課程、在線課程、特色教材等形式,以建設各級精品、示范、優秀課程為目標,開展課程教學改革與建設。
(2)測控專業課程。主要有MCU類、測量技術類、控制類課程,均來自不同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學生專業知識層面的課程,從強專業基礎、提高學生設計應用能力出發,針對不同學科和產業網絡化、大數據、智能化等新的發展趨勢,產教結合,校企融合,以特色教材、課程資源、項目化案例建設為切入點,改革原有課程體系和培養理念,融入企業元素,改革課程內容,開展資源共享課程、在線課程建設,適應學科和產業新的發展趨勢。
(3)測控實踐課程、跨專業項目訓練課程。主要有課程設計類、跨專業項目設計、畢業設計等,是來自不同專業的實踐實訓獨立學分課程,是學生能力培養層面的課程,開展校企合作,開展探究型教學,以項目為引導,以能力為導向,以企業實際工程為背景,著力提升學生對測控系統的研發與創新能力和國際化視野,通過協同育人項目、共建創新實踐基地、共建實驗室、產學合作項目共同開展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同時開展學分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學科專業競賽等課外訓練,以競賽為核心探索“項目式驅動”實踐培養模式[7-11],不定期組織學生去國內外參觀交流學習,定期引進企業高管和工程師進行學術討論和行業知識培訓,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提高[12-13]。
通過4個層次課程有機鏈接教學,完善“理論、實踐、創新”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推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逐步形成“基礎+實驗+實訓提高+課外創新+工程應用”的實踐教學體系,實現自動化(機器人學院、智能制造學院)、電子、通信等專業學生在測控技術領域從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訓練課程-跨專業項目設計“四鏈接”的精準對標培養,有效實現學生測控技術領域的知識-能力-素質“三達成”。
通過3年來的建設,團隊主持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校級教學名師1人,中國電子學會青年新星1人,獲省級教學競賽獎2項;主持教學改革項目國家級1項省級9項,主講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門,排名1發表教研論文22篇,出版教材4部,其中主編2部,主持獲校級示范課程2門,完成工程案例70個,指導學生大創項目省級以上24項,指導學生參加學科專業競賽獲國家級獎16項省級46項,指導學生獲得專利授權28項,學生排名1發表科研論文13篇;通過IEET認證專業1個,獲批雙一流建設專業國家級1個、省級1個,獲批省級示范產業學院1個,建設實習基地2個;獲科技進步獎5項,排名1獲國家發明專利10項,共承擔科研項目國家級10項省級11項,其中主持科研項目國家級5項省級6項,主持產學項目6項,排名1發表SCI、EI論文33篇;國內學習培訓19人次,國外學習進修3人次,指導博士后3人,新進博士導師制指導2人,新晉教授1人,副教授3人。

圖4 課程體系“4鏈接”及學生目標“3達成”
在3年的建設中,還存在幾點不足:①“雙師型”教師培養未納入團隊規劃,“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不足;②國家級層面高水平的項目與成果不多;③未開展團隊評估機制研究,持續改進工作不足。如何改進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實踐。
在團隊建設中,貫徹1個理念(團隊理念:以教師成長為中心,服務學生培養)、2個導向(以項目為引導,以能力為導向)、3個融合(教學目標3融合)、3個達成(人才培養)、4級鏈接(課程體系),實現:
(1)跨學科、跨專業、跨院、跨校、跨行業建設團隊,充分利用校內外、境內外優質資源,產教結合,實現團隊“規模-結構-質量-效能”最大化。
(2)以項目為引導,以能力為導向,圍繞教師成長和學生培養,多學科融合創新,基礎與應用并重,校企融合,實現教學團隊“生態閉環”發展。
(3)以教學為主線,建設“平臺-名師-項目”運行機制,開展教學“三融合”,課程體系“四鏈接”,人才培養“三達成”“體面點”管理實現團隊建設目標達成。
團隊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測控技術教學團隊為愿景,以“以平臺凝聚人、以名師帶動人、以項目培養人”為團隊運行機制[14-15],以完善的管理制度為保障,為專業的綜合改革探索了“目標導向、研實結合”的新方法。